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通电”情――记安福县供电公司农改办主任姚小青
2006-11-30 10:02:58 来源:农电在线
A-
A+
电力18讯: 作者:江西省安福县供电公司 周小秋
当大山的脊梁插上了电杆,飞舞的银线穿越了沟壑,深山里的农户有了电的光明,村民们的欢笑溢出了山谷,这时候是供电员工们最舒心、快乐的日子。为了全县“户户通电”这一天的到来,江西省安福县供电公司的干部员工们冒高温、战酷暑,风餐露宿、加班加点,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公司农改办主任姚小青便是人们赞颂的一位。当让他说说对这项工程的贡献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没啥,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多么真诚而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有了像他一样沉默寡言、不爱张扬、扎实肯干的员工们,才把这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做成了农网改造后的又一亮点工程。
核实“无电户”,磨破千层底
安福县是一个山区县,经过农村电网改造后大部分乡镇村民都用上了电,尚有2145户山区农户至今未用上电,他们生活在大山的深处,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交通非常闭塞,“东三户、西五户”,居住点相当分散,架设线路困难大。2006年4月,公司按照“建设新农村、发展新电力、服务新形象”的号召,要在全县消灭无电户,实现“户户通电”的承诺,而农改办首当其冲成为这项工程的“先谴部队”。全县“户户通电”的号角”吹响后,农改办负责无电户的排查和供电方案的初步勘察工作。无电户遍布了全县6个乡镇,大都在深山老林里,机动车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靠步行。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姚小青和队员们对每个“无电村”跑了不下五次,每次都要步行几十里山路到无电村组去调查情况,察看地形,寻找最佳施工方案。肚子饿了只能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一口山泉水,但是他没漏掉一个“无电户”,对其家庭状况、地理位置都详细的作了登记。在前往钱山乡观形村无电户了解情况时,因为白天村里的青壮年人都外出务工,所见到的都是不了解情况、四门不出的孤寡老人,他们已上山两次都一无所获。在第三次进村时,他们找到了该村的村支书,等到傍晚村民收工在家时,挨家挨户打听,终于掌握了观形村94户无电户的详细情况,当他们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多钟。
在姚小青家里,有两双已磨破底但又刷洗的很干净的布鞋,姚小青和妻子亲切的称它们为“量天尺”,这是妻子为了方便他爬山下工地专门为他准备的两双加厚布鞋。在走完全县两千多户无电户后,这两双鞋的鞋底都已磨破。当同事们在他家鞋架上看到这两双鞋时,姚小青都要拿出来笑着说:“这是“户户通电”留给我的最好的纪念品”。
踏艰险洒真情
姚小青最不能忘记的,是陪同领导去山庄乡严台无电村检查通电工程进度的那次经历。在去往严台村的路上,那里山高、路窄、坡陡,平常姚小青都是车到山脚下再步行上山,但当时天色已晚,为了赶时间,姚小青便租了一辆农用车送他们上山。返回时,由于天黑路窄,农用车被一块石头颠翻了,车上的人全掉了下来,姚小青的脚被摔伤,别人却有惊无险。但他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时,瘸着脚忙着去看其他的同志是否受伤,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年轻,摔破点皮没关系,别人有个三长两短让我咋交待呢!”
在七里坑无电村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时,姚小青带领队员们几次沿着弯曲的山路实地勘察,确定了最佳线路架设方案。在线路架设时,施工现场来了几个邻村的村民,个个两手叉腰、气势汹汹,因为线路从他们村路过,扬言“先交1000元占地费和青苗补偿费,否则别想施工”,“影响了我家的祖坟,谁要再敢施工我就跟他没完。”姚小青心急如焚,千好话万安慰,讲施工的目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最后这伙人还是甩下一句“反正不能施工,‘户户通电’关我们啥事?”就离开了。这些话使姚小青气愤不已,真想与他们大吵一顿,但考虑到以户户通电工程大局为重,他最终还是协同村干部上门为村民做好解释,使工程得以继续进行。为了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姚小青经常蹲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他从不放过一个细节,一道工序,特别强调现场安全管理。有时为了纠正一点点误差,他也跟施工队员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他这个主任当的没身份,大小也是个主任,什么事都亲自到现场,他却说“我可能没有做大事的能耐,但我有实实在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当望着一排排架设好的线路,跋山涉水、穿过千山万岭,将光明送到了无电户家里,在姚小青脸上总能看到他惬意的笑容。
顾大家舍小家
在“户户通电”工程实施时,姚小青很少回家,只有当衣服脏了才回一趟家。特别是严台村户户通电工程竣工前半个月,他甚至连一个电话都顾不上往家打,每天泡在工地,检查线路架设、进户线和闸刀的安装,工程竣工后回到家里,一时难以理解的妻子对他数落了好一阵子,面红耳赤的他此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后来在他的耐心解释下,妻子也慢慢理解了他。
姚小青家的新房是与“户户通电”工程一起装修和施工的,可是无电户用上电了,但他
当大山的脊梁插上了电杆,飞舞的银线穿越了沟壑,深山里的农户有了电的光明,村民们的欢笑溢出了山谷,这时候是供电员工们最舒心、快乐的日子。为了全县“户户通电”这一天的到来,江西省安福县供电公司的干部员工们冒高温、战酷暑,风餐露宿、加班加点,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公司农改办主任姚小青便是人们赞颂的一位。当让他说说对这项工程的贡献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没啥,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多么真诚而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有了像他一样沉默寡言、不爱张扬、扎实肯干的员工们,才把这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做成了农网改造后的又一亮点工程。
核实“无电户”,磨破千层底
安福县是一个山区县,经过农村电网改造后大部分乡镇村民都用上了电,尚有2145户山区农户至今未用上电,他们生活在大山的深处,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交通非常闭塞,“东三户、西五户”,居住点相当分散,架设线路困难大。2006年4月,公司按照“建设新农村、发展新电力、服务新形象”的号召,要在全县消灭无电户,实现“户户通电”的承诺,而农改办首当其冲成为这项工程的“先谴部队”。全县“户户通电”的号角”吹响后,农改办负责无电户的排查和供电方案的初步勘察工作。无电户遍布了全县6个乡镇,大都在深山老林里,机动车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靠步行。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姚小青和队员们对每个“无电村”跑了不下五次,每次都要步行几十里山路到无电村组去调查情况,察看地形,寻找最佳施工方案。肚子饿了只能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一口山泉水,但是他没漏掉一个“无电户”,对其家庭状况、地理位置都详细的作了登记。在前往钱山乡观形村无电户了解情况时,因为白天村里的青壮年人都外出务工,所见到的都是不了解情况、四门不出的孤寡老人,他们已上山两次都一无所获。在第三次进村时,他们找到了该村的村支书,等到傍晚村民收工在家时,挨家挨户打听,终于掌握了观形村94户无电户的详细情况,当他们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多钟。
在姚小青家里,有两双已磨破底但又刷洗的很干净的布鞋,姚小青和妻子亲切的称它们为“量天尺”,这是妻子为了方便他爬山下工地专门为他准备的两双加厚布鞋。在走完全县两千多户无电户后,这两双鞋的鞋底都已磨破。当同事们在他家鞋架上看到这两双鞋时,姚小青都要拿出来笑着说:“这是“户户通电”留给我的最好的纪念品”。
踏艰险洒真情
姚小青最不能忘记的,是陪同领导去山庄乡严台无电村检查通电工程进度的那次经历。在去往严台村的路上,那里山高、路窄、坡陡,平常姚小青都是车到山脚下再步行上山,但当时天色已晚,为了赶时间,姚小青便租了一辆农用车送他们上山。返回时,由于天黑路窄,农用车被一块石头颠翻了,车上的人全掉了下来,姚小青的脚被摔伤,别人却有惊无险。但他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时,瘸着脚忙着去看其他的同志是否受伤,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年轻,摔破点皮没关系,别人有个三长两短让我咋交待呢!”
在七里坑无电村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时,姚小青带领队员们几次沿着弯曲的山路实地勘察,确定了最佳线路架设方案。在线路架设时,施工现场来了几个邻村的村民,个个两手叉腰、气势汹汹,因为线路从他们村路过,扬言“先交1000元占地费和青苗补偿费,否则别想施工”,“影响了我家的祖坟,谁要再敢施工我就跟他没完。”姚小青心急如焚,千好话万安慰,讲施工的目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最后这伙人还是甩下一句“反正不能施工,‘户户通电’关我们啥事?”就离开了。这些话使姚小青气愤不已,真想与他们大吵一顿,但考虑到以户户通电工程大局为重,他最终还是协同村干部上门为村民做好解释,使工程得以继续进行。为了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姚小青经常蹲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他从不放过一个细节,一道工序,特别强调现场安全管理。有时为了纠正一点点误差,他也跟施工队员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他这个主任当的没身份,大小也是个主任,什么事都亲自到现场,他却说“我可能没有做大事的能耐,但我有实实在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当望着一排排架设好的线路,跋山涉水、穿过千山万岭,将光明送到了无电户家里,在姚小青脸上总能看到他惬意的笑容。
顾大家舍小家
在“户户通电”工程实施时,姚小青很少回家,只有当衣服脏了才回一趟家。特别是严台村户户通电工程竣工前半个月,他甚至连一个电话都顾不上往家打,每天泡在工地,检查线路架设、进户线和闸刀的安装,工程竣工后回到家里,一时难以理解的妻子对他数落了好一阵子,面红耳赤的他此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后来在他的耐心解释下,妻子也慢慢理解了他。
姚小青家的新房是与“户户通电”工程一起装修和施工的,可是无电户用上电了,但他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