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新闻而奔跑――记安徽贵池供电公司宣传干事何孔照
2008-01-15 17:33:3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他用勤奋书写电力企业的精、气、神,他用激情讴歌电力工人的真、善、美。他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奉献者之歌――。
他从乡间小道走来,从架线工地走来,从雨夜抢修现场走来,那坚实的脚步充满着激情和自信;那黝黑的脸庞眷写着微笑和真诚;那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希望和光明。他就是中国电力报特约通讯员、贵池供电公司宣传干事何孔照。
一份耕耘一片果
50岁出头的老何,1975年高中毕业后就应征入伍,1978年入党,当过警卫员,给首长开过车,年年荣获五好战士。1986年,转业到供电局工作,先后当过驾驶员、车队调度、供电所所长。2005年单位搞竞争上岗,他凭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终于走上了宣传干事这个岗位。谁知搞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非常吃力而辛苦的差事,半路出家的他最初深切地感触就是力不从心,越发感到“书到用时方知少”。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于是他刻苦求知,拜师求教,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培训的机会,从不放弃每个节假日。他白天跟班下工地,晚上伏案到深夜。每次战友聚会都找理由推辞。为了事业,他不知欠了多少人情债,不知熬了多少不眠夜。“苦于学,敏于思,勤于行,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他采写的小事情、小人物、小故事、小稿子频频见于报端。我常常是他初稿的第一读者,他采写的小故事很有代表性,恰于“一滴水中见太阳”。他的小耕小作终于有了收成,从单位领导和同事们赞许的目光中他感觉到:耕耘方寸间,再苦也觉甜。
一路奔跑故事多
新闻是一种“奔跑的事业”,“脚板底下出新闻”。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磨练了老何一双铁脚板。为了捕捉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主动出击,亲临现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地有他的足迹,迎峰度夏、户户通电,抗灾抢险现场有他的身影。
2006年7月,“户户通电”工程进入攻坚阶段,为了解决海拔700多米山顶上八户人家用电,电工们克服了山高路险、酷暑高温的困难,硬将一台台笨重的太阳能蓄电池设备手提肩扛到山顶上,等安装完毕,太阳也下山了,村民们望着雪亮的电灯,老少几代人欣喜若狂,连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光明使者。老何回来后,连夜赶写了一篇通讯:《把“太阳”留在山上》,文章写的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图片鲜活,被中国电力报采用。
2007年7月10日的一场洪灾,老何又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当时贵池山区洪水泛滥成灾,电力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面对横七竖八趴下的电杆和灾区黑灯瞎火的夜晚,老何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连续20多天东奔西忙,马不停蹄的奔跑在灾区的泥泞小道上跟踪采访,有时还要冒着随时被泥石流卷走的危险,20多天他跑坏三双皮鞋,双脚磨起了血泡,他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用镜头捕捉、用心灵感悟、用激情书写、记录供电人危难时刻见真情的卓越风姿。他采写的《遍地英雄战洪魔》、《风雨过后总是情》报道和《趟着洪水抬电杆》图片,先后在安徽日报、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大报上发表。其中一篇长达5000余字的时代报告《趴下的是电杆、挺起的是脊梁》,生动形象地歌颂了供电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文中代表人物有所长钱奕民、农电工雷玉春、钱新兵等,故事真实可信、感人肺腑,字里行间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浓郁朴实的生活气息,读后令人振奋、催人泪下,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新闻界一致好评。
一幅图片一首歌
当你踏进宽敞明亮的公司大厅,映入眼帘的宣传栏里都是老何拍的图片。尽管他的新闻摄影还没有达到专业水平,但他凭着勤奋、敬业和激情,用镜头发现过许多动人的瞬间,不少图片都发表于各类报刊。在众多的图片中,一幅最具有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的《趟着洪水抬电杆》让人感动,该片主题鲜明、形象生动、重点突出、画面简洁,当时成了各大媒体的“抢手货”。提起这幅照片,老何回忆说:“那是在7、10洪灾抢修的日子里,那天天气炎热,洪水尚末退尽,抬电杆的队伍里有村干部、有电工、有农民,他们在洪水里深一脚、浅一脚,汗水把衬衣贴在脊背上,他们的眼神、表情,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张图片算不上技巧,但我把感情注入了被摄对象”。正如老何所说的那样,在摄影过程中,既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要付出火热的情感。老何还为这幅图片配发了一首《新长征》诗:“电力工人不怕难,狂风暴雨只等闲。洪水肆虐翻巨浪,跋山涉水走泥丸,风雨同舟人心暖,灾民不觉苦与寒。万家灯火亮如雪,重建家园笑开颜。”
一路走来,老何一年更比一年忙,但他忙得充实,忙得快乐。他曾荣获过不少证书、奖状,但他自信不自满,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不断加油充电为新闻事业而奔跑,用辛勤的汗水谱写着春华秋实的人生。
他从乡间小道走来,从架线工地走来,从雨夜抢修现场走来,那坚实的脚步充满着激情和自信;那黝黑的脸庞眷写着微笑和真诚;那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希望和光明。他就是中国电力报特约通讯员、贵池供电公司宣传干事何孔照。
一份耕耘一片果
50岁出头的老何,1975年高中毕业后就应征入伍,1978年入党,当过警卫员,给首长开过车,年年荣获五好战士。1986年,转业到供电局工作,先后当过驾驶员、车队调度、供电所所长。2005年单位搞竞争上岗,他凭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终于走上了宣传干事这个岗位。谁知搞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非常吃力而辛苦的差事,半路出家的他最初深切地感触就是力不从心,越发感到“书到用时方知少”。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于是他刻苦求知,拜师求教,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培训的机会,从不放弃每个节假日。他白天跟班下工地,晚上伏案到深夜。每次战友聚会都找理由推辞。为了事业,他不知欠了多少人情债,不知熬了多少不眠夜。“苦于学,敏于思,勤于行,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他采写的小事情、小人物、小故事、小稿子频频见于报端。我常常是他初稿的第一读者,他采写的小故事很有代表性,恰于“一滴水中见太阳”。他的小耕小作终于有了收成,从单位领导和同事们赞许的目光中他感觉到:耕耘方寸间,再苦也觉甜。
一路奔跑故事多
新闻是一种“奔跑的事业”,“脚板底下出新闻”。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磨练了老何一双铁脚板。为了捕捉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主动出击,亲临现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地有他的足迹,迎峰度夏、户户通电,抗灾抢险现场有他的身影。
2006年7月,“户户通电”工程进入攻坚阶段,为了解决海拔700多米山顶上八户人家用电,电工们克服了山高路险、酷暑高温的困难,硬将一台台笨重的太阳能蓄电池设备手提肩扛到山顶上,等安装完毕,太阳也下山了,村民们望着雪亮的电灯,老少几代人欣喜若狂,连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光明使者。老何回来后,连夜赶写了一篇通讯:《把“太阳”留在山上》,文章写的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图片鲜活,被中国电力报采用。
2007年7月10日的一场洪灾,老何又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当时贵池山区洪水泛滥成灾,电力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面对横七竖八趴下的电杆和灾区黑灯瞎火的夜晚,老何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连续20多天东奔西忙,马不停蹄的奔跑在灾区的泥泞小道上跟踪采访,有时还要冒着随时被泥石流卷走的危险,20多天他跑坏三双皮鞋,双脚磨起了血泡,他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用镜头捕捉、用心灵感悟、用激情书写、记录供电人危难时刻见真情的卓越风姿。他采写的《遍地英雄战洪魔》、《风雨过后总是情》报道和《趟着洪水抬电杆》图片,先后在安徽日报、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大报上发表。其中一篇长达5000余字的时代报告《趴下的是电杆、挺起的是脊梁》,生动形象地歌颂了供电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文中代表人物有所长钱奕民、农电工雷玉春、钱新兵等,故事真实可信、感人肺腑,字里行间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浓郁朴实的生活气息,读后令人振奋、催人泪下,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新闻界一致好评。
一幅图片一首歌
当你踏进宽敞明亮的公司大厅,映入眼帘的宣传栏里都是老何拍的图片。尽管他的新闻摄影还没有达到专业水平,但他凭着勤奋、敬业和激情,用镜头发现过许多动人的瞬间,不少图片都发表于各类报刊。在众多的图片中,一幅最具有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的《趟着洪水抬电杆》让人感动,该片主题鲜明、形象生动、重点突出、画面简洁,当时成了各大媒体的“抢手货”。提起这幅照片,老何回忆说:“那是在7、10洪灾抢修的日子里,那天天气炎热,洪水尚末退尽,抬电杆的队伍里有村干部、有电工、有农民,他们在洪水里深一脚、浅一脚,汗水把衬衣贴在脊背上,他们的眼神、表情,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张图片算不上技巧,但我把感情注入了被摄对象”。正如老何所说的那样,在摄影过程中,既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要付出火热的情感。老何还为这幅图片配发了一首《新长征》诗:“电力工人不怕难,狂风暴雨只等闲。洪水肆虐翻巨浪,跋山涉水走泥丸,风雨同舟人心暖,灾民不觉苦与寒。万家灯火亮如雪,重建家园笑开颜。”
一路走来,老何一年更比一年忙,但他忙得充实,忙得快乐。他曾荣获过不少证书、奖状,但他自信不自满,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不断加油充电为新闻事业而奔跑,用辛勤的汗水谱写着春华秋实的人生。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