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打“硬仗”的共产党员突击队队长杨先雄
2008-03-11 08:45:50 来源:德江电力公司
A-
A+
电力18讯: 常言道:“时事造英雄”。17年的共事,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一幅学者形象的勾画,他那温文尔雅和幽默的谈吐,硬是与抗冰救灾中的那个用铿锵的手势调度人马,用沙哑的男高音现场指挥民工,强悍而浑厚的坚强男人扯不上边。
在满天飞舞的大雪中,我看到作为共产党员突击队队长的他,我诧异了许久,昔日的西装革履换成了迷彩战袍,一双解放鞋只有从那露出来两三公分绿色鞋带,才能确定它的身份,一顶安全帽和从安全帽边缘滴下的雪水,加半身的稀泥成就了一个英雄的共产党员突击队队长的高大形象。
一举拿下德江受灾的最后一个乡的恢复通电工程,攻克最后一个村 露清的事迹,大年三十的光明,元宵佳节的红红火火,锁定了一个打“硬仗”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
三天“啃”下硬骨头
平原乡是德江最后通电的一个乡,地处德江、凤岗和务川三县交界的边远山区,地理环境特别恶劣,由于冰灾造成交通、供电、通讯中断,引发食品供应和供水困难,人心恐慌。由于原从复兴到平原的10kv线路地处高坡悬崖,物资运输无法实施,恢复工作无法展开,眼看别的乡纷纷通电,维持群众的思想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乡党委书记和乡长的心悬到了嗓子“眼”上。
通过现场论证,确定从煎复线的梅子支线新建一条1.62公里10kv线路沟通到平原的楠木的线路,他给突击队下达“死”命令:“无论困难有多大,都要克服,必须是等电通了,我们才能回家。”要在大年三十前平原乡通电,从测量、设计、施工留给抢修队的时间只有四天时间。在冰天雪地的气候条件下,要完成该线路的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按时任务,只有是抢时间。在他的指挥下,抢险的人员每天7点钟前上工地,晚上10点钟才能返回驻地,中午没有生活安排,只有靠干粮充饥。看到大家每天都是晚上才吃一餐热饭,那狼吞虎咽的“吃”象,他的心里不是滋味,只有在心里表示歉意:“弟兄们,对不做了。”
2月4日21点42分,仅用三天的时间,突击队完成了1.62公里10kv线路施工建设,一片欢呼声中,德江最后一个乡镇顺利恢复供电,抗灾的英雄们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奇迹。
沙哑的声音指挥“作战”见证了他的角色转换
杨先雄在公司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工作轨迹就是典型的上抛曲线,从水电局调公司工作,他从分别担当过施工队队长、供电所所长、火电厂厂长到公司副经理;最后担任了农电股股长、生技股股长、供电运行部主任、调度中心主人和工程建设管理部主任。他的工作作风一向低调平和,与他在抗灾中强悍的表现格格不入。
平原恢复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他又接到攻克最后一村露清村恢复供电的重任。露清的情况比较特殊,距离县城只有不到30公里,但山高路险,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冰灾中电网几乎全部报废,攻关的重点是重建3公里的10kv线路。当我们从阳光明媚的县城驱车前往时,那里还是大雪纷飞、白雪茫茫,其电网恢复的难度可想而知。
施工现场,漫天飞舞的雪花让人眼花缭乱,只看到蓝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安全帽在眼前晃动。风雪中传来铿锵有力的声音,给冰冷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机,也见证了他角色的转变,从一个长期的司“令”者转变成为一个指挥诺定的施“号”人。“一二、三┄┄;一二、三┄┄。左边拔杆使力、右边拔杆动‘号’。”他用那沙哑而洪亮的声音正在指挥群众立杆,作为露清村供电线路恢复的突击队的总负责人,从12日上山就一直驻扎在露清,白天与大家一起制定方案、现场测量,还要负责物资调运,晚上一个组一个组的召开队员会组织劳动力,当大家都休息的守候,他还要在微弱的蜡烛光下制作施工图纸。
通过他们的努力战斗,2月18日,在那个吉祥的日子里,德江电力人苦战37天,取得了抗冰救灾第二阶段的决定性胜利,全县128个村全部恢复供电。
急了搭档也是“下饭菜”
在那个稍闪失就会酿成安全大错,稍有不慎就会推迟工期的特殊的日子里,他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无论是谁有闪失,只要他逮到就不会客气。刘清明是他的老搭档,因为对工程分工上的分歧,在需要高度统一调度群众积极性的时候,刘清明在冲动的情况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知道刘清明是一个用不好会误事,用好了一个顶几个的角色,要是在平常,他会与之慢慢交谈。他深知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一气之下“逮着”一番骂,直到刘清明心服口服才罢休。在露清的工地上,我们看到刘清明认真履行职责,声音“沙”了都在调度人马,一会在向支书交待,一会对民工进行强调,因为说话太多,嗓子沙得说不出话,只得用手势加“喊声”进行<
在满天飞舞的大雪中,我看到作为共产党员突击队队长的他,我诧异了许久,昔日的西装革履换成了迷彩战袍,一双解放鞋只有从那露出来两三公分绿色鞋带,才能确定它的身份,一顶安全帽和从安全帽边缘滴下的雪水,加半身的稀泥成就了一个英雄的共产党员突击队队长的高大形象。
一举拿下德江受灾的最后一个乡的恢复通电工程,攻克最后一个村 露清的事迹,大年三十的光明,元宵佳节的红红火火,锁定了一个打“硬仗”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
三天“啃”下硬骨头
平原乡是德江最后通电的一个乡,地处德江、凤岗和务川三县交界的边远山区,地理环境特别恶劣,由于冰灾造成交通、供电、通讯中断,引发食品供应和供水困难,人心恐慌。由于原从复兴到平原的10kv线路地处高坡悬崖,物资运输无法实施,恢复工作无法展开,眼看别的乡纷纷通电,维持群众的思想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乡党委书记和乡长的心悬到了嗓子“眼”上。
通过现场论证,确定从煎复线的梅子支线新建一条1.62公里10kv线路沟通到平原的楠木的线路,他给突击队下达“死”命令:“无论困难有多大,都要克服,必须是等电通了,我们才能回家。”要在大年三十前平原乡通电,从测量、设计、施工留给抢修队的时间只有四天时间。在冰天雪地的气候条件下,要完成该线路的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按时任务,只有是抢时间。在他的指挥下,抢险的人员每天7点钟前上工地,晚上10点钟才能返回驻地,中午没有生活安排,只有靠干粮充饥。看到大家每天都是晚上才吃一餐热饭,那狼吞虎咽的“吃”象,他的心里不是滋味,只有在心里表示歉意:“弟兄们,对不做了。”
2月4日21点42分,仅用三天的时间,突击队完成了1.62公里10kv线路施工建设,一片欢呼声中,德江最后一个乡镇顺利恢复供电,抗灾的英雄们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奇迹。
沙哑的声音指挥“作战”见证了他的角色转换
杨先雄在公司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工作轨迹就是典型的上抛曲线,从水电局调公司工作,他从分别担当过施工队队长、供电所所长、火电厂厂长到公司副经理;最后担任了农电股股长、生技股股长、供电运行部主任、调度中心主人和工程建设管理部主任。他的工作作风一向低调平和,与他在抗灾中强悍的表现格格不入。
平原恢复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他又接到攻克最后一村露清村恢复供电的重任。露清的情况比较特殊,距离县城只有不到30公里,但山高路险,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冰灾中电网几乎全部报废,攻关的重点是重建3公里的10kv线路。当我们从阳光明媚的县城驱车前往时,那里还是大雪纷飞、白雪茫茫,其电网恢复的难度可想而知。
施工现场,漫天飞舞的雪花让人眼花缭乱,只看到蓝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安全帽在眼前晃动。风雪中传来铿锵有力的声音,给冰冷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机,也见证了他角色的转变,从一个长期的司“令”者转变成为一个指挥诺定的施“号”人。“一二、三┄┄;一二、三┄┄。左边拔杆使力、右边拔杆动‘号’。”他用那沙哑而洪亮的声音正在指挥群众立杆,作为露清村供电线路恢复的突击队的总负责人,从12日上山就一直驻扎在露清,白天与大家一起制定方案、现场测量,还要负责物资调运,晚上一个组一个组的召开队员会组织劳动力,当大家都休息的守候,他还要在微弱的蜡烛光下制作施工图纸。
通过他们的努力战斗,2月18日,在那个吉祥的日子里,德江电力人苦战37天,取得了抗冰救灾第二阶段的决定性胜利,全县128个村全部恢复供电。
急了搭档也是“下饭菜”
在那个稍闪失就会酿成安全大错,稍有不慎就会推迟工期的特殊的日子里,他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无论是谁有闪失,只要他逮到就不会客气。刘清明是他的老搭档,因为对工程分工上的分歧,在需要高度统一调度群众积极性的时候,刘清明在冲动的情况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知道刘清明是一个用不好会误事,用好了一个顶几个的角色,要是在平常,他会与之慢慢交谈。他深知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一气之下“逮着”一番骂,直到刘清明心服口服才罢休。在露清的工地上,我们看到刘清明认真履行职责,声音“沙”了都在调度人马,一会在向支书交待,一会对民工进行强调,因为说话太多,嗓子沙得说不出话,只得用手势加“喊声”进行<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