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花开颂好人
近日,由甘肃省平凉市秦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现代眉户剧《好人米祥仁》,在全省新创剧目调演暨第二届甘肃戏曲红梅奖大奖赛期间成功上演。该剧以平凉供电公司柳湖乡供电所所长米祥仁的先进事迹为原型,艺术地再现了新时期供电职工的新风貌。
有口皆碑的好人
提起米祥仁,不得不提到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优质服务十佳明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闪光的荣誉,但当地老百姓还是习惯叫他“好人”。在平凉,随便在街上问一个人,都知道有个供电所所长叫“老米”,都说老米这人“攒劲”(西北方言,意为实在、没说的)。
柳湖供电所辖区地处城乡接合部,人员流动频繁,电力供应和管理存在许多矛盾。1991年老米被调到这里任所长。那时候,几百公里长的线路,老化破败,线损严重。当时,所里只有6位职工,老米领着大伙对用电设施进行拉网式全面整改。经过一年多艰苦的努力,辖区内线网状况得到根本改观。乡亲们说:“几十年都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老米一年多就解决了,没有老黄牛的精神,根本做不到。”
1995年,随着平凉旧城改造,老米及时总结管户经验,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农村用电“一表一户制”和“延伸服务到灯头”活动,供电所的形象和威信又一次得到提升。柳湖乡上坝村郑家沟社有位一级伤残退伍军人,名叫张志荣,双目失明,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老米听说后,立即上门为其改造线路。张志荣起初很不情愿,说:“连盐都吃不起,还改什么线!”老米说:“不收你钱。”张志荣说:“那也不行,我管不起饭。”老米说:“饭也不吃。”说话间,便动手拆线、立杆、挖埋线沟。张家没有劳力,老米掏钱雇人来干,没钱买电线、开关、电表,也是老米掏钱买。张志荣感激得直掉眼泪,此后逢人就说:“老米是个好人。”后来,“连盐也吃不起”的张家,却花钱专门做了面锦旗送给老米。
1995年9月的一天,一位盲人来供电所交电费,大家都很纳闷。一问,原来这位盲人家里只有哥俩,哥哥忙农活抽不开身,只好让盲弟摸黑来交电费。送走盲人,老米心里不是滋味,他对大伙说:“盲人来交费,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家。这样的客户,我们以后要上门服务。”从此,供电所为辖区80多户困难家庭建立了帮扶档案,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
十多年来,老米与用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年平凉城区搞扩建,出现大量的拆迁矛盾,而拉闸断电又是拆迁工作的第一步。老米这个所却根本就没遇到任何阻力,不仅按时拉了闸断了电,而且还顺利地收上了电费。老米说:“我们和用户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好得就像一家人。一家人会难为一家人吗?你对老百姓好,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关键时刻就会全力支持你的工作。”老米任所长13年,辖区内老百姓送来的锦旗和牌匾有583面(幅)。正应了那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有老米的地方气氛很融洽(田松摄)
“磨”出来的好戏
2005年底,平凉供电公司书记雷鸣萌生了将米祥仁的先进事迹与眉户剧相结合的念头。有了这个念头,雷鸣立即找平凉秦剧团团长张耀轩商量。两人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平凉供电公司与平凉秦剧团携手,在平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3月,一个四人创作小组成立了。编剧曹酩、赵之理回忆,接到编剧任务的时候,既喜又忧,喜的是等了9年终于有了排演新剧的机会,忧的是这次要编的戏是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既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现实,又要兼顾戏剧艺术需要矛盾冲突的特点,要演出来好看。米祥仁的伟大体现在平凡中,他从来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坚持做了几十年的好供电人、好共产党员。这些感人的事迹如果要搬上戏剧舞台,缺乏贯穿始终的重大的矛盾冲突,无法体现戏剧张力,说白了就是“不够抓人”。
4月份第一稿写出来以后,整个戏过于平铺直叙,收到了许多批评意见。
四人没有气馁,坐下来静心分析研究。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一直到2006年11月27日公演前三天,还在不断修改剧本,大改就有5次。平凉市委、市政府,平凉供电公司,都对此剧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政府拨专款,市委书记马学军、市长陈伟亲自挂帅策划,还参与了修改剧本的讨论,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