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安全卫士――记龙泉驿供电局安监科科长曾宗跃
2007-03-30 14:42:20 来源:西南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本站讯 蒋丽丽 文/图
曾宗跃(左)在现场检查安全执行情况
“严格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治理事故隐患,监督危险作业。”当笔者走进成都龙泉驿供电局安监科科长曾宗跃的办公室,他便乐呵呵地谈到:“这四句话呀,便是我工作的全部内容了!”
粗中有细的“张飞”
性格豪迈、做事风火,这便是曾宗跃留给人的印象,和他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就把他与三国中的蜀国猛将张飞的形象给联系起来了。可是,这个“张飞”啊,可不是一个仅能“舞刀弄枪”的蛮汉子,他也有细致的一面。
虽为安监科科长,可全局上下却没几人称他为科长,而都称他为曾师傅。难道是他不称职?不得民心?当然都不是!原来啊,这是他自己要求大家这么称呼他的。他手下的一个小伙子介绍说:“曾师傅刚当科长那会儿,大家一下子都改口称他为曾科长了,他好半天没反应过来人家在叫谁。后来,他就对大伙说,还是叫他师傅吧,在变电运行岗位上干了大半辈子,还不习惯戴上一个‘科长’头衔。”就这样,曾师傅通过自己把“官衔”取下来这一小小举动,使他与工人们更融洽地相处,在工作中,更是一如既往地担当着师傅的角色。
曾师傅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习惯: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两只火眼金睛总会四处寻望,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可不是在欣赏风景,而是在观察所到之处的每基杆塔、每条拉线、每个断联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他自己也用一句精辟的话语解释了自己这一行为: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铁面无私的“包公”
基层电力企业的安全,犹如建筑之根基、江河之堤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担任安监科科长以来,曾师傅把控着全局安全的脉搏。为了使这根牵动全局的脉搏能正常、平稳地跳动,他成为了员工眼中的“包公”。
按照电力行业相关规定,所有新入局人员、岗位变动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多年来,曾师傅高标准、严把关、不卖人情、不松底线。2006年的新进农电人员招聘中,在最后一关的《安全规程》考试环节,有3人因觉得自己初试、复试都过关了,抱着“出题不会太难、监考不会太严、评卷不会不过关”的思想而没有好好复习,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考题不简单、监考异常严格、阅卷更是一分不让,这样,三人均因考试不合格而被涮下。但他们不甘心错失了就业良机,便四处托人找曾师傅,曾师傅不愠不火地对中间人说:“我如果松了这个关口,还要我做什么?”
有一次,曾师傅到一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发现作业人员在工作开始时,各类材料、工器具均能按要求做到摆放整齐。但材料、工具使用后,未能按要求放回原处。他当场声色俱厉地对违章人员进行了批评指正,并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和本记下了该人员的工牌号、姓名及违章情况。该人员知道曾师傅要对他进行考核,便央求说,只是芝麻大的小错误,这次放了他,下次绝不再犯了。曾师傅有些生气地说:“小错误?哪桩安全事故不是小事引发的,我今天对你的违章讲人情,明天事故就对我不留情……”
席不暇暖的大忙人
“不在工作现场,就在去工作现场的路上。”也许这句被修改的话语最能表现曾师傅的工作现状。安监科人手少、工作量大、囊括范围广。每个工作现场,都能发现曾师傅的身影。
去年夏天,严重的旱情造成电力缺口大,为防止部分群众不理解,发生冲击电力生产场所的过激行为,曾师傅白天在现场安全监查,晚上在调度大楼门卫室主动当起了“门卫”,并且每晚都坚持到11点以后,直到天气转凉、电网形势稳定后。“你兼职当门卫,该拿两份工资了”,大家跟他开玩笑,“拿啥子工资哦,只要不出意外,我心里就高兴了。”曾师傅由衷地回答。
“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曾师傅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也在很早的时候就萌发了在全局15个供电所、10个生产班组范围内深入开展培训工作的想法。这一方面为了防止了安监人员“一查就准”、“一走就乱”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现有安监人员缺少的现状。可是,现有的工作已让他超负荷,哪儿还有时间与精力?但曾师傅还是出人意料地做到了!他通过施工现场的实地“演战”、业余时间的沟通传教以及向领导申报请专业老师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大量培训等方法,使该局作业人员技能提高了,隐患相应少了,曾师傅肩上的担子无形地被众人共担起来。
放弃爱好的“酒鬼”
已步入中年的曾<
“严格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治理事故隐患,监督危险作业。”当笔者走进成都龙泉驿供电局安监科科长曾宗跃的办公室,他便乐呵呵地谈到:“这四句话呀,便是我工作的全部内容了!”
粗中有细的“张飞”
性格豪迈、做事风火,这便是曾宗跃留给人的印象,和他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就把他与三国中的蜀国猛将张飞的形象给联系起来了。可是,这个“张飞”啊,可不是一个仅能“舞刀弄枪”的蛮汉子,他也有细致的一面。
虽为安监科科长,可全局上下却没几人称他为科长,而都称他为曾师傅。难道是他不称职?不得民心?当然都不是!原来啊,这是他自己要求大家这么称呼他的。他手下的一个小伙子介绍说:“曾师傅刚当科长那会儿,大家一下子都改口称他为曾科长了,他好半天没反应过来人家在叫谁。后来,他就对大伙说,还是叫他师傅吧,在变电运行岗位上干了大半辈子,还不习惯戴上一个‘科长’头衔。”就这样,曾师傅通过自己把“官衔”取下来这一小小举动,使他与工人们更融洽地相处,在工作中,更是一如既往地担当着师傅的角色。
曾师傅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习惯: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两只火眼金睛总会四处寻望,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可不是在欣赏风景,而是在观察所到之处的每基杆塔、每条拉线、每个断联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他自己也用一句精辟的话语解释了自己这一行为: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铁面无私的“包公”
基层电力企业的安全,犹如建筑之根基、江河之堤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担任安监科科长以来,曾师傅把控着全局安全的脉搏。为了使这根牵动全局的脉搏能正常、平稳地跳动,他成为了员工眼中的“包公”。
按照电力行业相关规定,所有新入局人员、岗位变动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多年来,曾师傅高标准、严把关、不卖人情、不松底线。2006年的新进农电人员招聘中,在最后一关的《安全规程》考试环节,有3人因觉得自己初试、复试都过关了,抱着“出题不会太难、监考不会太严、评卷不会不过关”的思想而没有好好复习,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考题不简单、监考异常严格、阅卷更是一分不让,这样,三人均因考试不合格而被涮下。但他们不甘心错失了就业良机,便四处托人找曾师傅,曾师傅不愠不火地对中间人说:“我如果松了这个关口,还要我做什么?”
有一次,曾师傅到一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发现作业人员在工作开始时,各类材料、工器具均能按要求做到摆放整齐。但材料、工具使用后,未能按要求放回原处。他当场声色俱厉地对违章人员进行了批评指正,并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和本记下了该人员的工牌号、姓名及违章情况。该人员知道曾师傅要对他进行考核,便央求说,只是芝麻大的小错误,这次放了他,下次绝不再犯了。曾师傅有些生气地说:“小错误?哪桩安全事故不是小事引发的,我今天对你的违章讲人情,明天事故就对我不留情……”
席不暇暖的大忙人
“不在工作现场,就在去工作现场的路上。”也许这句被修改的话语最能表现曾师傅的工作现状。安监科人手少、工作量大、囊括范围广。每个工作现场,都能发现曾师傅的身影。
去年夏天,严重的旱情造成电力缺口大,为防止部分群众不理解,发生冲击电力生产场所的过激行为,曾师傅白天在现场安全监查,晚上在调度大楼门卫室主动当起了“门卫”,并且每晚都坚持到11点以后,直到天气转凉、电网形势稳定后。“你兼职当门卫,该拿两份工资了”,大家跟他开玩笑,“拿啥子工资哦,只要不出意外,我心里就高兴了。”曾师傅由衷地回答。
“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曾师傅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也在很早的时候就萌发了在全局15个供电所、10个生产班组范围内深入开展培训工作的想法。这一方面为了防止了安监人员“一查就准”、“一走就乱”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现有安监人员缺少的现状。可是,现有的工作已让他超负荷,哪儿还有时间与精力?但曾师傅还是出人意料地做到了!他通过施工现场的实地“演战”、业余时间的沟通传教以及向领导申报请专业老师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大量培训等方法,使该局作业人员技能提高了,隐患相应少了,曾师傅肩上的担子无形地被众人共担起来。
放弃爱好的“酒鬼”
已步入中年的曾<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