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电力技术的“智多星”
2008-03-24 14:42:1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本网通讯员 梁奕两会代表委员说电力专题
詹宏(左)在现场查勘
他不善交往,但在电力公司却小有名气;他个子不大,但在职工中却很有威信和号召力。在工作现场他像严厉的将军,指挥若定,铁面无情;在书桌旁边他又像勤奋的学生,青灯黄卷,苦心钻研。工作任务紧时,他吃住在办公室,仿佛不食人间烟火;遇上不加班的节假日,他背起照相机,在青山绿水间潇洒地穿行。
有人说他是个脚踏实地投身电力事业,潜心钻研电力技术的实干家。他从值班员干到副总工程师,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研究、攻克了许多的科技项目和生产技术难题,为城区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个小有才艺的“杂家”,摄影、游泳全都“玩”得像模像样;他的英语水平已达到不借助字典阅读英文版报刊及专业杂志的能力,并靠自学通过了高级职称英语A级及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所有这些使他的生命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也给他50年的人生注入了全新的内涵。访问
牛刀初试资料频道提供电力行业最新统计资料
1979年,24岁的詹宏从重庆电力校电气专业毕业,进入重庆城区供电局后他成为了一名变电值班人员。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他在几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引领下,一头扎进了电力生产技术的浩洋深海。
逐渐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意识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于是他决定进入高校深造。19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电力职工大学,开始系统地接受电力技术高等教育。三年的职大学习,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以后在重庆大学取得电力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和工作岗位上的建树成才奠定了基础。
1992年,他赶上了重庆市第一座GIS(SF6组合电器开关)变电站---临江门变电站建设投运。由于GIS在变电站安装运行没有现成经验,时任重庆电业局总工程师的周景行点名要詹宏去广州等地“取经”。经过一周的学习淘宝,詹宏乐不可支的从广州返回了重庆。这趟行程,他把钱包、眼镜都丢了,带回来的却是满皮箱的资料和满脑子的想法。回渝那天,电业局领导派专车从机场直接把他接到会议室,当时参加可行性方案研讨的人至今还记得城区供电局那个小个子介绍起GIS来侃侃而谈的情形。
由于收资准备充分,研究深入,切合实际,临江门变电站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安装到调试仅用了近1年的时间就投入了运行。该站以其投资少、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在重庆城区所有变电站中一直处于领先的优势。
1985年,詹宏调任线路所任所长,在这期间,他对电力电缆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他组织人员在储奇门地段施放电缆,发现一根横截面积185平方毫米,长约3 公里的电缆竟要动用200余劳力,整条街都被工人挤满了,施工人员中午吃的馒头需用车子拉。于是他想:为什么不能用机械方法代替繁重人工电缆施放呢?
回到所里,他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他找来所里的技术骨干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电缆机械施放在现场必须考虑电源、牵引机、传输机等设备的安装和技术问题,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电缆受力问题。经过他对电缆承受拉力和电缆的正压力、侧压力、摩擦力的精确计算。他认为只要在现场安装一个拉力表,监控其读数小于电缆最大可受力,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械施放电缆的技术难题。
这一方案通过他几十次的试验后,终于在现场投入了使用。实践证明:这一技术革新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一根横截面积800平方毫米,长3公里的电缆施放只需50人左右),降低了工程费用,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事后,陆续有江北、南岸等兄弟供电局派人来观摩学习,如今这一技术手段已在重庆电力公司各供电局普遍采用。
重庆天气多雾、气候潮湿,电缆分支箱凝露(由于箱内凝水过多,开关、刀闸、保险常发生爆炸,造成停电)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詹宏在一次电缆分支箱的大修中发现绝大部分箱体内凝水严重。带着问题,他有选择地在一些路段蹲点观察,在经过近1周的测验后,得出凝水主要是箱体下电缆沟水气蒸发而致,于是他派人从市场上买来了绝缘胶木板和防水胶在箱底<
他不善交往,但在电力公司却小有名气;他个子不大,但在职工中却很有威信和号召力。在工作现场他像严厉的将军,指挥若定,铁面无情;在书桌旁边他又像勤奋的学生,青灯黄卷,苦心钻研。工作任务紧时,他吃住在办公室,仿佛不食人间烟火;遇上不加班的节假日,他背起照相机,在青山绿水间潇洒地穿行。
有人说他是个脚踏实地投身电力事业,潜心钻研电力技术的实干家。他从值班员干到副总工程师,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研究、攻克了许多的科技项目和生产技术难题,为城区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个小有才艺的“杂家”,摄影、游泳全都“玩”得像模像样;他的英语水平已达到不借助字典阅读英文版报刊及专业杂志的能力,并靠自学通过了高级职称英语A级及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所有这些使他的生命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也给他50年的人生注入了全新的内涵。访问
牛刀初试资料频道提供电力行业最新统计资料
1979年,24岁的詹宏从重庆电力校电气专业毕业,进入重庆城区供电局后他成为了一名变电值班人员。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他在几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引领下,一头扎进了电力生产技术的浩洋深海。
逐渐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意识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于是他决定进入高校深造。19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电力职工大学,开始系统地接受电力技术高等教育。三年的职大学习,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以后在重庆大学取得电力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和工作岗位上的建树成才奠定了基础。
1992年,他赶上了重庆市第一座GIS(SF6组合电器开关)变电站---临江门变电站建设投运。由于GIS在变电站安装运行没有现成经验,时任重庆电业局总工程师的周景行点名要詹宏去广州等地“取经”。经过一周的学习淘宝,詹宏乐不可支的从广州返回了重庆。这趟行程,他把钱包、眼镜都丢了,带回来的却是满皮箱的资料和满脑子的想法。回渝那天,电业局领导派专车从机场直接把他接到会议室,当时参加可行性方案研讨的人至今还记得城区供电局那个小个子介绍起GIS来侃侃而谈的情形。
由于收资准备充分,研究深入,切合实际,临江门变电站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安装到调试仅用了近1年的时间就投入了运行。该站以其投资少、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在重庆城区所有变电站中一直处于领先的优势。
1985年,詹宏调任线路所任所长,在这期间,他对电力电缆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他组织人员在储奇门地段施放电缆,发现一根横截面积185平方毫米,长约3 公里的电缆竟要动用200余劳力,整条街都被工人挤满了,施工人员中午吃的馒头需用车子拉。于是他想:为什么不能用机械方法代替繁重人工电缆施放呢?
回到所里,他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他找来所里的技术骨干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电缆机械施放在现场必须考虑电源、牵引机、传输机等设备的安装和技术问题,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电缆受力问题。经过他对电缆承受拉力和电缆的正压力、侧压力、摩擦力的精确计算。他认为只要在现场安装一个拉力表,监控其读数小于电缆最大可受力,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械施放电缆的技术难题。
这一方案通过他几十次的试验后,终于在现场投入了使用。实践证明:这一技术革新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一根横截面积800平方毫米,长3公里的电缆施放只需50人左右),降低了工程费用,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事后,陆续有江北、南岸等兄弟供电局派人来观摩学习,如今这一技术手段已在重庆电力公司各供电局普遍采用。
重庆天气多雾、气候潮湿,电缆分支箱凝露(由于箱内凝水过多,开关、刀闸、保险常发生爆炸,造成停电)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詹宏在一次电缆分支箱的大修中发现绝大部分箱体内凝水严重。带着问题,他有选择地在一些路段蹲点观察,在经过近1周的测验后,得出凝水主要是箱体下电缆沟水气蒸发而致,于是他派人从市场上买来了绝缘胶木板和防水胶在箱底<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