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太的农电工“儿子”们――山东高密市农电工7年照顾孤老情暖人间
2007-03-12 10:58:5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山东省高密市供电公司政治工作部 栾焕聚
今年3月7日,是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梨园社区五保老人徐桂芳老太太的87岁生日。这天,该市供电公司西城供电所小胡电工组的十几名农电工,陆续来到徐桂芳老太太家中,送来了饼干、牛奶、面粉、面条等,帮助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料理家务,同老人唠嗑,与老人共同度过了欢乐幸福的一天,这是小胡电工组农电工坚持7年爱心助老的一个缩影… …
徐老太膝下无儿无女,多年来一直同收养的“孙女儿”过日子。尽管政府部门每月资助给一定生活费,学校免除其“孙女儿”的学杂费,但老人和“孙女儿”的生活仍然没有保障。
2000年底,高密市供电公司西城供电所小胡电工组农电工仪刚第一次上门收电费时,深为徐老太的家庭困境所打动,当即掏出兜里仅有的50元钱,硬塞到老人手里。大娘:“您老先凑合着用!”。当天回到电工组,仪刚就迫不及待地把老人的情形告诉了大伙。大伙一听纷纷表示:“有咱一口热饭,就不能让老人饿着,这个干娘我们认了!”伙计们很快作出决定:从今以后,每人值班日的班前班后时间,到徐大娘家帮助料理家务;自本月起,大伙每月为老人捐助100元生活费。
第二天,电工组的伙计们在仪刚的引导下一一与徐桂芳老人见了面。“大娘,这是我们给您这月的100元生活补助费,您老以后不用再为生活问题发愁了,有什么事请尽管说,有困难我们替您解决,您就把俺当作自己的儿子吧!”徐大娘看到一张张和蔼可亲的面孔,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只是不停地抹眼泪。
从此之后,徐大娘昔日那冷清的小屋不再寂寞,温暖了,亮堂了,欢声笑语也多了。农电工们按照值班顺序,轮流到老人家帮助忙家务。无论是买米买面、买煤、打水、扫院子还是其它家务,大家都无微不至、细心去做。给老人每月的100元生活补助费,公司一开工资大伙马上凑齐了给老人送去。遇到老人用钱的事,伙计们一商量,说办就办。2001年5月,公司对徐大娘居住的梨园社区进行线路改造,按规定每户须交180元线改费,电工组的伙计们一合计,每人出20元,180元线改费及时缴上了。
遇到老人和孩子生病时,他们就象亲人一样侍侯在床前。去年深冬的一个夜晚11点多,气温零下十几度,电工组突然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正在值班的仪刚抓起话筒一听,是老人的“小孙女”拖着哭腔:“叔叔,你们快来呀,奶奶病得好厉害,我害怕……”他二话没说,留下一人值班,同另一名农电工急赶3里多路奔到老人家,发现老人已经高烧昏迷了。两人连忙打电话叫来“120急救车”,把老人送到医院,又跑前跑后地把医药费交上。守护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老人高烧退去,把老人送回家、安顿好,连饭没吃就回到了电工组上班。
逢年过节正是老人最需要安抚的时候。每到春节、中秋节、老人节和老人过生日,老人的“儿子”们就买上各种礼物同老人和孩子一起团聚。为了老人和孩子,这些农电工们放弃了休息日,减少了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省出了自己的烟钱… …
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感化,农电工把徐桂芳老人及其“孙女儿”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关心、照顾,老人把农电工当作亲“儿子”来依靠,“孙女儿”把农电工当作父辈来尊敬,他们的心紧紧地、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寒来暑往,农电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不管谁来,都要先到老人家里认下这个干娘。大伙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用爱心、细心、恒心和炽热的亲情陪伴老人度过了近7个年头,当初的9名农电工已经增加到了现在的21名。他们的爱心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徐老太的农电工儿子”。
徐老太的晚年生活衣食无忧。徐老太逢人便说:“俺这不中用的老婆子,晚年幸亏遇上了这些当农电工的孝顺‘儿子’,要不,俺这老命哪还会有今天!”
今年3月7日,是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梨园社区五保老人徐桂芳老太太的87岁生日。这天,该市供电公司西城供电所小胡电工组的十几名农电工,陆续来到徐桂芳老太太家中,送来了饼干、牛奶、面粉、面条等,帮助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料理家务,同老人唠嗑,与老人共同度过了欢乐幸福的一天,这是小胡电工组农电工坚持7年爱心助老的一个缩影… …
徐老太膝下无儿无女,多年来一直同收养的“孙女儿”过日子。尽管政府部门每月资助给一定生活费,学校免除其“孙女儿”的学杂费,但老人和“孙女儿”的生活仍然没有保障。
2000年底,高密市供电公司西城供电所小胡电工组农电工仪刚第一次上门收电费时,深为徐老太的家庭困境所打动,当即掏出兜里仅有的50元钱,硬塞到老人手里。大娘:“您老先凑合着用!”。当天回到电工组,仪刚就迫不及待地把老人的情形告诉了大伙。大伙一听纷纷表示:“有咱一口热饭,就不能让老人饿着,这个干娘我们认了!”伙计们很快作出决定:从今以后,每人值班日的班前班后时间,到徐大娘家帮助料理家务;自本月起,大伙每月为老人捐助100元生活费。
第二天,电工组的伙计们在仪刚的引导下一一与徐桂芳老人见了面。“大娘,这是我们给您这月的100元生活补助费,您老以后不用再为生活问题发愁了,有什么事请尽管说,有困难我们替您解决,您就把俺当作自己的儿子吧!”徐大娘看到一张张和蔼可亲的面孔,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只是不停地抹眼泪。
从此之后,徐大娘昔日那冷清的小屋不再寂寞,温暖了,亮堂了,欢声笑语也多了。农电工们按照值班顺序,轮流到老人家帮助忙家务。无论是买米买面、买煤、打水、扫院子还是其它家务,大家都无微不至、细心去做。给老人每月的100元生活补助费,公司一开工资大伙马上凑齐了给老人送去。遇到老人用钱的事,伙计们一商量,说办就办。2001年5月,公司对徐大娘居住的梨园社区进行线路改造,按规定每户须交180元线改费,电工组的伙计们一合计,每人出20元,180元线改费及时缴上了。
遇到老人和孩子生病时,他们就象亲人一样侍侯在床前。去年深冬的一个夜晚11点多,气温零下十几度,电工组突然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正在值班的仪刚抓起话筒一听,是老人的“小孙女”拖着哭腔:“叔叔,你们快来呀,奶奶病得好厉害,我害怕……”他二话没说,留下一人值班,同另一名农电工急赶3里多路奔到老人家,发现老人已经高烧昏迷了。两人连忙打电话叫来“120急救车”,把老人送到医院,又跑前跑后地把医药费交上。守护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老人高烧退去,把老人送回家、安顿好,连饭没吃就回到了电工组上班。
逢年过节正是老人最需要安抚的时候。每到春节、中秋节、老人节和老人过生日,老人的“儿子”们就买上各种礼物同老人和孩子一起团聚。为了老人和孩子,这些农电工们放弃了休息日,减少了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省出了自己的烟钱… …
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感化,农电工把徐桂芳老人及其“孙女儿”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关心、照顾,老人把农电工当作亲“儿子”来依靠,“孙女儿”把农电工当作父辈来尊敬,他们的心紧紧地、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寒来暑往,农电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不管谁来,都要先到老人家里认下这个干娘。大伙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用爱心、细心、恒心和炽热的亲情陪伴老人度过了近7个年头,当初的9名农电工已经增加到了现在的21名。他们的爱心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徐老太的农电工儿子”。
徐老太的晚年生活衣食无忧。徐老太逢人便说:“俺这不中用的老婆子,晚年幸亏遇上了这些当农电工的孝顺‘儿子’,要不,俺这老命哪还会有今天!”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