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丰碑――记“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洪雅供电局发变电检修安装队
2007-06-07 14:58:06 来源:西南电力在线
A-
A+
电力18讯: 作者:张明友 周进学
发变电检修安装队“全家福”
今年“五一”前夕,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公司洪雅供电局发变电检修安装队被授予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当轻抚着这熠熠生辉的奖状,33名长年奔忙在大山深处的队员激动万分。这是多年来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祖国和人民对这群质朴无华的劳动者崇高的褒奖。
洪雅县地处山区,一条青衣江穿越崇山峻岭,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水能资源。在大山深处,洪雅供电局拥有4座水电站共10台水轮发电机组。发变电检修安装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担这些发电机组的大小修、年检预试和日常维护。建队18年来,他们不仅创造了6500多天安全周期的惊人成绩,发变电设备的年利用率也达7000小时以上。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滚滚电能为洪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强大动力。
上篇:勇克难题的“尖刀”
“有什么重要任务交给他们,我们一百个放心!”说到发变电检修安装队,洪雅供电局的领导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多年来,检修安装队30多名队员敢于肩挑重担,不断在攻坚克难中释放着激情,在看似普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着一次又一次的惊人业绩。
1996年6月19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洪雅,据气象部门统计,短短一小时,降雨量便达110毫米,夹杂着泥石的山洪很快淹没了石河电站的厂房。为尽快恢复发电,雨一停,电站员工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险中,洪水和泥石被清理出了厂房,发电机也很快被烘干,但检修安装队在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时才发现,发电机组已严重老化,要重新投入发电,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但如果按照惯例请外面的人施工,仅工期的耽误就要损失近百万元的发电产值。怎么办?检修安装队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这一技术改造工作。“他们到底能不能行?”、“什么时候才能让电站重新恢复发电?”全局上下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一个由副局长亲自挂帅的技术攻关小组立即成立起来,他们反复研究设备说明书,一点点摸索施工工艺,电气人员制订技改方案,机械人员根据施工需要设计制作工装,一台大货车星夜开往重庆,两名驾驶员轮流驾车,火速将原材料运回现场……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石河电站的发电机组终于重新欢唱起来。
2006年12月,检修队在对王关电站2号发电机组进行大修时发现,投运10多年的水轮机导水机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磨损,严重影响了水轮机效率,导致机组出力下降,为此他们提出了对导水机构顶盖护板和止漏环进行更换的处理方案。在实施中,由于顶盖护板和止漏环加工要求较高,承担加工任务的专业生产厂家制订的工艺方案始终不能保证精度要求,来回折腾返工几次,加工后的部件就是难以满足安装要求。眼瞅着一吨多重的“铁家伙”一会儿从厂家运来,一会儿又得运回厂家返工,时间一耽误就是10多天,厂家的心悬了,他们用商量的口吻对检修安装队说:“我们实在是没辙了,你们能不能派两个人到厂里指导我们加工?”
按理,这应该是厂家的工作,但面对20多名检修人员“等米下锅”,其他电厂也正眼巴巴地等着维修人员的情况,特别是停电损失让队员们更是万分焦急,他们二话没说,认真分析,拟订新的加工工艺方案,并由对机械加工轻车熟路的副队长陈述祥、水机班长张维华来到厂家, 现场一点一点指导工人加工。很快,新设备运回工地,一次装配成功,厂家的技术人员跷着大拇指赞叹:“没想到你们一个小小检修队竟然藏龙卧虎呀!”
检修队的精湛技艺,折服的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甚至包括大学教授。2005年年底,石河电站的设计能力是2500千瓦,但实际发电始终只能在2200千瓦―2300千瓦之间,经反复检查,发现问题出在转轮上,洪雅供电局决定在大修期间对其进行增容改造,局里特意委托一大学的科研所进行论证,决定改用一种新型转轮。但在安装时,这种新型转轮怎么也装配不到设备上去,配合上的偏差让现场这些学富五车的专家教授们急得团团转。检修队立即调集具有相关经验的组员主动为专家教授们当起了“智囊”,他们的方案很快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一经现场加工进行调整,设备很快安装上了。专家说:“在理论上我们是教授,但要论工作热情,论操作经验,你们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教授’!”
这些年来,在保障设备良好工况的同时,检修安装队不断向公司提出安全生产建议,对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2006年1月对石河电站1号、2号发电机转轮技改成功后,每台发电机出力较技改前提高出力300千瓦,年新增效益150多万元;同年6月他们又对该电站1号、2号发电机调速器进行升<
今年“五一”前夕,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公司洪雅供电局发变电检修安装队被授予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当轻抚着这熠熠生辉的奖状,33名长年奔忙在大山深处的队员激动万分。这是多年来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祖国和人民对这群质朴无华的劳动者崇高的褒奖。
洪雅县地处山区,一条青衣江穿越崇山峻岭,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水能资源。在大山深处,洪雅供电局拥有4座水电站共10台水轮发电机组。发变电检修安装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担这些发电机组的大小修、年检预试和日常维护。建队18年来,他们不仅创造了6500多天安全周期的惊人成绩,发变电设备的年利用率也达7000小时以上。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滚滚电能为洪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强大动力。
上篇:勇克难题的“尖刀”
“有什么重要任务交给他们,我们一百个放心!”说到发变电检修安装队,洪雅供电局的领导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多年来,检修安装队30多名队员敢于肩挑重担,不断在攻坚克难中释放着激情,在看似普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着一次又一次的惊人业绩。
1996年6月19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洪雅,据气象部门统计,短短一小时,降雨量便达110毫米,夹杂着泥石的山洪很快淹没了石河电站的厂房。为尽快恢复发电,雨一停,电站员工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险中,洪水和泥石被清理出了厂房,发电机也很快被烘干,但检修安装队在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时才发现,发电机组已严重老化,要重新投入发电,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但如果按照惯例请外面的人施工,仅工期的耽误就要损失近百万元的发电产值。怎么办?检修安装队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这一技术改造工作。“他们到底能不能行?”、“什么时候才能让电站重新恢复发电?”全局上下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一个由副局长亲自挂帅的技术攻关小组立即成立起来,他们反复研究设备说明书,一点点摸索施工工艺,电气人员制订技改方案,机械人员根据施工需要设计制作工装,一台大货车星夜开往重庆,两名驾驶员轮流驾车,火速将原材料运回现场……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石河电站的发电机组终于重新欢唱起来。
2006年12月,检修队在对王关电站2号发电机组进行大修时发现,投运10多年的水轮机导水机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磨损,严重影响了水轮机效率,导致机组出力下降,为此他们提出了对导水机构顶盖护板和止漏环进行更换的处理方案。在实施中,由于顶盖护板和止漏环加工要求较高,承担加工任务的专业生产厂家制订的工艺方案始终不能保证精度要求,来回折腾返工几次,加工后的部件就是难以满足安装要求。眼瞅着一吨多重的“铁家伙”一会儿从厂家运来,一会儿又得运回厂家返工,时间一耽误就是10多天,厂家的心悬了,他们用商量的口吻对检修安装队说:“我们实在是没辙了,你们能不能派两个人到厂里指导我们加工?”
按理,这应该是厂家的工作,但面对20多名检修人员“等米下锅”,其他电厂也正眼巴巴地等着维修人员的情况,特别是停电损失让队员们更是万分焦急,他们二话没说,认真分析,拟订新的加工工艺方案,并由对机械加工轻车熟路的副队长陈述祥、水机班长张维华来到厂家, 现场一点一点指导工人加工。很快,新设备运回工地,一次装配成功,厂家的技术人员跷着大拇指赞叹:“没想到你们一个小小检修队竟然藏龙卧虎呀!”
检修队的精湛技艺,折服的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甚至包括大学教授。2005年年底,石河电站的设计能力是2500千瓦,但实际发电始终只能在2200千瓦―2300千瓦之间,经反复检查,发现问题出在转轮上,洪雅供电局决定在大修期间对其进行增容改造,局里特意委托一大学的科研所进行论证,决定改用一种新型转轮。但在安装时,这种新型转轮怎么也装配不到设备上去,配合上的偏差让现场这些学富五车的专家教授们急得团团转。检修队立即调集具有相关经验的组员主动为专家教授们当起了“智囊”,他们的方案很快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一经现场加工进行调整,设备很快安装上了。专家说:“在理论上我们是教授,但要论工作热情,论操作经验,你们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教授’!”
这些年来,在保障设备良好工况的同时,检修安装队不断向公司提出安全生产建议,对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2006年1月对石河电站1号、2号发电机转轮技改成功后,每台发电机出力较技改前提高出力300千瓦,年新增效益150多万元;同年6月他们又对该电站1号、2号发电机调速器进行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