通州倪柏林和他的“科技专利梦”
2008-07-25 16:25:5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吴庆华 凌华 江苏通州市供电公司
7月16日,由江苏省通州市骑岸供电所员工倪柏林研发的400伏配电箱(屏)微型接地线列入了江苏省电力公司物资配送词典,而通州市供电公司农电管理所对该项目研究的课题也于不久前被江苏省电力公司列为2008年群众性创新科技项目,并获得3万元的科研支助。一名不到50岁的农电工,何以能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绩?
谈起老倪的科技创新,还得从2004年春天说起,那时身为线路施工负责人的他在对骑岸镇沧南村一条400伏线路改造时发现,原有的接地线不仅粗笨,而且容易造成接触不良,施工人员在挂拆接地线时,还要反复多次登杆作业。“能不能将接地线改小,研制一种微型接地线”、“要是能将接地线的导体端连接件设计成刀式金属插板就好了,检修时,只要取下配电屏出线RTO熔断器上的熔丝就可以了”、“能否将接地线采用螺旋紧固式”……一个个疑问、一个个设想不时在他脑海中盘旋。他开始翻资料、查数据,甚至还特意跑南京,上苏州等地请教专家,在经历了900多次的反复试验后,2006年12月20日,老倪研制的“DBV-1”型接地线终于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梦想。由于该专利彻底解决了过去在农用配电箱(屏)间隙小、无法在工作地段两端挂设接地线的疑难问题,加之具有携带方便、安全可靠,省却了70%的登杆作业时间等优点,今年5月,微型接地线在江苏宿迁、徐州、南通等地开始推广使用。
在老倪家中,除了电视机和冰箱外,见不到一件值钱的家具,台虎钳、切割机、焊接机等金工设备倒占据了大半个天地。“为了申请专利,家里准备盖楼房的20万元给他充当‘研究经费’不算,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好几万元,有时,气得我真想跟他离婚。”老倪的爱人张明霞说。“可是,每当深夜见到他熬红双眼蹲在一堆资料旁不停地计算,或在模板上比划尺寸时,又于心不忍。后来,他那执着的精神感染了两个儿子,我才真正理解、支持他。”这不,为了支持老倪搞科研,张明霞还从每月近千元的工资中挤出部分为丈夫的“家庭创新工作室”添薪。
老倪每月都要收到几十封来自全国各地乃至香港地区向他求购专利技术的信,其中有一家公司愿意出几十万元的高价请求转让技术,还有一家公司还提出近万元月薪请他当技术顾问,都被他一一谢绝。老倪说:“人活着,并不是完全为了金钱。是企业养活了我,因此我的专利不仅仅属于我,更属于通州供电这个大家庭。”
老倪在研究每一项课题时,总喜欢与一线村电工凑在一起,或是一起研究一些技术问题,或是针对应用中容易出错的薄弱环节,共商整改对策,有时,他还在基层临时组建起“智囊团”,开展一些譬如针对改善电缆接头屏蔽装置等创新活动。如今,获得专利后的老倪更加痴心于科技创新了,他说:“今后我不仅要继续搞科研发明,还要和所里的员工一起搞技术攻关,为农电事业多做贡献。”现在他正与所里的员工一起着手研制“400伏线路未端电容自动补偿装置”等两个研究课题,实现他更多的科技创新梦。
7月16日,由江苏省通州市骑岸供电所员工倪柏林研发的400伏配电箱(屏)微型接地线列入了江苏省电力公司物资配送词典,而通州市供电公司农电管理所对该项目研究的课题也于不久前被江苏省电力公司列为2008年群众性创新科技项目,并获得3万元的科研支助。一名不到50岁的农电工,何以能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绩?
谈起老倪的科技创新,还得从2004年春天说起,那时身为线路施工负责人的他在对骑岸镇沧南村一条400伏线路改造时发现,原有的接地线不仅粗笨,而且容易造成接触不良,施工人员在挂拆接地线时,还要反复多次登杆作业。“能不能将接地线改小,研制一种微型接地线”、“要是能将接地线的导体端连接件设计成刀式金属插板就好了,检修时,只要取下配电屏出线RTO熔断器上的熔丝就可以了”、“能否将接地线采用螺旋紧固式”……一个个疑问、一个个设想不时在他脑海中盘旋。他开始翻资料、查数据,甚至还特意跑南京,上苏州等地请教专家,在经历了900多次的反复试验后,2006年12月20日,老倪研制的“DBV-1”型接地线终于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梦想。由于该专利彻底解决了过去在农用配电箱(屏)间隙小、无法在工作地段两端挂设接地线的疑难问题,加之具有携带方便、安全可靠,省却了70%的登杆作业时间等优点,今年5月,微型接地线在江苏宿迁、徐州、南通等地开始推广使用。
在老倪家中,除了电视机和冰箱外,见不到一件值钱的家具,台虎钳、切割机、焊接机等金工设备倒占据了大半个天地。“为了申请专利,家里准备盖楼房的20万元给他充当‘研究经费’不算,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好几万元,有时,气得我真想跟他离婚。”老倪的爱人张明霞说。“可是,每当深夜见到他熬红双眼蹲在一堆资料旁不停地计算,或在模板上比划尺寸时,又于心不忍。后来,他那执着的精神感染了两个儿子,我才真正理解、支持他。”这不,为了支持老倪搞科研,张明霞还从每月近千元的工资中挤出部分为丈夫的“家庭创新工作室”添薪。
老倪每月都要收到几十封来自全国各地乃至香港地区向他求购专利技术的信,其中有一家公司愿意出几十万元的高价请求转让技术,还有一家公司还提出近万元月薪请他当技术顾问,都被他一一谢绝。老倪说:“人活着,并不是完全为了金钱。是企业养活了我,因此我的专利不仅仅属于我,更属于通州供电这个大家庭。”
老倪在研究每一项课题时,总喜欢与一线村电工凑在一起,或是一起研究一些技术问题,或是针对应用中容易出错的薄弱环节,共商整改对策,有时,他还在基层临时组建起“智囊团”,开展一些譬如针对改善电缆接头屏蔽装置等创新活动。如今,获得专利后的老倪更加痴心于科技创新了,他说:“今后我不仅要继续搞科研发明,还要和所里的员工一起搞技术攻关,为农电事业多做贡献。”现在他正与所里的员工一起着手研制“400伏线路未端电容自动补偿装置”等两个研究课题,实现他更多的科技创新梦。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