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刘东:我不做“甩手掌柜”
2006-10-08 17:31:00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刘东的名字和他本人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往电脑里输入这两个字可以显示出数万条相同的信息。因为普通,他在红河供电局修试所一干就是15年,被人喻为“老黄牛”;因为普通,出任该局修试所党支部书记以后,他勤奋“啃”书,成为全局唯一经常动笔写文章的中层干部;因为普通,现任开远管理处主任的他更是马不停蹄,带动了整个管理处员工上下“一家亲”。
“老黄牛”是这样练出来的
自1990年分配到保护班以后,刘东就和该局数十座变电站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他真正在家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数,而投入到工作中的许多情节至今仍记忆犹新,每一座变电站无不留下他精心排查二次接线的足迹,对他何时出现在变电站,变电值班员已是熟视无睹。在刘东身上总有一股牛劲,接到任务他就钻进去,即使是经常重复的一项工作,他也如同对待新问题一样琢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应该在‘疑’与‘问’中成长。”疑自己不懂的、不明白的,问系统体系中点与面的关系是什么?在不停的“疑”和“问”中,刘东身体力行,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年平均出差多达二百多天,即使在妻子生孩子、坐月子这样的特殊日子他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能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正因为有了刘东这样的“老黄牛”,在该局所辖的变电站由过去的27座猛增到后来的58座的那段发展时期,刘东和他的同事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和发扬着“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老保护人的光荣传统,不断努力提高试验水平和调试工艺,使该局继电保护工作保持在全省较高水平,并逐年有所提高。
“党支书”是这样逼出来的
从技术人员转变到管理人员,还要做好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这对于刚刚出任修试所党支部书记的刘东而言,是从零开始的一项工作。静下心来,他反省自己的不足,技术方面他胸有成竹,令他担心的是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理清头绪以后,他一头扎进书海中,抓紧时间博览群书,弥补过去钻研技术而落下的理论学习,并开始写读书笔记。对他来说,干技术是个“精兵强将”,写文章则是“门外汉”。写文章可不是一蹰而就的,怎么办?“书山有路勤为径”,他开始逼迫自己坚持写日记、写各种读后感,“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凭着那股子牛劲,慢慢地他把文章写得流畅了,在局内简报和《云南电力报》等刊物上也能经常看见他的名字了。与此同时,他把目光聚焦在所里各班组人员身上,每次检修、改造工程中,他都亲自到工地上,不断发现亮点,将同事们工作的艰辛变成文字,让广大员工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直到今天,刘东仍然保持着这种习惯,并成为该局唯一经常自己写文章的中层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像研究技术一样,不断思考党支部的工作定位,通过对生产及员工情况的分析,他以人性化管理作为切入点,把支部工作定位在“三个服务”(为完成部门的生产任务服务、为部门的发展服务和为部门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服务)上,认真关注着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人,把支部的工作同部门的生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修试所在圆满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大掌柜”是这样做出来的
从继电保护班员、班长到修试所副主任、书记继而成为主任,刘东稳健的转变既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也是该局人才培养机制的成果之一。因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做人又谦虚诚恳,刘东2005年调至该局开远管理处当主任以后广得人心,整个管理处在他的影响下,从变电站的值班员到各中层干部,都把管理处当作“家”,而自己就是“家人”,上上下下“一家亲”。
作为“一家之长”,刘东的人格魅力从他自己带头公开发布的“党员岗位承诺书”可见一斑:
学习示范――每两月一本书、每季度写一篇读后感。
安全示范――勇于承认错误,对存在的问题不隐藏、不回避,努力在信息交流共享中实现共同提高和防范;让每一个人对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有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从中养成一种行为习惯;相信别人能将工作干好,把推进员工相互间的帮、带、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来对待;主动承担责任,努力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但绝不认为存在问题仅仅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体的事。
“五个不能”示范――不做“甩手掌柜”,对所有文件个上级的工作要求都进行分解,明确到事事有责任人去督促、抓落实和有反馈;对每一个反映给我的问题、发到自己邮箱的文件,一定要有答复和反馈;用一颗公心来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哪怕是别人误解了,自己也要努力地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培养人,尽力实现群体内的团结和互动,把为别人、为集体而付出永远排在去索取个人利益之前;诚
“老黄牛”是这样练出来的
自1990年分配到保护班以后,刘东就和该局数十座变电站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他真正在家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数,而投入到工作中的许多情节至今仍记忆犹新,每一座变电站无不留下他精心排查二次接线的足迹,对他何时出现在变电站,变电值班员已是熟视无睹。在刘东身上总有一股牛劲,接到任务他就钻进去,即使是经常重复的一项工作,他也如同对待新问题一样琢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应该在‘疑’与‘问’中成长。”疑自己不懂的、不明白的,问系统体系中点与面的关系是什么?在不停的“疑”和“问”中,刘东身体力行,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年平均出差多达二百多天,即使在妻子生孩子、坐月子这样的特殊日子他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能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正因为有了刘东这样的“老黄牛”,在该局所辖的变电站由过去的27座猛增到后来的58座的那段发展时期,刘东和他的同事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和发扬着“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老保护人的光荣传统,不断努力提高试验水平和调试工艺,使该局继电保护工作保持在全省较高水平,并逐年有所提高。
“党支书”是这样逼出来的
从技术人员转变到管理人员,还要做好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这对于刚刚出任修试所党支部书记的刘东而言,是从零开始的一项工作。静下心来,他反省自己的不足,技术方面他胸有成竹,令他担心的是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理清头绪以后,他一头扎进书海中,抓紧时间博览群书,弥补过去钻研技术而落下的理论学习,并开始写读书笔记。对他来说,干技术是个“精兵强将”,写文章则是“门外汉”。写文章可不是一蹰而就的,怎么办?“书山有路勤为径”,他开始逼迫自己坚持写日记、写各种读后感,“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凭着那股子牛劲,慢慢地他把文章写得流畅了,在局内简报和《云南电力报》等刊物上也能经常看见他的名字了。与此同时,他把目光聚焦在所里各班组人员身上,每次检修、改造工程中,他都亲自到工地上,不断发现亮点,将同事们工作的艰辛变成文字,让广大员工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直到今天,刘东仍然保持着这种习惯,并成为该局唯一经常自己写文章的中层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像研究技术一样,不断思考党支部的工作定位,通过对生产及员工情况的分析,他以人性化管理作为切入点,把支部工作定位在“三个服务”(为完成部门的生产任务服务、为部门的发展服务和为部门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服务)上,认真关注着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人,把支部的工作同部门的生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修试所在圆满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大掌柜”是这样做出来的
从继电保护班员、班长到修试所副主任、书记继而成为主任,刘东稳健的转变既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也是该局人才培养机制的成果之一。因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做人又谦虚诚恳,刘东2005年调至该局开远管理处当主任以后广得人心,整个管理处在他的影响下,从变电站的值班员到各中层干部,都把管理处当作“家”,而自己就是“家人”,上上下下“一家亲”。
作为“一家之长”,刘东的人格魅力从他自己带头公开发布的“党员岗位承诺书”可见一斑:
学习示范――每两月一本书、每季度写一篇读后感。
安全示范――勇于承认错误,对存在的问题不隐藏、不回避,努力在信息交流共享中实现共同提高和防范;让每一个人对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有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从中养成一种行为习惯;相信别人能将工作干好,把推进员工相互间的帮、带、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来对待;主动承担责任,努力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但绝不认为存在问题仅仅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体的事。
“五个不能”示范――不做“甩手掌柜”,对所有文件个上级的工作要求都进行分解,明确到事事有责任人去督促、抓落实和有反馈;对每一个反映给我的问题、发到自己邮箱的文件,一定要有答复和反馈;用一颗公心来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哪怕是别人误解了,自己也要努力地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培养人,尽力实现群体内的团结和互动,把为别人、为集体而付出永远排在去索取个人利益之前;诚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