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在平凡的背后――记农电工罗华林
2006-11-10 16:17:3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罗华林,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电工,自2001年从黔东南农校毕业进入农村供电所已有五个年头了。他毕业后就立志要服务基层、服务人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基层的人民。5年来,他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的奉献着,从不计较累、不计较苦,他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5年来,他一直在用他的青春和行动丰润着他心中那早已萌发的追求;5年来,他那“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经历,至今仍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
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罗华林,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自进入龙场供电所工作以来,一呆就是5年,而且5年如一日的在为他这个平凡的岗位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用行动证明着他心中那个朴实而美丽的梦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在龙场供电所干的都是累活、脏活。抄表员、抢修工、文收档案、管事员、收费员、驾驶员,这些都是罗华林干过的。每一项工作他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力争做好。罗华林说“他之所以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是因为他热爱这里的农村,喜欢这里的村民,喜欢村民的朴实,喜欢村民的热情,更喜欢这的人们对他工作的肯定”。
罗华林喜欢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乡亲也很喜欢他这个踏实、能干的小伙。乡亲们习惯亲切地称他“小罗”,只要哪家的电路有了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小罗”。罗华林也很喜欢乡亲们对他的这个称呼。对于乡亲的要求,“小罗”尽量做到有求必应,亲自上门服务,不厌其烦,也不计较个人得失,有时候遇到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用户,他常常是自己掏钱为他们垫支材料费用。罗华林说:“看到村民们能安全、安心的用电,自己感觉很欣慰”。每到抄电表的时候,村民们看到满头是汗的小罗,都热情的拉着他到家里坐坐、喝杯水。每次小罗都婉言谢绝,这些都给了他工作上很大的动力,他把自己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
过家门而不入,心中想的是乡亲
“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典故是用来纪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至今,乡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用来形容罗华林,一点不假。
记得2004年临近春节的一天,由于快要过年了,所里就他一人值班,突然电话响了,说有个村,一直不通电,村民们都急切的盼望早日用上电灯,本来预计春节前夕就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可谁知施工队的工作人员忙着自己赶回家过年,没顾上老百姓的用电问题便甩手而去。接到电话后罗华林立即赶赴现场,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他们来到工地上,只见群众已经把整个工地围得水泄不通,看到他们那渴望而急切的眼神,罗华林心中想,今天无论如何也要让这个村用上电,给苦苦等候多时的老百姓一份满意的答卷。于是说干就干,他带领大家把一根根电杆立起来,当把刀闸合上的一刹那,村里顿时灯火通明,老百姓欢呼雀跃一片。但是细心的罗华林却发现仍有两户人家没有亮灯,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他又在黑暗中来回跑了三四次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一切都结束后,热心的村民看着一身疲倦的罗华林,想着今天是除夕,都纷纷拉他到自家过年,还是和往常一样,他对大家说:“这几天正是出问题的高峰期,所里现在没人值班,我必须马上赶回去。”就这样,他又匆匆地消失在夜色中。
5年来,罗华林就这样忙碌地奔走在龙场镇的每一条熟悉的羊肠小道上,为乡民们检修,替同事们值班,数年如一日,在用行动丰润着自己心中那个朴实而美丽的追求。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始终把乡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建设新农村献出自己的青春。 当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罗华林又奔忙在那一条条熟悉的乡间道路上了,新的任务又在等着他。(张小含 龙安辉)
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罗华林,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自进入龙场供电所工作以来,一呆就是5年,而且5年如一日的在为他这个平凡的岗位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用行动证明着他心中那个朴实而美丽的梦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在龙场供电所干的都是累活、脏活。抄表员、抢修工、文收档案、管事员、收费员、驾驶员,这些都是罗华林干过的。每一项工作他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力争做好。罗华林说“他之所以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是因为他热爱这里的农村,喜欢这里的村民,喜欢村民的朴实,喜欢村民的热情,更喜欢这的人们对他工作的肯定”。
罗华林喜欢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乡亲也很喜欢他这个踏实、能干的小伙。乡亲们习惯亲切地称他“小罗”,只要哪家的电路有了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小罗”。罗华林也很喜欢乡亲们对他的这个称呼。对于乡亲的要求,“小罗”尽量做到有求必应,亲自上门服务,不厌其烦,也不计较个人得失,有时候遇到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用户,他常常是自己掏钱为他们垫支材料费用。罗华林说:“看到村民们能安全、安心的用电,自己感觉很欣慰”。每到抄电表的时候,村民们看到满头是汗的小罗,都热情的拉着他到家里坐坐、喝杯水。每次小罗都婉言谢绝,这些都给了他工作上很大的动力,他把自己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
过家门而不入,心中想的是乡亲
“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典故是用来纪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至今,乡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用来形容罗华林,一点不假。
记得2004年临近春节的一天,由于快要过年了,所里就他一人值班,突然电话响了,说有个村,一直不通电,村民们都急切的盼望早日用上电灯,本来预计春节前夕就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可谁知施工队的工作人员忙着自己赶回家过年,没顾上老百姓的用电问题便甩手而去。接到电话后罗华林立即赶赴现场,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他们来到工地上,只见群众已经把整个工地围得水泄不通,看到他们那渴望而急切的眼神,罗华林心中想,今天无论如何也要让这个村用上电,给苦苦等候多时的老百姓一份满意的答卷。于是说干就干,他带领大家把一根根电杆立起来,当把刀闸合上的一刹那,村里顿时灯火通明,老百姓欢呼雀跃一片。但是细心的罗华林却发现仍有两户人家没有亮灯,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他又在黑暗中来回跑了三四次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一切都结束后,热心的村民看着一身疲倦的罗华林,想着今天是除夕,都纷纷拉他到自家过年,还是和往常一样,他对大家说:“这几天正是出问题的高峰期,所里现在没人值班,我必须马上赶回去。”就这样,他又匆匆地消失在夜色中。
5年来,罗华林就这样忙碌地奔走在龙场镇的每一条熟悉的羊肠小道上,为乡民们检修,替同事们值班,数年如一日,在用行动丰润着自己心中那个朴实而美丽的追求。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始终把乡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建设新农村献出自己的青春。 当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罗华林又奔忙在那一条条熟悉的乡间道路上了,新的任务又在等着他。(张小含 龙安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