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旺泉:艰苦锻炼人
2006-11-24 11:21:19 来源:山东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远德亮
小档案:葛旺泉,34岁,中共党员。1988年从临沂电校回到淄博供电公司参加工作,先后从事带电检修、配电检修工作,现任临淄供电部配电班技术专责。历获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和高级技术能手、山东电力职工创新能手、淄博供电公司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
葛旺泉在10千伏变压器台架上安装跌落式熔断器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父亲问他:“你想去什么岗位?”
他回答:“去最艰苦、最能锻炼人的地方。”
18年后,这个爱吃苦的小伙子,在今年10月全国电力行业配电线路工技能竞赛上,与队友一起一举夺得团体冠军,并获个人第二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就是淄博供电公司临淄供电部配电班的葛旺泉。
少年老成,他有三个名字,拜了四位师傅
上小学时他叫葛红禄,父亲看他聪慧,思路像泉涌一样,给他改名葛旺泉,但同学和同事们都喜欢喊他“嘎子”,因为在当地葛、嘎读音是不分的。
“嘎子,你回办公室一下,有人找。”配电班长马新勇往施工现场挂电话。刚刚载誉归来的全国配电比武亚军葛旺泉,第二天就谢绝领导安排的休息,一头扎到工地上。
中等身材,略显瘦弱,一双忽闪的大眼睛显出精力十足,说话之前总是先笑,一口浓重的地方腔:“我是1972年生人。”
谁也想不到,这个34岁的精干小伙子,工龄却已经18年了。
16岁那年,葛旺泉从临沂电校回来就业,主动去了当时工作条件最差、劳动强度最高、施工环境也最危险的带电班。
按规定,新员工要进培训班学习一年,葛旺泉商量着与一同就业的6个伙伴集体拜师,于是他一下子有了4位师傅,不同的知识可以从不同的师傅那里找到答案,这让他不管学什么都左右逢源。同时,他也铆足了劲,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
真学实干,一天九基杆塔,最快三十八分钟
登杆、绑瓷瓶、识别金具、打拉线是线路工的基本功。为了学好技术,葛旺泉不懂就问,不会就练,一遍不行就抽业余时间多练几遍。老师不在身边,他就对照着书籍规程潜心琢磨,直到各种动作和工艺达到标准为止。为了尽快掌握线路设备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葛旺泉白天听师傅讲,晚上照着笔记到线路现场核对比较,把每种设备的形状、规格印到心里,后来练到只用眼一看,各种设备、金具的型号、用途、使用范围就了然在胸。
除了苦练,葛旺泉很会用心思。别的线路工孔武有力,他却单薄得像个弱书生。为了弥补不足,他与班长马新勇琢磨着自己造工具。粗达100平方毫米的钢铰线攥在手里不听话,经过潜心研究,用三点支撑做成的绕弯器,可以轻松地将又粗又硬的钢铰线弯到要求的形状。绑扎时拉线容易打滚,他们又研究出了绑扎夹子,再难拧的钢铰线也变得温驯、听话起来。
渐渐地,葛旺泉成了技术上的能手,也慢慢爱上了这一行。一年后出徒,其他6名学员都分到了别的班组,只有他固执地留在了带电班,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外出施工生活。
葛旺泉所在的班组像往常那样展开劳动竞赛,一般单塔2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更换任务,葛旺泉他们创出了38分钟完成的全省记录。有一次刚下完雪,天出奇的冷,别的班组只完成了一基杆塔,葛旺泉他们却一下子完成了9基。
艰苦磨练,半月用了千米拉线,成就一个全国能手
多年如一日的实战锻炼,让葛旺泉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背着十多公斤的粗绳子登杆,就像在平地上飞跑一样,看他登杆,犹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但葛旺泉并不满足,他怕别人提起自己的中专学历。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葛旺泉利用5年的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函授班,为自己的大脑“充电”。为了练好内功,他学会的具有不同用处的绳扣就达十几种。
2001年,临淄供电部机构改革,葛旺泉从带电班来到了配电班,开始参加淄博供电公司内部的各类输电技术比武。为了备战比武,葛旺泉白天干活,晚上在灯下利用废旧钢铰线练习打拉线,每次只用1米,全部用手完成打弯、安装、绑扎全过程,半个多月下来一个人用完了1000多米钢铰线,手掌肿得像馒头,后来练到一条25米长的拉线,全凭感觉和经验打完两头金具后误差不超过10毫米。结果,第一次参加输电线路技术比武的葛旺泉,就和队友捧走了冠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间,葛旺泉与队友包揽了淄博供电公司所有的输配电技术比武冠军。
小档案:葛旺泉,34岁,中共党员。1988年从临沂电校回到淄博供电公司参加工作,先后从事带电检修、配电检修工作,现任临淄供电部配电班技术专责。历获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和高级技术能手、山东电力职工创新能手、淄博供电公司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父亲问他:“你想去什么岗位?”
他回答:“去最艰苦、最能锻炼人的地方。”
18年后,这个爱吃苦的小伙子,在今年10月全国电力行业配电线路工技能竞赛上,与队友一起一举夺得团体冠军,并获个人第二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就是淄博供电公司临淄供电部配电班的葛旺泉。
少年老成,他有三个名字,拜了四位师傅
上小学时他叫葛红禄,父亲看他聪慧,思路像泉涌一样,给他改名葛旺泉,但同学和同事们都喜欢喊他“嘎子”,因为在当地葛、嘎读音是不分的。
“嘎子,你回办公室一下,有人找。”配电班长马新勇往施工现场挂电话。刚刚载誉归来的全国配电比武亚军葛旺泉,第二天就谢绝领导安排的休息,一头扎到工地上。
中等身材,略显瘦弱,一双忽闪的大眼睛显出精力十足,说话之前总是先笑,一口浓重的地方腔:“我是1972年生人。”
谁也想不到,这个34岁的精干小伙子,工龄却已经18年了。
16岁那年,葛旺泉从临沂电校回来就业,主动去了当时工作条件最差、劳动强度最高、施工环境也最危险的带电班。
按规定,新员工要进培训班学习一年,葛旺泉商量着与一同就业的6个伙伴集体拜师,于是他一下子有了4位师傅,不同的知识可以从不同的师傅那里找到答案,这让他不管学什么都左右逢源。同时,他也铆足了劲,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
真学实干,一天九基杆塔,最快三十八分钟
登杆、绑瓷瓶、识别金具、打拉线是线路工的基本功。为了学好技术,葛旺泉不懂就问,不会就练,一遍不行就抽业余时间多练几遍。老师不在身边,他就对照着书籍规程潜心琢磨,直到各种动作和工艺达到标准为止。为了尽快掌握线路设备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葛旺泉白天听师傅讲,晚上照着笔记到线路现场核对比较,把每种设备的形状、规格印到心里,后来练到只用眼一看,各种设备、金具的型号、用途、使用范围就了然在胸。
除了苦练,葛旺泉很会用心思。别的线路工孔武有力,他却单薄得像个弱书生。为了弥补不足,他与班长马新勇琢磨着自己造工具。粗达100平方毫米的钢铰线攥在手里不听话,经过潜心研究,用三点支撑做成的绕弯器,可以轻松地将又粗又硬的钢铰线弯到要求的形状。绑扎时拉线容易打滚,他们又研究出了绑扎夹子,再难拧的钢铰线也变得温驯、听话起来。
渐渐地,葛旺泉成了技术上的能手,也慢慢爱上了这一行。一年后出徒,其他6名学员都分到了别的班组,只有他固执地留在了带电班,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外出施工生活。
葛旺泉所在的班组像往常那样展开劳动竞赛,一般单塔2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更换任务,葛旺泉他们创出了38分钟完成的全省记录。有一次刚下完雪,天出奇的冷,别的班组只完成了一基杆塔,葛旺泉他们却一下子完成了9基。
艰苦磨练,半月用了千米拉线,成就一个全国能手
多年如一日的实战锻炼,让葛旺泉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背着十多公斤的粗绳子登杆,就像在平地上飞跑一样,看他登杆,犹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但葛旺泉并不满足,他怕别人提起自己的中专学历。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葛旺泉利用5年的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函授班,为自己的大脑“充电”。为了练好内功,他学会的具有不同用处的绳扣就达十几种。
2001年,临淄供电部机构改革,葛旺泉从带电班来到了配电班,开始参加淄博供电公司内部的各类输电技术比武。为了备战比武,葛旺泉白天干活,晚上在灯下利用废旧钢铰线练习打拉线,每次只用1米,全部用手完成打弯、安装、绑扎全过程,半个多月下来一个人用完了1000多米钢铰线,手掌肿得像馒头,后来练到一条25米长的拉线,全凭感觉和经验打完两头金具后误差不超过10毫米。结果,第一次参加输电线路技术比武的葛旺泉,就和队友捧走了冠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间,葛旺泉与队友包揽了淄博供电公司所有的输配电技术比武冠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