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农电“四杰”
2006-12-29 14:30:22 来源:平凉供电公司
A-
A+
电力18讯: 作者:李同举
在甘肃平凉供电公司,有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铁军队伍,他们在农城网改造的主战场大显身手,赢得了“光明使者,电力铁军”的名号,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农电工。
他们名义上是农村的汉子,却长年不种自家的麦子,顾不上管自家的老子、妻子和孩子。只知道长年风雨无阻地拖着连接光明的线子,登着情系万家的杆子,他们是一群长年不回家的男人。
俗话说:小麦泛黄,绣女下床,从一个侧面说明三夏大忙季节,农村劳动的紧张和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每年小麦开镰收割,号称虎口夺粮,各家各户都在集中所有男女劳力开镰收割麦子,惟有他们缺席旷工,没有参与虎口夺食,而是在烈日下登杆架线,奋战在网改第一线,在播种责任田的点名薄上,总是留下他们“旷工”或迟到早退的记号,他们将家庭的重担全部转嫁到身体衰弱的妻子身上,常常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依稀看到他们的妻子焦急等待的剪影,而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他们却永不缺席。他们有负于家庭,有负于妻儿老小,但他们无愧于企业,无愧于光明使者的称号。由于是农电工,他们和正式工只能同工,不能同酬。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是企业真正的脊梁。今天我向大家讲讲平凉供电公司几位农电工的故事,他们是平凉供电公司上千名农电工的缩影。一滴水可以折射七色阳光,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吧。
土记者康云焘
流火七月,连续35℃、36℃的高温将泾河滩里的玉米高粱叶儿烤晒成了卷卷,河里的青蛙撕破嗓子焦躁地喊叫着,指针指到深夜11:30,室内闷热得使人不能入睡。土记者康云焘穿着裤头,光着膀子还在赶写一篇35KV变电站投运的稿件。
土记者康云焘,人称“康编”,在平凉供电公司泾川县电力局农网办工作,在平凉供电公司乃至甘肃电力系统“康编”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从1999年元月成为农电系统一名农电合同工至今,他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以外,新闻写作便是他的业余爱好,八小时以外,礼拜天节假日,几乎成了爬格子时间。他家在农村,家里种有八亩责任田,还养有牛、猪等牲畜,春种夏收,大忙季节,全靠身体瘦弱的妻子一人支撑。家庭的点名簿上在康云焘的名下画满了迟到早退和旷工的符号。今年六月的一天,是个星期天,他和妻子刚将满满一场麦子摊开准备晒碾,单位召唤的电话响了,他很无奈的放下整场的麦子赶赴单位。
天道酬勤,康云焘抽时间挤时间充当鼓手,讴歌单位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为促使本单位的双文明建设鼓与呼,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几年下来,收获不小,见报作品200多篇,其中50多篇消息,人物通讯在西北电力报、甘肃电力报等报刊各版面的显要位置刊出,特别是他写的小通讯,通常采用白描和描述语言等形式,具有文笔流畅、简练,人物形象鲜活,语言描述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等特点,深受读者喜爱。由他采写的小通讯“枣湾的笑声”,唐村人民“牛”起来等文章许多人能讲出来,背下来,他多次被评为优秀记者,每年都能捧回电力系统一二个好新闻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一名精神文明得传播者,康云焘始终将歌颂光明,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几年来,他正确处理工作、写稿子和家庭的关系,不计个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难,往返于网改工地,亮点现场和家庭之间,为振兴企业这片创业的热土挥洒汗水,奉献智慧,不断地捕捉新亮点,不断地讴歌在火热的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成为歌颂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在人生成长和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话剧。
“一口清”许正宏
泾川县电力局农电会计兼统计许正宏是上下闻名的“问不住”、“一口清”。由于多年的勤学苦练,他对县局的各种情况烂记于心,了如指掌。从事本职工作十五年来,他认真学习并掌握电力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程制度和有关会计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件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他连续十一年被分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优质服务十大明星连续五年被评为春检劳动竟赛先进个人。
1989年5月,许正宏被泾川县电力局聘为农电合同工,从此他的命运就和泾川电力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合道工作的四年时间里。全局上下在进行“双达标”和“晋等升级”工作;多方集资办电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担任会计兼报装员的小许,立即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加班加点整理规范了各种用户资料和施工图纸;耐心细致地解答用户的各种咨询和疑难,被用户称为“问不倒”、“一口清”,工作得到了县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并组织全县各所工作人员到合道所取经学习。由于他工作勤奋、成绩突出,1993年2月,组织破例调他到县局机关农电总站担任农电会计兼统计工作<
在甘肃平凉供电公司,有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铁军队伍,他们在农城网改造的主战场大显身手,赢得了“光明使者,电力铁军”的名号,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农电工。
他们名义上是农村的汉子,却长年不种自家的麦子,顾不上管自家的老子、妻子和孩子。只知道长年风雨无阻地拖着连接光明的线子,登着情系万家的杆子,他们是一群长年不回家的男人。
俗话说:小麦泛黄,绣女下床,从一个侧面说明三夏大忙季节,农村劳动的紧张和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每年小麦开镰收割,号称虎口夺粮,各家各户都在集中所有男女劳力开镰收割麦子,惟有他们缺席旷工,没有参与虎口夺食,而是在烈日下登杆架线,奋战在网改第一线,在播种责任田的点名薄上,总是留下他们“旷工”或迟到早退的记号,他们将家庭的重担全部转嫁到身体衰弱的妻子身上,常常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依稀看到他们的妻子焦急等待的剪影,而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他们却永不缺席。他们有负于家庭,有负于妻儿老小,但他们无愧于企业,无愧于光明使者的称号。由于是农电工,他们和正式工只能同工,不能同酬。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是企业真正的脊梁。今天我向大家讲讲平凉供电公司几位农电工的故事,他们是平凉供电公司上千名农电工的缩影。一滴水可以折射七色阳光,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吧。
流火七月,连续35℃、36℃的高温将泾河滩里的玉米高粱叶儿烤晒成了卷卷,河里的青蛙撕破嗓子焦躁地喊叫着,指针指到深夜11:30,室内闷热得使人不能入睡。土记者康云焘穿着裤头,光着膀子还在赶写一篇35KV变电站投运的稿件。
土记者康云焘,人称“康编”,在平凉供电公司泾川县电力局农网办工作,在平凉供电公司乃至甘肃电力系统“康编”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从1999年元月成为农电系统一名农电合同工至今,他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以外,新闻写作便是他的业余爱好,八小时以外,礼拜天节假日,几乎成了爬格子时间。他家在农村,家里种有八亩责任田,还养有牛、猪等牲畜,春种夏收,大忙季节,全靠身体瘦弱的妻子一人支撑。家庭的点名簿上在康云焘的名下画满了迟到早退和旷工的符号。今年六月的一天,是个星期天,他和妻子刚将满满一场麦子摊开准备晒碾,单位召唤的电话响了,他很无奈的放下整场的麦子赶赴单位。
天道酬勤,康云焘抽时间挤时间充当鼓手,讴歌单位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为促使本单位的双文明建设鼓与呼,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几年下来,收获不小,见报作品200多篇,其中50多篇消息,人物通讯在西北电力报、甘肃电力报等报刊各版面的显要位置刊出,特别是他写的小通讯,通常采用白描和描述语言等形式,具有文笔流畅、简练,人物形象鲜活,语言描述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等特点,深受读者喜爱。由他采写的小通讯“枣湾的笑声”,唐村人民“牛”起来等文章许多人能讲出来,背下来,他多次被评为优秀记者,每年都能捧回电力系统一二个好新闻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一名精神文明得传播者,康云焘始终将歌颂光明,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几年来,他正确处理工作、写稿子和家庭的关系,不计个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难,往返于网改工地,亮点现场和家庭之间,为振兴企业这片创业的热土挥洒汗水,奉献智慧,不断地捕捉新亮点,不断地讴歌在火热的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成为歌颂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在人生成长和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话剧。
泾川县电力局农电会计兼统计许正宏是上下闻名的“问不住”、“一口清”。由于多年的勤学苦练,他对县局的各种情况烂记于心,了如指掌。从事本职工作十五年来,他认真学习并掌握电力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程制度和有关会计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件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他连续十一年被分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优质服务十大明星连续五年被评为春检劳动竟赛先进个人。
1989年5月,许正宏被泾川县电力局聘为农电合同工,从此他的命运就和泾川电力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合道工作的四年时间里。全局上下在进行“双达标”和“晋等升级”工作;多方集资办电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担任会计兼报装员的小许,立即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加班加点整理规范了各种用户资料和施工图纸;耐心细致地解答用户的各种咨询和疑难,被用户称为“问不倒”、“一口清”,工作得到了县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并组织全县各所工作人员到合道所取经学习。由于他工作勤奋、成绩突出,1993年2月,组织破例调他到县局机关农电总站担任农电会计兼统计工作<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