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农电的副所长――记新疆电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杨向东
2008-03-17 16:40:2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蔡罗刚 李国平两会代表委员说电力专题
黝黑粗糙的脸庞,布满老茧的厚实的双手,见人总是嘿嘿一笑打声招呼,身上透着农民特有的淳朴和直爽,这就是新疆新源县城区供电所副所长杨向东给人的第一印象。 访问
杨向东今年40岁,出生于电力世家,当兵复员后在电力战线一干就是20多年。现为供电所副所长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尽心尽责地履行岗位职责,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新源县供电公司争得了荣誉。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一串串真情付出的感人故事。资料频道提供电力行业最新统计资料
农电工作的带头人
干过电力线路与故障抢修工作的人都知道线路工最苦。翻山越岭爬杆架线是家常便饭。夏天,在没有遮挡的铁塔或电杆上作业,犹如置身烤炉。一天下来,连鞋子里都能倒出汗水来。冬天寒风刺骨,还要出门抢修。可不管是多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他用他那股憨劲,扎根农电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当有人问他:“苦吗?累吗?”他会微笑回答:“是苦,也累,可这是工作,怎么也得做,我还好,习惯了。”然后,默默地又去工作了。二十年,他翻过的山头、架设的线路、服务的用户有多少,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是,他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技术、丰富的故障检测经验和对当地的熟悉程度,无不提醒着我们他多年来的付出。
去年8月下旬,新源镇三大队一用户张小马要申请报装动力,由于变压器容量不足,杨向东一边积极为张小马出谋策划做好准备,一边与公司联系调整变压器。在他的努力下,调整的变压器于9月2日到位,为了缩短停电时间,杨向东又带领所里员工从上午起用不到5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工作。张小马看到杨向东带领所里员工要走,硬是拉着他的手说:“为了我的事情,你们忙活了这长时间,中午饭都顾不上吃,无论如何你们也得留下来吃完饭再走。”杨向东说:“想用户所想,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更何况你用电,我们的供电量也增加,实现了双赢,以后多用电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吃饭就不用了。”说完和所里员工就走了,张小马站在那里激动地说;“供电公司现在的服务态度真是好啊!”
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杨向东严格、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大家钦佩,但是他的爱心、仁慈更让大家对他尊敬。他说:“一个有爱心的人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的亲切和真诚。”
2006年秋季的一天,所里在石油公司家属区送电时,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神智有些不清,耳朵也背。一问邻居才知道,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好几个月不在家,老太太家的电费也没人交,家里一到晚上漆黑一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杨向东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老太太腿脚不方便,耳朵也背,晚上家里没有电,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干完活后,他来到营业大厅替老太太交清了3个月的陈欠电费,老太太的家又亮起来了。3个月后,老太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回来准备接母亲去外地,听说此事后,立即找到杨向东表示感谢,并将杨向东垫支的33元电费还给他,杨向东无论如何也不肯收,最后说:“你们要走了,这33块钱你就给老人家路上买些吃的吧。”
住在县里的刘大爷说:“向东可是好孩子呀!他帮我安灯接线不收钱不说,还从来不在我家里吃饭。”不知什么时候,县里的几位孤寡老人成为杨向东常走动的“亲戚”,他不仅替他们垫付电费,还帮忙干些活。用杨向东自己的话说:“干这一行,就得有这一行的道,你心里装着群众,为群众供好电、服好务,群众不会不缴电费的。”
很多群众都说,杨向东在用电上满足了他们的很多愿望,但几年过去了,各家各户想请杨向东吃顿便饭的愿望至今还未实现。
好学苦练的勤奋人
闲暇之余,杨向东就坐在桌前“啃”书本,拼命吸取知识。有时同事笑他:“都‘奔四’的人了,还能干几天,学个啥?”他听后总是嘿嘿一笑说:“如今科技进步快,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的。”他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管理上,他设计出辖区的用电情况网络图和负荷运行表,把每一户的用电负荷装在了脑子
黝黑粗糙的脸庞,布满老茧的厚实的双手,见人总是嘿嘿一笑打声招呼,身上透着农民特有的淳朴和直爽,这就是新疆新源县城区供电所副所长杨向东给人的第一印象。 访问
杨向东今年40岁,出生于电力世家,当兵复员后在电力战线一干就是20多年。现为供电所副所长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尽心尽责地履行岗位职责,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新源县供电公司争得了荣誉。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一串串真情付出的感人故事。资料频道提供电力行业最新统计资料
农电工作的带头人
干过电力线路与故障抢修工作的人都知道线路工最苦。翻山越岭爬杆架线是家常便饭。夏天,在没有遮挡的铁塔或电杆上作业,犹如置身烤炉。一天下来,连鞋子里都能倒出汗水来。冬天寒风刺骨,还要出门抢修。可不管是多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他用他那股憨劲,扎根农电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当有人问他:“苦吗?累吗?”他会微笑回答:“是苦,也累,可这是工作,怎么也得做,我还好,习惯了。”然后,默默地又去工作了。二十年,他翻过的山头、架设的线路、服务的用户有多少,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是,他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技术、丰富的故障检测经验和对当地的熟悉程度,无不提醒着我们他多年来的付出。
去年8月下旬,新源镇三大队一用户张小马要申请报装动力,由于变压器容量不足,杨向东一边积极为张小马出谋策划做好准备,一边与公司联系调整变压器。在他的努力下,调整的变压器于9月2日到位,为了缩短停电时间,杨向东又带领所里员工从上午起用不到5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工作。张小马看到杨向东带领所里员工要走,硬是拉着他的手说:“为了我的事情,你们忙活了这长时间,中午饭都顾不上吃,无论如何你们也得留下来吃完饭再走。”杨向东说:“想用户所想,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更何况你用电,我们的供电量也增加,实现了双赢,以后多用电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吃饭就不用了。”说完和所里员工就走了,张小马站在那里激动地说;“供电公司现在的服务态度真是好啊!”
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杨向东严格、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大家钦佩,但是他的爱心、仁慈更让大家对他尊敬。他说:“一个有爱心的人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的亲切和真诚。”
2006年秋季的一天,所里在石油公司家属区送电时,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神智有些不清,耳朵也背。一问邻居才知道,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好几个月不在家,老太太家的电费也没人交,家里一到晚上漆黑一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杨向东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老太太腿脚不方便,耳朵也背,晚上家里没有电,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干完活后,他来到营业大厅替老太太交清了3个月的陈欠电费,老太太的家又亮起来了。3个月后,老太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回来准备接母亲去外地,听说此事后,立即找到杨向东表示感谢,并将杨向东垫支的33元电费还给他,杨向东无论如何也不肯收,最后说:“你们要走了,这33块钱你就给老人家路上买些吃的吧。”
住在县里的刘大爷说:“向东可是好孩子呀!他帮我安灯接线不收钱不说,还从来不在我家里吃饭。”不知什么时候,县里的几位孤寡老人成为杨向东常走动的“亲戚”,他不仅替他们垫付电费,还帮忙干些活。用杨向东自己的话说:“干这一行,就得有这一行的道,你心里装着群众,为群众供好电、服好务,群众不会不缴电费的。”
很多群众都说,杨向东在用电上满足了他们的很多愿望,但几年过去了,各家各户想请杨向东吃顿便饭的愿望至今还未实现。
好学苦练的勤奋人
闲暇之余,杨向东就坐在桌前“啃”书本,拼命吸取知识。有时同事笑他:“都‘奔四’的人了,还能干几天,学个啥?”他听后总是嘿嘿一笑说:“如今科技进步快,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的。”他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管理上,他设计出辖区的用电情况网络图和负荷运行表,把每一户的用电负荷装在了脑子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