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电工的民间文化情结
2008-04-16 08:49:5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青海新闻网讯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电工,工作之余热爱文学创作,整理出版了《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一书;他是电力行业的“土记者”,创作的新闻作品屡次获奖;他的事迹曾入选中青网“我与祖国共奋进――新时代的年轻人”群英榜;他曾入选2007年青海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候选人。他就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供电公司一位普通的农电工杨琪昌。
杨琪昌出生于群山环抱的民和县西沟乡,儿时的他时常在家门前的大柳树下,听爷爷讲故事。在他的脑海中,时常浮现爷爷背着那台老式的录音机在田间地头录民间故事的情节。爷爷深入群众挖掘民间文化直至去世的执著精神,深深感染了他,这也激发了他继承爷爷事业的雄心。
-->
杨琪昌祖父杨正荣生前是民和县文化馆干部。1985年,爷爷退休还乡后,依旧对一生挚爱的群众文化工作恋恋不舍,花费多年时间搜集整理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青海卷民和资料本》,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版。爷爷于1998年离开了人世,这也为杨琪昌留下了一生难以抹去的遗憾。
在民和县供电公司工作的14年当中,杨琪昌从一位普通的农电工成长为在青海电力行业一位颇有名气的“土记者”,他曾连续10年被评为青海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的优秀通讯员,在《中国电力报》《西北电力报》《西北电业》《青海日报》发表了不少优秀稿件,采写的《为颁发“委屈奖”叫好》获西北电力系统好新闻三等奖,《新电力给马营镇带来新气象》获西北电力系统举办的“长征光明行”征文中获三等奖,《农电工有了社保了》获省人民广播电台“我与社保”征文一等奖,还有四篇文章获得省电力系统的好新闻二、三等奖。他的同事亲切地称他为农电工队伍的“土记者”,这是对他个人的最高评价,也是多年来公司和同事对他工作的高度肯定。
多年在写作上的苦心经营,使杨琪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一些资金,他盼望早日实现爷爷的梦想。谈起这多年的创作之路,杨琪昌始终对死去的父亲深有一份自责和内疚。1999年12月24日,父亲因病住院,由于工作太忙,杨琪昌将父亲抛给了母亲一个人,他却又回家继续工作。深夜12点,当母亲又把他叫回医院时,父亲已奄奄一息,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却轻轻念着他的名字,这一切使杨琪昌心如刀绞,他自责“我究竟为了什么,难道有比父亲的生命更可贵的吗?”
2005年12月1日,是杨琪昌一生最高兴的一天,爷爷杨正荣生前搜集近百篇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由他整理、编辑,终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及时抢救了在民和西沟、东沟一带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文化故事与传说,填补了民和县无民间故事书籍出版的空白,也了却了爷爷的心愿。他所做的这一切得到了人们的热情好评。2006年在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成果评奖活动中,他的编著《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获奖,以农电工的身份和教授学者们一道站在了领奖台上,颁奖的省领导高度赞扬杨琪昌:“一名供电公司的员工,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简单。”我省著名民间文学作家吴景周先生也赞扬杨琪昌:“孙子继承爷爷的遗志,出钱出力出版书籍,在青海文坛尚属首例,值得学习和赞扬。”
目前,杨琪昌在工作之余又开始搜集整理《目莲僧救母》和《二十四孝的故事》,计划筹措资金出版成书,唤起更多的人关注流传在河湟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作者:赵俊杰)
(西海都市报)
杨琪昌出生于群山环抱的民和县西沟乡,儿时的他时常在家门前的大柳树下,听爷爷讲故事。在他的脑海中,时常浮现爷爷背着那台老式的录音机在田间地头录民间故事的情节。爷爷深入群众挖掘民间文化直至去世的执著精神,深深感染了他,这也激发了他继承爷爷事业的雄心。
-->
杨琪昌祖父杨正荣生前是民和县文化馆干部。1985年,爷爷退休还乡后,依旧对一生挚爱的群众文化工作恋恋不舍,花费多年时间搜集整理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青海卷民和资料本》,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版。爷爷于1998年离开了人世,这也为杨琪昌留下了一生难以抹去的遗憾。
在民和县供电公司工作的14年当中,杨琪昌从一位普通的农电工成长为在青海电力行业一位颇有名气的“土记者”,他曾连续10年被评为青海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的优秀通讯员,在《中国电力报》《西北电力报》《西北电业》《青海日报》发表了不少优秀稿件,采写的《为颁发“委屈奖”叫好》获西北电力系统好新闻三等奖,《新电力给马营镇带来新气象》获西北电力系统举办的“长征光明行”征文中获三等奖,《农电工有了社保了》获省人民广播电台“我与社保”征文一等奖,还有四篇文章获得省电力系统的好新闻二、三等奖。他的同事亲切地称他为农电工队伍的“土记者”,这是对他个人的最高评价,也是多年来公司和同事对他工作的高度肯定。
多年在写作上的苦心经营,使杨琪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一些资金,他盼望早日实现爷爷的梦想。谈起这多年的创作之路,杨琪昌始终对死去的父亲深有一份自责和内疚。1999年12月24日,父亲因病住院,由于工作太忙,杨琪昌将父亲抛给了母亲一个人,他却又回家继续工作。深夜12点,当母亲又把他叫回医院时,父亲已奄奄一息,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却轻轻念着他的名字,这一切使杨琪昌心如刀绞,他自责“我究竟为了什么,难道有比父亲的生命更可贵的吗?”
2005年12月1日,是杨琪昌一生最高兴的一天,爷爷杨正荣生前搜集近百篇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由他整理、编辑,终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及时抢救了在民和西沟、东沟一带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文化故事与传说,填补了民和县无民间故事书籍出版的空白,也了却了爷爷的心愿。他所做的这一切得到了人们的热情好评。2006年在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成果评奖活动中,他的编著《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获奖,以农电工的身份和教授学者们一道站在了领奖台上,颁奖的省领导高度赞扬杨琪昌:“一名供电公司的员工,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简单。”我省著名民间文学作家吴景周先生也赞扬杨琪昌:“孙子继承爷爷的遗志,出钱出力出版书籍,在青海文坛尚属首例,值得学习和赞扬。”
目前,杨琪昌在工作之余又开始搜集整理《目莲僧救母》和《二十四孝的故事》,计划筹措资金出版成书,唤起更多的人关注流传在河湟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作者:赵俊杰)
(西海都市报)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