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绽放大凉山―――记四川省电力公司西昌电业局佑君供电所所长牟杨
2007-01-17 14:35:41 来源:西南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牟杨,一个我们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名字。《西南电力报》早在2005年11月16日的2版上就以《牟杨,安宁河畔一朵花》为题报道过她,之后又于2006年的最后一期月末版8版上更加详细地登载了她的事迹;2006年12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在《劳动者之歌》栏目又讲述了她的故事;《人民日报》2006年12月31日的2版又以《大山深处的光明使者》对她进行报道;2006年12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表彰她为“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牟杨,一个我们大家并非熟悉的人物。在证书、鲜花、掌声、光环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环境磨砺、辛酸泪水、痛苦抉择,甚至是亲情的叛离……
还是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她吧。
■本报记者 令狐丹蓉 刘 悦
2006年12月21日,在国家电网公司召开的“户户通电”工程先进表彰暨攻坚动员大会上,四川省电力公司西昌电业局佑君供电所所长牟杨从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大红荣誉证书时,她激动的心怦怦直跳;当刘振亚亲切的一声:牟杨,你辛苦了!她的鼻子酸了,眼睛红了,捧着大红证书的手颤抖了……
刚柔牟杨――记者印象
2007年1月5日,新年的第二个工作日,记者便赶到西昌,赶到牟杨的工作地――西昌电业局月城供电局佑君供电所。刚到供电所,正巧牟杨及几位农电工刚从山上下来,风尘仆仆,一脸疲惫。见到我们,牟杨还是强打着精神迎了上来。
和她握手时,记者明显感觉到,这双手虽然纤细瘦小,但却异常有力,也异常粗糙;再细细打量她那张脸,黢黑的皮肤上似有刀刻的痕迹,那一定是强烈紫外线和寒风联合侵蚀所留下来的;稀疏的头发编成一根“马尾巴”,无力的拖在脑后,显得那样的孤独……
说明来意后,牟杨立即把在家的几位农电工召集起来,并直率地对我们说:“户户通电”工程开工以来,我和我的“兄弟伙”的确累惨了,就是节假日也没休息几天,元旦这三天我们都在加班。我们现在就像上紧发条的陀螺,旋转着停不下来了。只有等到“户户通电”工程搞完了,一定要美美地睡上一大觉,还要好好地去海吃一顿,庆贺庆贺!
此时,记者才注意到,牟杨说话不仅语速快,而且嗓音也比较粗,在说到“兄弟伙”这三个字时,右手还拍了拍站在她身边的副所长郭光新的肩膀,那神情俨然与“兄弟伙”是同类,全然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女人。或许她天生就是这种性格,粗犷、豪放;或许她原本就喜欢与男士为伍,简单、坚强。
当记者问她对“户户通电”工程有什么认识时,牟杨说:大道理我说不来,我只知道在我们搞前期勘测的过程中,当地老乡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对我们的宣传不屑一顾。有老乡说,这么几十年了都没人给我们安电灯,现在也不可能。我们这里山高路陡,正经路都没有一条,那电杆怎么抬进来呀?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也有老乡半信半疑地问:真的要给我们架电线了吗?我们真的能用上电灯了吗?能看电视了吗?要是那样可真是太好了!看着老乡们那种既渴望又怀疑的目光,我心里总在隐隐地作痛。尤其看到那些山里孩子在昏暗的松明子火光中艰难地做作业,我就会想到我的儿子,想到城里的孩子们,他们比这些山里孩子幸福多了。同样是孩子,凭什么他们就不能享受到光明呢?所以,哪怕在工作中遇到最困难的时候,我也经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把光明送到这大山深处。
“男人牟杨”――“兄弟伙”的话
副所长郭光新:
牟杨是2003年6月来我们供电所任所长的。之前她就在我们后面这个变电站(佑君变电站,紧挨着供电所)工作,与她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那时的牟杨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穿着时髦,还经常化妆,典型的城市女孩模样。上级领导安排她来当所长,说实话,当时我及几个老电工对她都是不信任的,心想,你一个普通变电女工要来挑这副担子,怎么挑得动?可以说前半年我们都不太与她合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我们几个老电工都开始服她了。理由有三:一是她特别能吃苦,处处带头挑重担。二是她没有架子,遇到问题虚心向我们请教,平时还把我们当哥们儿。三是她能坚持原则。
我们供电所承担着7个乡镇、32个村、131个组、8298户、3.2万人的供电任务,供电范围大,人口多,环境复杂,且90%是彝族。其中有3个乡每年的3月至7月都要遭遇旱灾,那时候每家每户都要自己打井抽水灌溉农田。此时就会有很多人违法用电,私拉乱接,用电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大。牟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带领我们不分白天黑夜的走村串户,宣传安全用电常识及用电规章制度,其间也常与部分村<
牟杨,一个我们大家并非熟悉的人物。在证书、鲜花、掌声、光环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环境磨砺、辛酸泪水、痛苦抉择,甚至是亲情的叛离……
还是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她吧。
■本报记者 令狐丹蓉 刘 悦
2006年12月21日,在国家电网公司召开的“户户通电”工程先进表彰暨攻坚动员大会上,四川省电力公司西昌电业局佑君供电所所长牟杨从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大红荣誉证书时,她激动的心怦怦直跳;当刘振亚亲切的一声:牟杨,你辛苦了!她的鼻子酸了,眼睛红了,捧着大红证书的手颤抖了……
刚柔牟杨――记者印象
2007年1月5日,新年的第二个工作日,记者便赶到西昌,赶到牟杨的工作地――西昌电业局月城供电局佑君供电所。刚到供电所,正巧牟杨及几位农电工刚从山上下来,风尘仆仆,一脸疲惫。见到我们,牟杨还是强打着精神迎了上来。
和她握手时,记者明显感觉到,这双手虽然纤细瘦小,但却异常有力,也异常粗糙;再细细打量她那张脸,黢黑的皮肤上似有刀刻的痕迹,那一定是强烈紫外线和寒风联合侵蚀所留下来的;稀疏的头发编成一根“马尾巴”,无力的拖在脑后,显得那样的孤独……
说明来意后,牟杨立即把在家的几位农电工召集起来,并直率地对我们说:“户户通电”工程开工以来,我和我的“兄弟伙”的确累惨了,就是节假日也没休息几天,元旦这三天我们都在加班。我们现在就像上紧发条的陀螺,旋转着停不下来了。只有等到“户户通电”工程搞完了,一定要美美地睡上一大觉,还要好好地去海吃一顿,庆贺庆贺!
此时,记者才注意到,牟杨说话不仅语速快,而且嗓音也比较粗,在说到“兄弟伙”这三个字时,右手还拍了拍站在她身边的副所长郭光新的肩膀,那神情俨然与“兄弟伙”是同类,全然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女人。或许她天生就是这种性格,粗犷、豪放;或许她原本就喜欢与男士为伍,简单、坚强。
当记者问她对“户户通电”工程有什么认识时,牟杨说:大道理我说不来,我只知道在我们搞前期勘测的过程中,当地老乡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对我们的宣传不屑一顾。有老乡说,这么几十年了都没人给我们安电灯,现在也不可能。我们这里山高路陡,正经路都没有一条,那电杆怎么抬进来呀?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也有老乡半信半疑地问:真的要给我们架电线了吗?我们真的能用上电灯了吗?能看电视了吗?要是那样可真是太好了!看着老乡们那种既渴望又怀疑的目光,我心里总在隐隐地作痛。尤其看到那些山里孩子在昏暗的松明子火光中艰难地做作业,我就会想到我的儿子,想到城里的孩子们,他们比这些山里孩子幸福多了。同样是孩子,凭什么他们就不能享受到光明呢?所以,哪怕在工作中遇到最困难的时候,我也经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把光明送到这大山深处。
“男人牟杨”――“兄弟伙”的话
副所长郭光新:
牟杨是2003年6月来我们供电所任所长的。之前她就在我们后面这个变电站(佑君变电站,紧挨着供电所)工作,与她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那时的牟杨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穿着时髦,还经常化妆,典型的城市女孩模样。上级领导安排她来当所长,说实话,当时我及几个老电工对她都是不信任的,心想,你一个普通变电女工要来挑这副担子,怎么挑得动?可以说前半年我们都不太与她合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我们几个老电工都开始服她了。理由有三:一是她特别能吃苦,处处带头挑重担。二是她没有架子,遇到问题虚心向我们请教,平时还把我们当哥们儿。三是她能坚持原则。
我们供电所承担着7个乡镇、32个村、131个组、8298户、3.2万人的供电任务,供电范围大,人口多,环境复杂,且90%是彝族。其中有3个乡每年的3月至7月都要遭遇旱灾,那时候每家每户都要自己打井抽水灌溉农田。此时就会有很多人违法用电,私拉乱接,用电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大。牟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带领我们不分白天黑夜的走村串户,宣传安全用电常识及用电规章制度,其间也常与部分村<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