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电队伍的铿锵玫瑰
2007-03-08 16:03:31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王帮玲,1966年12月出生,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供电公司皂河供电所所长、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先后多次被宿豫区委、皂河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江苏省电力公司评为十佳农电工、十佳供电所长。
王帮玲,作为宿迁地区唯一的一名女供电所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满腔心血都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她钟爱的农电事业上。在从事农电工作的20多年的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被同事们称为农电铿锵玫瑰。
刻苦排困送光明
1998年8月,在解决全省最后一个无电村――骆马湖戴场岛通电时,王帮玲带领所内施工人员主动配合农网改造工程队实施“水下螺旋铁塔基础装置”技术在骆马湖水中安装铁塔基础。在湖水上组装铁塔,唯一能够利用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木船,在湖面一飘就是一整天。干粮、开水、咸菜是他们每餐的“三大件”。一名施工队员曾开玩笑地自编了一道顺口溜:“八仙过海竟其能,穿湖架线涉水行。喜笑颜开三大件,刻苦排困送光明。”在湖水中苦战75个日日夜夜,共架设水域高压线路13.5公里,立电杆137根,投入工时3200多个,终于把电线拉上了孤岛。
2003年2月,王帮玲调到三所合一的皂河供电所任所长。这里共有职工37名,由于是三所合一,当时的“三足鼎立”之势尤为严重,人员思想比较混乱。到这里工作不能不说是对她这位女所长的严峻考验。到任后,王帮玲把首要任务放在如何把散乱的人心拢到一起上,她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开创性的开展所内各项工作。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她走访了全所每一个职工的家庭,通过走访、座谈,请职工家属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并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份工作。话说透了,思想通了,大家纷纷表示要凝心聚力干好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在所内形成了人人找事做、人人争事做、事事抢着干的氛围。
2003年5月6日下午,王帮玲正在所内召开全所人员会议,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原来是镇政府紧急通知:皂河镇有一批从“非典”疫区北京、山西等地返乡人员,已被隔离在龙岗村尚没启用的敬老院内,急需为他们安装照明电。这突如其来的指令,让她感到十分震惊,但她却让所内班组长和几名电工准备好工器具,毫不犹豫地说:“跟我走!”在施工现场,与隔离人员只有一两米远的距离,当时他们只有简易的防护用品(口罩、一副乳胶手套),在那样的施工场面、那样的施工环境,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可是,每当接线、安装需要接近隔离人员时,王帮玲总是第一个上前、总是与隔离人员靠的最近。在她带领下下,施工人员消除紧张心理,全身心投入施工。经过连续5个多小时紧张施工,敬老院通上了电,亮起了照明灯。
优质服务在一线
优质服务对供电所来说是一项长效管理的工作,因为一个供电所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供电系统的形象。为此,皂河供电所打出了“安全系着你我他,供电服务连万家”的口号,于是,该所出现了上门服务小分队,为农服务突击队,“红马甲”志愿者等,并常年坚持不懈地活跃在全镇的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工厂校园,每到一处都得到广大干群的好评。2005年8月18日夜晚,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袭击了宿迁的大部分地区。其中皂河镇是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闫南、要武等村10千伏和400伏供电线路多处倒杆断线,供电一度瘫痪。当夜,王帮玲冒雨骑着摩托车赶到所内组织巡线。面对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天气,所有参加巡线人员没有一个退缩,艰难地寻找线路故障点。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王帮玲组织全所力量,分成6个抢修组开展抢修工作。由于许多超高树木被狂风连根拔起砸倒电力线路,致使电力线路电杆倒、电线断,惨不忍睹。工作人员有的锯树清道,有的立杆架线,全力以赴投入抢修。王帮玲又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踏着泥泞从这个抢修现场又赶到那个抢修现场,由于来回奔波,她临时找来的雨靴又不合脚,不多时脚后跟就被摩出了水泡,疼痛难忍,她干脆脱掉雨靴,赤脚在泥泞中行走。抢修人员在中午高达38℃的气温下,为了确保受灾线路早日修复送电,他们不顾休息,连续作战,衣服被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午饭时分,王帮玲和30多名电工蹲在田间地头吃面包,喝纯净水。当地老百姓亲眼看着那种场景,感动不已,纷纷主动配合帮忙抢修,为抢修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的保证。由于组织到位、措施得力、经过一天时间的奋力抢修,终于恢复了要武等村的10千伏受灾线路供电,最小限度的减少了风灾的损失。
2004年皂河镇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急需实施的建设工程有三线船闸拆迁改造
王帮玲,作为宿迁地区唯一的一名女供电所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满腔心血都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她钟爱的农电事业上。在从事农电工作的20多年的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被同事们称为农电铿锵玫瑰。
刻苦排困送光明
1998年8月,在解决全省最后一个无电村――骆马湖戴场岛通电时,王帮玲带领所内施工人员主动配合农网改造工程队实施“水下螺旋铁塔基础装置”技术在骆马湖水中安装铁塔基础。在湖水上组装铁塔,唯一能够利用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木船,在湖面一飘就是一整天。干粮、开水、咸菜是他们每餐的“三大件”。一名施工队员曾开玩笑地自编了一道顺口溜:“八仙过海竟其能,穿湖架线涉水行。喜笑颜开三大件,刻苦排困送光明。”在湖水中苦战75个日日夜夜,共架设水域高压线路13.5公里,立电杆137根,投入工时3200多个,终于把电线拉上了孤岛。
2003年2月,王帮玲调到三所合一的皂河供电所任所长。这里共有职工37名,由于是三所合一,当时的“三足鼎立”之势尤为严重,人员思想比较混乱。到这里工作不能不说是对她这位女所长的严峻考验。到任后,王帮玲把首要任务放在如何把散乱的人心拢到一起上,她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开创性的开展所内各项工作。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她走访了全所每一个职工的家庭,通过走访、座谈,请职工家属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并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份工作。话说透了,思想通了,大家纷纷表示要凝心聚力干好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在所内形成了人人找事做、人人争事做、事事抢着干的氛围。
2003年5月6日下午,王帮玲正在所内召开全所人员会议,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原来是镇政府紧急通知:皂河镇有一批从“非典”疫区北京、山西等地返乡人员,已被隔离在龙岗村尚没启用的敬老院内,急需为他们安装照明电。这突如其来的指令,让她感到十分震惊,但她却让所内班组长和几名电工准备好工器具,毫不犹豫地说:“跟我走!”在施工现场,与隔离人员只有一两米远的距离,当时他们只有简易的防护用品(口罩、一副乳胶手套),在那样的施工场面、那样的施工环境,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可是,每当接线、安装需要接近隔离人员时,王帮玲总是第一个上前、总是与隔离人员靠的最近。在她带领下下,施工人员消除紧张心理,全身心投入施工。经过连续5个多小时紧张施工,敬老院通上了电,亮起了照明灯。
优质服务在一线
优质服务对供电所来说是一项长效管理的工作,因为一个供电所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供电系统的形象。为此,皂河供电所打出了“安全系着你我他,供电服务连万家”的口号,于是,该所出现了上门服务小分队,为农服务突击队,“红马甲”志愿者等,并常年坚持不懈地活跃在全镇的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工厂校园,每到一处都得到广大干群的好评。2005年8月18日夜晚,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袭击了宿迁的大部分地区。其中皂河镇是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闫南、要武等村10千伏和400伏供电线路多处倒杆断线,供电一度瘫痪。当夜,王帮玲冒雨骑着摩托车赶到所内组织巡线。面对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天气,所有参加巡线人员没有一个退缩,艰难地寻找线路故障点。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王帮玲组织全所力量,分成6个抢修组开展抢修工作。由于许多超高树木被狂风连根拔起砸倒电力线路,致使电力线路电杆倒、电线断,惨不忍睹。工作人员有的锯树清道,有的立杆架线,全力以赴投入抢修。王帮玲又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踏着泥泞从这个抢修现场又赶到那个抢修现场,由于来回奔波,她临时找来的雨靴又不合脚,不多时脚后跟就被摩出了水泡,疼痛难忍,她干脆脱掉雨靴,赤脚在泥泞中行走。抢修人员在中午高达38℃的气温下,为了确保受灾线路早日修复送电,他们不顾休息,连续作战,衣服被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午饭时分,王帮玲和30多名电工蹲在田间地头吃面包,喝纯净水。当地老百姓亲眼看着那种场景,感动不已,纷纷主动配合帮忙抢修,为抢修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的保证。由于组织到位、措施得力、经过一天时间的奋力抢修,终于恢复了要武等村的10千伏受灾线路供电,最小限度的减少了风灾的损失。
2004年皂河镇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急需实施的建设工程有三线船闸拆迁改造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