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大山深处的丰碑――记“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洪雅供电局发变电检修安装队
2007-06-06 14:44:45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A-
A+
电力18讯: 张明友 周进学
今年“五一”前夕,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公司洪雅供电局发变电检修安装队被授予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当轻抚着这熠熠生辉的奖状,33名长年奔忙在大山深处的队员个个激动万分。这是多年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祖国和人民对这群质朴无华的劳动者崇高的褒奖。
洪雅地处山区,一条青衣江穿越崇山峻岭,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水能资源。在大山深处,洪雅供电局拥有四座水电站10台水轮发电机组。发变电检修安装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担这些发电机组的大小修、年检预试和日常维护。建队18年来,他们不仅创造了6500多天安全周期的惊人成绩,发变电设备的年利用率也达7000小时以上。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滚滚电能为洪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强大动力。
上篇:勇克难题的“尖刀”
“有什么重要任务交给他们,我们一百个放心!”说到发变电检修安装队,洪雅供电局的领导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职工们都还清晰地记得,1996年6月19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洪雅,夹杂着泥石的山洪很快淹没了石河电站厂房。为尽快恢复发电,雨一停,电站职工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险中,洪水和泥石被清理出了厂房,发电机也很快被烘干,但检修安装队在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时才发现,发电机组已严重老化,要重新投入发电,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但如果按照惯例请外面的人施工,仅工期的耽误就要损失近百万元。怎么办?检修安装队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他们到底能不能行?”、“什么时候才能让电站重新恢复发电?”全局上下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队员们反复研究设备说明书,一点点摸索施工工艺,电气人员制订技改方案,机械人员根据施工需要设计制作工装,一台大货车星夜开往重庆,两名驾驶员轮流驾车,火速将原材料运回现场……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发电机组终于重新欢唱起来。
2006年12月,检修队在对王关电站2#机组大修时发现,投运10多年的水轮机导水机构出现了较大程度磨损,导致机组出力下降,为此他们提出了对导水机构顶盖护板和止漏环进行更换的处理方案。在实施中,由于顶盖护板和止漏环加工要求较高,承担加工任务的生产厂家始终不能保证精度要求,来回折腾返工几次,就是难以满足安装要求。眼瞅着一吨多重的“铁家伙”一会儿从厂家运来,一会儿又得运回厂家返工,时间一耽误就是10多天,厂家的心悬了,他们用商量的口吻对检修安装队说:“我们实在是没辙了,你们能不能派两个人到厂里指导我们加工?”按理,这应该是厂家的工作,但面对20多名检修人员“等米下锅”,其他电厂也正眼巴巴地等着维修人员的情况,特别是停电损失让队员们更是万分焦急。他们二话没说,迅速拟出新的加工工艺方案,并派出技术能手到厂家现场指导。很快,新设备运回工地,一次装配成功,厂家的技术人员翘着大拇指赞叹:“没想到你们一个小小检修队竟然藏龙卧虎呀!”
检修队的精湛技艺,折服的不仅仅是普通技术人员,甚至包括专家教授。石河电站本身设计能力为2500KW,但实际发电始终只能在2200―2300kw之间,经反复检查,发现问题出在转轮上。2005年底,洪雅局决定对其进行增容改造,局里特意委托一大学的科研所进行论证,决定改用一种新型转轮。但在安装时,这种新型转轮怎么也装配不到设备上去,配合上的偏差让现场这些学富五车的专家教授们急得团团转。检修队立即调集具有相关经验的队员们主动为专家教授们当起了“智囊”,他们的方案很快得到专家们认可,一经现场加工进行调整,设备很快安装上了。专家们说:“在理论上我们是教授,但要论工作热情,论操作经验,你们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教授’!”
多年来,在保障设备良好工况的同时,检修安装队不断向公司提出安全生产建议,对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2006年1月对石河电站#1、#2发电机转轮技改成功后,每台发电机出力较技改前提高出力300kw,年新增效益150多万元;11月,他们又成功对王关电站#2发电机转轮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年多发电近200万千瓦时。
下篇:大山上的“候鸟”
在洪雅供电局,大伙都爱把检修安装队员比作大山上的“候鸟”,每年10月底枯水期来临时,他们都要“迁徙”到大山,逐一对每个电厂进行一年一度的大修和年检预试。这时,他们便得抛家离子,带着行军床、被褥和洗漱用品从洪雅县城驻扎电厂,吃“大锅饭”,住会议室,只有一个电站大修和年检预试完成后,才能回家休整两天,随后又投入到下一个电站的工作。这样的生活一直要持续到每年春节前夕,年年如此,雷打不动。
大山上的生活孤独而又单调。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他们便带上影碟机,空闲时间尽量地吼上几曲发泄心中的寂寞。他们说,其实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了,起码与家里电话联系方便了很多,要是在以前,一周也难得向家
今年“五一”前夕,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公司洪雅供电局发变电检修安装队被授予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当轻抚着这熠熠生辉的奖状,33名长年奔忙在大山深处的队员个个激动万分。这是多年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祖国和人民对这群质朴无华的劳动者崇高的褒奖。
洪雅地处山区,一条青衣江穿越崇山峻岭,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水能资源。在大山深处,洪雅供电局拥有四座水电站10台水轮发电机组。发变电检修安装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担这些发电机组的大小修、年检预试和日常维护。建队18年来,他们不仅创造了6500多天安全周期的惊人成绩,发变电设备的年利用率也达7000小时以上。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滚滚电能为洪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强大动力。
上篇:勇克难题的“尖刀”
“有什么重要任务交给他们,我们一百个放心!”说到发变电检修安装队,洪雅供电局的领导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职工们都还清晰地记得,1996年6月19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洪雅,夹杂着泥石的山洪很快淹没了石河电站厂房。为尽快恢复发电,雨一停,电站职工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险中,洪水和泥石被清理出了厂房,发电机也很快被烘干,但检修安装队在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时才发现,发电机组已严重老化,要重新投入发电,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但如果按照惯例请外面的人施工,仅工期的耽误就要损失近百万元。怎么办?检修安装队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他们到底能不能行?”、“什么时候才能让电站重新恢复发电?”全局上下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队员们反复研究设备说明书,一点点摸索施工工艺,电气人员制订技改方案,机械人员根据施工需要设计制作工装,一台大货车星夜开往重庆,两名驾驶员轮流驾车,火速将原材料运回现场……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发电机组终于重新欢唱起来。
2006年12月,检修队在对王关电站2#机组大修时发现,投运10多年的水轮机导水机构出现了较大程度磨损,导致机组出力下降,为此他们提出了对导水机构顶盖护板和止漏环进行更换的处理方案。在实施中,由于顶盖护板和止漏环加工要求较高,承担加工任务的生产厂家始终不能保证精度要求,来回折腾返工几次,就是难以满足安装要求。眼瞅着一吨多重的“铁家伙”一会儿从厂家运来,一会儿又得运回厂家返工,时间一耽误就是10多天,厂家的心悬了,他们用商量的口吻对检修安装队说:“我们实在是没辙了,你们能不能派两个人到厂里指导我们加工?”按理,这应该是厂家的工作,但面对20多名检修人员“等米下锅”,其他电厂也正眼巴巴地等着维修人员的情况,特别是停电损失让队员们更是万分焦急。他们二话没说,迅速拟出新的加工工艺方案,并派出技术能手到厂家现场指导。很快,新设备运回工地,一次装配成功,厂家的技术人员翘着大拇指赞叹:“没想到你们一个小小检修队竟然藏龙卧虎呀!”
检修队的精湛技艺,折服的不仅仅是普通技术人员,甚至包括专家教授。石河电站本身设计能力为2500KW,但实际发电始终只能在2200―2300kw之间,经反复检查,发现问题出在转轮上。2005年底,洪雅局决定对其进行增容改造,局里特意委托一大学的科研所进行论证,决定改用一种新型转轮。但在安装时,这种新型转轮怎么也装配不到设备上去,配合上的偏差让现场这些学富五车的专家教授们急得团团转。检修队立即调集具有相关经验的队员们主动为专家教授们当起了“智囊”,他们的方案很快得到专家们认可,一经现场加工进行调整,设备很快安装上了。专家们说:“在理论上我们是教授,但要论工作热情,论操作经验,你们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教授’!”
多年来,在保障设备良好工况的同时,检修安装队不断向公司提出安全生产建议,对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2006年1月对石河电站#1、#2发电机转轮技改成功后,每台发电机出力较技改前提高出力300kw,年新增效益150多万元;11月,他们又成功对王关电站#2发电机转轮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年多发电近200万千瓦时。
下篇:大山上的“候鸟”
在洪雅供电局,大伙都爱把检修安装队员比作大山上的“候鸟”,每年10月底枯水期来临时,他们都要“迁徙”到大山,逐一对每个电厂进行一年一度的大修和年检预试。这时,他们便得抛家离子,带着行军床、被褥和洗漱用品从洪雅县城驻扎电厂,吃“大锅饭”,住会议室,只有一个电站大修和年检预试完成后,才能回家休整两天,随后又投入到下一个电站的工作。这样的生活一直要持续到每年春节前夕,年年如此,雷打不动。
大山上的生活孤独而又单调。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他们便带上影碟机,空闲时间尽量地吼上几曲发泄心中的寂寞。他们说,其实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了,起码与家里电话联系方便了很多,要是在以前,一周也难得向家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