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光明使者――记西昌电业局月城供电局佑君供电所所长牟杨
2006-12-30 10:57:26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A-
A+
电力18讯: 牟杨是一位30多岁的藏族女人,在西昌电业局月城供电局佑君供电所工作。供电所24名电工,就牟杨一个女性,而牟杨是所长。
佑君供电所承担着西昌市7个乡镇8298户3.2万人的供电任务。风里雨里,泥里水里,牟杨带领着大家把一个最基层的供电所干成了省里的“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牟杨被省电力公司冠之“服务之星”的称号,前几天,她又被评为全国“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西昌电业局刚调来的党委书记整理文件时,被牟杨的事迹材料所吸引,不禁专注地读起来,却把突然走进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书记怎么啦?满脸是泪?
牟杨,咋就那么感动人呢?
危急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她
三年前,大专文化的牟杨从干了17年的变电运行岗位调到佑君供电所当所长。一所的大老爷们顿时议论纷纷:她?不知道锅儿是铁打的吧!农电工的苦,她没尝过吧?一些活儿连男工都干不下来,她能呆得了几天?咱们出点难题给她个下马威!
没几天,就有了服务抢修的事,同去的几位电工把所需的设备家什“咣当咣当”在地上丢了一大堆。牟杨看看那几位电工,年纪都比自己大得多,再望望前方水田中那难走的高埂田坎路,她二话不说,扛起最重的一副横担(一种用来架线的铁家伙,足有40公斤),抱上大绳就上山了。装横担通常要两个男工搭档,牟杨一个人来,站在12米高的杆上,还要提三、四十公斤重的设备上来操作。工人们又议论纷纷了:没见过哪个城里的女子像你那么“蛮”的,服了!
我是所长,艰苦的工作来了,必须站在第一个,全所才能看得到方向。这是牟杨给自己下的规矩。事实上,危急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她。2004年7月16日,安宁河平原上的河西坝爆发了特大洪水,配电设备面临危险。牟杨立即赶到现场,把全所人员分成三个组抢险救灾。当她带队到受灾现场察看输电线路受损情况时,在佑君镇金营村眼看一座民房和变压器房要被洪水冲倒,她和电工们挽着手排成排一齐踩进齐腰的水里,顾不得水面漂浮着牛粪令人恶心,一步步摸到了配电房前,迅速将配电房与变压器、线路脱离,避免了其它输电线路被拉倒,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并于当晚就把电送到了灾民点。可是牟杨和她的电工们从早上六点拼到下午四点,才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由于水中有粪毒,他们的脚上都长了脓疱。
今年春夏,供电所辖区内8个村旱情严重,全部农田需抽水灌溉。牟杨带领电工们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安装了600多个移动表箱,保证抽水需要,同时坚持安全用电巡视。一天深夜12点过,牟杨巡视完回到家刚躺下,电话又响了:“山嘴村第六组、第七组停电……”由于老公远在成都工作,家里无人照顾娃娃,牟杨只好把熟睡的孩子抱到车上,马上开车赶到了现场。在抗旱期间,他们进行了200多次类似的义务抢修。
爬山涉水,为“户户通”燃烧自己
“户户通电”工程是一项令国务院领导都牵心挂肠的利民工程。四川省把“户户通电”的实现定在了2007年。西昌市是任务极重的地区,在牟杨他们所辖的范围内,就有2238户村民没有用上电。为给这些大山深处的村民送去光明,牟杨和她的农电工同事们今年可是累惨了。为了勘测线路,他们在20天内,走了500公里山路,走访了1900余户农家,完成了78个变电台区,300余公里的线路勘测设计,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这些数据,当牟杨他们用脚去丈量出,用肩去挑扛出时,远比写出它们艰辛沉重不知多少倍。深山人家,看看就在对面的山上,得走半天;分明隔河相望,直线距离几百米,都必须绕过几座大山方能到达。走山路背太重了不行,每人只背两瓶水,一点干粮上山。大冬天,全身都会被汗水打湿,所带的干粮和水往往不够。饿得不行了,就找野山楂、野山梨充饥。过了季节已经没有野果了,有一次,他们只找到了4个老了掉在地上的野山梨,5个人分着吃。有一只野山楂掉到了牛粪上,也拣起来擦擦吃了。大家还打趣说过的是红军的日子。回忆起这些细节,牟杨禁不住有些心酸。
更艰难的就是设备运输。要把电杆、变压器、电线、零件全都运到海拔2000-3000米的山上去,小东西用马帮驮,大东西全靠人抬。海拔2000米以上就没有公路了,只有当地彝族人走出的简易路,又窄又陡还拐弯抹角,一根10米的水泥电线杆重约500公斤,在平地上12个人抬,要上山,往往需要二三十个人抬,有些拐弯处要调头,还得现开道,一点点地挪。就这样,光电线杆,牟杨和她的伙伴们已经在短时间内抬上山了4000多根。超乎寻常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喜悦是:已有1998户农家能在春节前通电了。
电送不来,对不起那些发亮的眼睛
何苦呢?一个女人家,换一个工作不行么?不干了不行么?牟杨说,她还真这么想过。“特别是那一天,还是为‘户户通电’勘察测量,要去海拔2300多米的高山上。
佑君供电所承担着西昌市7个乡镇8298户3.2万人的供电任务。风里雨里,泥里水里,牟杨带领着大家把一个最基层的供电所干成了省里的“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牟杨被省电力公司冠之“服务之星”的称号,前几天,她又被评为全国“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西昌电业局刚调来的党委书记整理文件时,被牟杨的事迹材料所吸引,不禁专注地读起来,却把突然走进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书记怎么啦?满脸是泪?
牟杨,咋就那么感动人呢?
危急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她
三年前,大专文化的牟杨从干了17年的变电运行岗位调到佑君供电所当所长。一所的大老爷们顿时议论纷纷:她?不知道锅儿是铁打的吧!农电工的苦,她没尝过吧?一些活儿连男工都干不下来,她能呆得了几天?咱们出点难题给她个下马威!
没几天,就有了服务抢修的事,同去的几位电工把所需的设备家什“咣当咣当”在地上丢了一大堆。牟杨看看那几位电工,年纪都比自己大得多,再望望前方水田中那难走的高埂田坎路,她二话不说,扛起最重的一副横担(一种用来架线的铁家伙,足有40公斤),抱上大绳就上山了。装横担通常要两个男工搭档,牟杨一个人来,站在12米高的杆上,还要提三、四十公斤重的设备上来操作。工人们又议论纷纷了:没见过哪个城里的女子像你那么“蛮”的,服了!
我是所长,艰苦的工作来了,必须站在第一个,全所才能看得到方向。这是牟杨给自己下的规矩。事实上,危急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她。2004年7月16日,安宁河平原上的河西坝爆发了特大洪水,配电设备面临危险。牟杨立即赶到现场,把全所人员分成三个组抢险救灾。当她带队到受灾现场察看输电线路受损情况时,在佑君镇金营村眼看一座民房和变压器房要被洪水冲倒,她和电工们挽着手排成排一齐踩进齐腰的水里,顾不得水面漂浮着牛粪令人恶心,一步步摸到了配电房前,迅速将配电房与变压器、线路脱离,避免了其它输电线路被拉倒,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并于当晚就把电送到了灾民点。可是牟杨和她的电工们从早上六点拼到下午四点,才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由于水中有粪毒,他们的脚上都长了脓疱。
今年春夏,供电所辖区内8个村旱情严重,全部农田需抽水灌溉。牟杨带领电工们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安装了600多个移动表箱,保证抽水需要,同时坚持安全用电巡视。一天深夜12点过,牟杨巡视完回到家刚躺下,电话又响了:“山嘴村第六组、第七组停电……”由于老公远在成都工作,家里无人照顾娃娃,牟杨只好把熟睡的孩子抱到车上,马上开车赶到了现场。在抗旱期间,他们进行了200多次类似的义务抢修。
爬山涉水,为“户户通”燃烧自己
“户户通电”工程是一项令国务院领导都牵心挂肠的利民工程。四川省把“户户通电”的实现定在了2007年。西昌市是任务极重的地区,在牟杨他们所辖的范围内,就有2238户村民没有用上电。为给这些大山深处的村民送去光明,牟杨和她的农电工同事们今年可是累惨了。为了勘测线路,他们在20天内,走了500公里山路,走访了1900余户农家,完成了78个变电台区,300余公里的线路勘测设计,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这些数据,当牟杨他们用脚去丈量出,用肩去挑扛出时,远比写出它们艰辛沉重不知多少倍。深山人家,看看就在对面的山上,得走半天;分明隔河相望,直线距离几百米,都必须绕过几座大山方能到达。走山路背太重了不行,每人只背两瓶水,一点干粮上山。大冬天,全身都会被汗水打湿,所带的干粮和水往往不够。饿得不行了,就找野山楂、野山梨充饥。过了季节已经没有野果了,有一次,他们只找到了4个老了掉在地上的野山梨,5个人分着吃。有一只野山楂掉到了牛粪上,也拣起来擦擦吃了。大家还打趣说过的是红军的日子。回忆起这些细节,牟杨禁不住有些心酸。
更艰难的就是设备运输。要把电杆、变压器、电线、零件全都运到海拔2000-3000米的山上去,小东西用马帮驮,大东西全靠人抬。海拔2000米以上就没有公路了,只有当地彝族人走出的简易路,又窄又陡还拐弯抹角,一根10米的水泥电线杆重约500公斤,在平地上12个人抬,要上山,往往需要二三十个人抬,有些拐弯处要调头,还得现开道,一点点地挪。就这样,光电线杆,牟杨和她的伙伴们已经在短时间内抬上山了4000多根。超乎寻常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喜悦是:已有1998户农家能在春节前通电了。
电送不来,对不起那些发亮的眼睛
何苦呢?一个女人家,换一个工作不行么?不干了不行么?牟杨说,她还真这么想过。“特别是那一天,还是为‘户户通电’勘察测量,要去海拔2300多米的高山上。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