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光明的人――记山东省青州供电公司口埠供电所农电工王福生的事迹
2006-11-03 09:49:15 来源:农电在线
A-
A+
电力18讯: 作者:山东省青州市供电公司 扈本法
笔者眼前的这位汉子:脚上的绝缘鞋鞋底沾满泥水,身穿带有醒目国家电网公司标志臂章的工装,皮肤黝黑,憨实寡言,甚至略显腼腆,艰苦的工作环境,使他的脸上镌刻了过多的岁月沧桑……他就是山东省青州供电公司口埠供电所农电工、省级优秀农电工称号获得者王福生。
乡村中安营 除夕夜“守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天,王福生在村民们依依惜别和供电所领导充满期待的目光中,告别了曾经供职的口埠镇进潘村,来到该镇代楼村继续他的职业生涯。
代楼村,位于口埠镇东南部,和青州市东夏镇、寿光市孙集街道办事处毗邻。这是个有近两千人口的大村子,村内派系宗族复杂,两委班子几近瘫痪,村民私拉乱扯现象严重,低压线损率曾一度高达56%,用电比较混乱混乱。面对如此窘境,先后负责该村供用电工作的农电工一个又一个的向领导递交了辞呈……
“下一步派谁去?”几个人选掂来掂去,都不太合适,供电所领导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与王福生共事多年,深谙王福生为人和工作作风的同事,向供电所领导举荐了王福生。
王福生来到代楼村后,经常有村民向他反映电价、供电不可靠等方面的问题,有的村民言语中甚至充满了对供电部门的误解。农家子弟出身的王福生深知村民们的心思,他没有将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是对村民们的问询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如何才能早日让村民们用上放心电、明白电,如何才能让电力彩虹走进千家万户,如何才能重树供电部门的崭新形象”,王福生苦苦思索着。
很快,一个突破口他了然于心。于是,王福生一人扛着竹梯循着街街巷巷,对每家每户的用电接线情况展开了调查摸底。为尽快摸清情况理顺用电秩序,他在村子里找了处空闲的房子,索性在此“安营扎寨”,作了“持久战”的准备。
在承担村民正常报修业务的同时,王福生在近一月的时间内,终于摸清了该村的用电接线情况,以及在用电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他赶紧将调查情况向供电所领导作了汇报。
供电所领导对该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在争取了青州公司的大力支持后,立即着手对代楼村的用电线路进行了整改。作为该村的当职农电工,王福生时时事事跑在前面,为施工人员提供最大限度地支持。
改造工程结束后,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王福生每天晚上拿着手电筒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很快几只“电耗子”落网了。线损率终于降了下来,困扰代楼村村民多年的用电问题终于得到理顺,电费回收难度也比以往降低了不少,绝大多数村民们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然而,极少数人面对“既得利益”的丧失,就拿王福生出气,不是把他住处的门窗玻璃击碎,就是故意制造线路接地故障让村配电室落闸,让王福生不得安生。
这年冬天,凛冽的寒风伴着飘舞的雪花,吹在脸上如刀割般的疼痛,极少数人的恶行却愈演愈烈。在落闸多的时候,王福生一天从住处到配电室跑到十几趟……
随着年关渐渐临近,落闸的次数有增无减,为防不测,有的村民甚至购买了大年夜用的蜡烛。
“一定要让乡亲用上安全电、可靠电,”脾气倔强的王福生暗暗下了决心。于是,他干脆将铺盖卷搬到了村配电室。极少数人见到这种情况,只好不得不罢了手。
除夕之夜,万家团聚,其乐融融。在贺岁的鞭炮声中,王福生踱出配电室,看着村民们家中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发出的柔和的光芒,欣慰的笑了。
心贴心服务 做“荣誉村民”
1990年,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的王福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村子干上了村电工。1996年,农村“两改一同价”以后,王福生实现了由村电工到农电工的转变。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一个角色的转变,那就是由管理者变成服务人员。让用户满意应该是每一名农电工永远追求的目标。”王福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十几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给千家万户播撒光明,获得了电力客户由衷的赞叹。
进潘村的徐大娘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初家中电灯亮起的情景:作为村里的五保户,看着左邻右舍告别了油灯,家家户户告别了黑暗,而自个儿家里仍是黑洞洞的,心里当时的那个急呀。
作为该村的当值农电工,王福生了解到徐大娘的情况后,从自己微薄的积蓄中,垫付了她的安装费用。
在代楼村,庄大爷告诉笔者,2002年夏季,一连好几天<
笔者眼前的这位汉子:脚上的绝缘鞋鞋底沾满泥水,身穿带有醒目国家电网公司标志臂章的工装,皮肤黝黑,憨实寡言,甚至略显腼腆,艰苦的工作环境,使他的脸上镌刻了过多的岁月沧桑……他就是山东省青州供电公司口埠供电所农电工、省级优秀农电工称号获得者王福生。
乡村中安营 除夕夜“守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天,王福生在村民们依依惜别和供电所领导充满期待的目光中,告别了曾经供职的口埠镇进潘村,来到该镇代楼村继续他的职业生涯。
代楼村,位于口埠镇东南部,和青州市东夏镇、寿光市孙集街道办事处毗邻。这是个有近两千人口的大村子,村内派系宗族复杂,两委班子几近瘫痪,村民私拉乱扯现象严重,低压线损率曾一度高达56%,用电比较混乱混乱。面对如此窘境,先后负责该村供用电工作的农电工一个又一个的向领导递交了辞呈……
“下一步派谁去?”几个人选掂来掂去,都不太合适,供电所领导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与王福生共事多年,深谙王福生为人和工作作风的同事,向供电所领导举荐了王福生。
王福生来到代楼村后,经常有村民向他反映电价、供电不可靠等方面的问题,有的村民言语中甚至充满了对供电部门的误解。农家子弟出身的王福生深知村民们的心思,他没有将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是对村民们的问询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如何才能早日让村民们用上放心电、明白电,如何才能让电力彩虹走进千家万户,如何才能重树供电部门的崭新形象”,王福生苦苦思索着。
很快,一个突破口他了然于心。于是,王福生一人扛着竹梯循着街街巷巷,对每家每户的用电接线情况展开了调查摸底。为尽快摸清情况理顺用电秩序,他在村子里找了处空闲的房子,索性在此“安营扎寨”,作了“持久战”的准备。
在承担村民正常报修业务的同时,王福生在近一月的时间内,终于摸清了该村的用电接线情况,以及在用电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他赶紧将调查情况向供电所领导作了汇报。
供电所领导对该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在争取了青州公司的大力支持后,立即着手对代楼村的用电线路进行了整改。作为该村的当职农电工,王福生时时事事跑在前面,为施工人员提供最大限度地支持。
改造工程结束后,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王福生每天晚上拿着手电筒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很快几只“电耗子”落网了。线损率终于降了下来,困扰代楼村村民多年的用电问题终于得到理顺,电费回收难度也比以往降低了不少,绝大多数村民们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然而,极少数人面对“既得利益”的丧失,就拿王福生出气,不是把他住处的门窗玻璃击碎,就是故意制造线路接地故障让村配电室落闸,让王福生不得安生。
这年冬天,凛冽的寒风伴着飘舞的雪花,吹在脸上如刀割般的疼痛,极少数人的恶行却愈演愈烈。在落闸多的时候,王福生一天从住处到配电室跑到十几趟……
随着年关渐渐临近,落闸的次数有增无减,为防不测,有的村民甚至购买了大年夜用的蜡烛。
“一定要让乡亲用上安全电、可靠电,”脾气倔强的王福生暗暗下了决心。于是,他干脆将铺盖卷搬到了村配电室。极少数人见到这种情况,只好不得不罢了手。
除夕之夜,万家团聚,其乐融融。在贺岁的鞭炮声中,王福生踱出配电室,看着村民们家中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发出的柔和的光芒,欣慰的笑了。
心贴心服务 做“荣誉村民”
1990年,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的王福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村子干上了村电工。1996年,农村“两改一同价”以后,王福生实现了由村电工到农电工的转变。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一个角色的转变,那就是由管理者变成服务人员。让用户满意应该是每一名农电工永远追求的目标。”王福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十几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给千家万户播撒光明,获得了电力客户由衷的赞叹。
进潘村的徐大娘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初家中电灯亮起的情景:作为村里的五保户,看着左邻右舍告别了油灯,家家户户告别了黑暗,而自个儿家里仍是黑洞洞的,心里当时的那个急呀。
作为该村的当值农电工,王福生了解到徐大娘的情况后,从自己微薄的积蓄中,垫付了她的安装费用。
在代楼村,庄大爷告诉笔者,2002年夏季,一连好几天<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