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锻造出“钢铁之师”----记“全国电力行业优秀班组”曲靖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带电班
2006-12-25 11:08:08 来源:云电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作者:周长久 易培琳
他们的足迹,年复一年追寻着不断延伸的银线,他们的身影,日复一日穿梭在乌蒙群山之间,他们的行动时时刻刻诠释着“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的南网精神,他们就是一支被“忠诚、敬业、责任、服从”的行为理念锻造出来的“钢铁之师”―――曲靖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带电班,由9名汉子组成的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集体。
“电力110”的苦与乐
“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走到边上一打听才知道是干外线的”,老百姓曾这样“生动”地形容过,当然带电班员工也不例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对外线工来说,就像每天要洗脸、要吃饭一样正常,而胃病、风湿、关节炎都是他们的“家常菜”,但他们从无怨言,在他们眼中,吃多少苦就能带来多少乐,因为一根根银线就是弹奏动听乐曲的琴弦。
带电班主要担负着全局35 千伏至500 千伏1600 多公里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带电作业工作,凡是遇到一些安全隐患或是线路缺陷,带电班从来都是没有任何借口,立即行动。2004年10 月的一个晚上,大约9 点钟,工作了一天的班员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刚回到家里,正准备洗澡休息,突然接到班长的通知:“500 千伏罗平变电站旁的输电线路上挂了一个风筝,必须马上清除。”险情就是命令,带电班立即组织人员、带上工具,连夜向罗平站赶去。凌晨时分,班员们赶到了罗平站,在漆黑潮湿的油菜地里,借助微弱的应急灯光,找到了那个风筝。风筝缠得很紧,用操作杆无法清除,必须等电位清除,由于是深夜,带电作业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危险,因为带电作业要求非常严谨,不能有任何纰漏。有着丰富带电作业经验的陈宣林二话没说,穿上了屏蔽服,在漆黑的夜里沿着绝缘软梯向缠着风筝的导线爬去,20 分钟后,缠在导线上的风筝被清除干净了,回到车上,汗水和露水已湿透了他的全身。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风餐露宿、踏冰卧雪、不顾严寒酷暑维护线路的情景,也感动了当地老百姓,他们经常会主动烧壶热水送给班员们喝,送上几句温心的话。因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班员们就是“电力110”。
没有金钢钻也揽瓷器活
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可带电班的汉子们就不信这个“邪”。9 名员工中,第一学历最高的就是中专。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只要是一个团结干事的集体,只要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团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带电班积极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通过“今天我执教”、“一天一问”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团体学习力和创新能力。2003 年,他们自行研制的220千伏水泥横担弧形卡具,解决了长期以来更换220 千伏水泥杆绝缘子串比较困难的难题,荣获了当年云南电网公司QC 成果一等奖,并在系统内广泛应用;2004 年创新型QC 课题“间接作业法带电更换220 千伏‘V’型绝缘子串”获得成功,填补了云南带电作业的一项空白,并获得云南电网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2005 年,针对滇东地区鸟害较严重这一现状,他们研制出了方便有效的防鸟装置,在全局线路上得到广泛应用。
2006 年5 月10 日晚,直击雷落在了500 千伏滇罗Ⅰ回线的82 号塔上,C 相绝缘子整串被击穿,导致线路跳闸。500 千伏滇罗线是云电送粤的重要通道,故障抢修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带电更换雷击绝缘子串。这是曲靖供电局的第一串被雷击的500 千伏绝缘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对带电班是一次严峻的考验。82 号塔在一座大山的顶上,是一个大压档,绝缘子串是单联双挂型,带电班是首次接触,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单联双挂的绝缘子串没有与之配套的工具;二是此塔丝杆受力非常大,能否确保安全。他们合理分工,紧密配合,小心翼翼的进行着每一步操作,经过近3 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带电更换了这串雷击绝缘子,在云南电网公司系统内再次首开先河。这项带电作业的成功,减少了停电时间约10 小时,多供电量300万千瓦时,按当年平均电价374.42 元/ 千千瓦时折算,创造经济价值约112.326 万元。
500 千伏直线单联双串绝缘子的组装形式也是一种特殊连接形式,更换起来难度很大。带电班与输电所有关人员群策群力进行集体攻关,总结过去作业的经验,自行研制出了方便实用的联板卡具、绝缘挂梯等工具,摸索出了一套简便、快捷的作业方法。并于7 月19日现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几年来,他们共研制、改进工具近20多件,创新作业方法9 项,提出合理化建议5项。带电班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2005年8 月,在云南电网公司带电作业技术竞赛中,带电班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参与比赛的7 名班员全部荣获“技术能手”和“优秀选手”称号,副班长陈宣林还获得了“技术状元”的光荣称号。目前,9名班员中有技师2人,高级技工7 人。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彩,带电班创下了喜人的业绩:2006年,共开展带电作业93 次,多供电量708.
他们的足迹,年复一年追寻着不断延伸的银线,他们的身影,日复一日穿梭在乌蒙群山之间,他们的行动时时刻刻诠释着“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的南网精神,他们就是一支被“忠诚、敬业、责任、服从”的行为理念锻造出来的“钢铁之师”―――曲靖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带电班,由9名汉子组成的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集体。
“电力110”的苦与乐
“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走到边上一打听才知道是干外线的”,老百姓曾这样“生动”地形容过,当然带电班员工也不例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对外线工来说,就像每天要洗脸、要吃饭一样正常,而胃病、风湿、关节炎都是他们的“家常菜”,但他们从无怨言,在他们眼中,吃多少苦就能带来多少乐,因为一根根银线就是弹奏动听乐曲的琴弦。
带电班主要担负着全局35 千伏至500 千伏1600 多公里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带电作业工作,凡是遇到一些安全隐患或是线路缺陷,带电班从来都是没有任何借口,立即行动。2004年10 月的一个晚上,大约9 点钟,工作了一天的班员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刚回到家里,正准备洗澡休息,突然接到班长的通知:“500 千伏罗平变电站旁的输电线路上挂了一个风筝,必须马上清除。”险情就是命令,带电班立即组织人员、带上工具,连夜向罗平站赶去。凌晨时分,班员们赶到了罗平站,在漆黑潮湿的油菜地里,借助微弱的应急灯光,找到了那个风筝。风筝缠得很紧,用操作杆无法清除,必须等电位清除,由于是深夜,带电作业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危险,因为带电作业要求非常严谨,不能有任何纰漏。有着丰富带电作业经验的陈宣林二话没说,穿上了屏蔽服,在漆黑的夜里沿着绝缘软梯向缠着风筝的导线爬去,20 分钟后,缠在导线上的风筝被清除干净了,回到车上,汗水和露水已湿透了他的全身。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风餐露宿、踏冰卧雪、不顾严寒酷暑维护线路的情景,也感动了当地老百姓,他们经常会主动烧壶热水送给班员们喝,送上几句温心的话。因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班员们就是“电力110”。
没有金钢钻也揽瓷器活
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可带电班的汉子们就不信这个“邪”。9 名员工中,第一学历最高的就是中专。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只要是一个团结干事的集体,只要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团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带电班积极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通过“今天我执教”、“一天一问”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团体学习力和创新能力。2003 年,他们自行研制的220千伏水泥横担弧形卡具,解决了长期以来更换220 千伏水泥杆绝缘子串比较困难的难题,荣获了当年云南电网公司QC 成果一等奖,并在系统内广泛应用;2004 年创新型QC 课题“间接作业法带电更换220 千伏‘V’型绝缘子串”获得成功,填补了云南带电作业的一项空白,并获得云南电网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2005 年,针对滇东地区鸟害较严重这一现状,他们研制出了方便有效的防鸟装置,在全局线路上得到广泛应用。
2006 年5 月10 日晚,直击雷落在了500 千伏滇罗Ⅰ回线的82 号塔上,C 相绝缘子整串被击穿,导致线路跳闸。500 千伏滇罗线是云电送粤的重要通道,故障抢修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带电更换雷击绝缘子串。这是曲靖供电局的第一串被雷击的500 千伏绝缘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对带电班是一次严峻的考验。82 号塔在一座大山的顶上,是一个大压档,绝缘子串是单联双挂型,带电班是首次接触,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单联双挂的绝缘子串没有与之配套的工具;二是此塔丝杆受力非常大,能否确保安全。他们合理分工,紧密配合,小心翼翼的进行着每一步操作,经过近3 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带电更换了这串雷击绝缘子,在云南电网公司系统内再次首开先河。这项带电作业的成功,减少了停电时间约10 小时,多供电量300万千瓦时,按当年平均电价374.42 元/ 千千瓦时折算,创造经济价值约112.326 万元。
500 千伏直线单联双串绝缘子的组装形式也是一种特殊连接形式,更换起来难度很大。带电班与输电所有关人员群策群力进行集体攻关,总结过去作业的经验,自行研制出了方便实用的联板卡具、绝缘挂梯等工具,摸索出了一套简便、快捷的作业方法。并于7 月19日现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几年来,他们共研制、改进工具近20多件,创新作业方法9 项,提出合理化建议5项。带电班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2005年8 月,在云南电网公司带电作业技术竞赛中,带电班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参与比赛的7 名班员全部荣获“技术能手”和“优秀选手”称号,副班长陈宣林还获得了“技术状元”的光荣称号。目前,9名班员中有技师2人,高级技工7 人。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彩,带电班创下了喜人的业绩:2006年,共开展带电作业93 次,多供电量708.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