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电家人――记大巴山区庙安供电所所长冯春毛
2006-10-25 16:23:49 来源:四川电力在线
A-
A+
电力18讯: 作者:饶洁 税学勤文 丁 勇
引 子
这是一个远离都市,分外宁静的山区小镇。
小镇名为庙安,坐落在四川达州市东的大巴山麓。那里山高坡陡,通行的道路曲折泥泞,所谓的“公路”至今还是难走的机耕道,出行十分不便。庙安供电所就在庙安乡洞子村牛背山的山脊上,是通州供电局管辖的最远的农村供电所。该所现有员工17人,担负着庙安全乡、东林和洋烈等17村、120社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71.6平方公里,服务客户2966户。
2006年9月27日至28日,记者一行长途驱车来到庙安供电所。车至庙安时,天空竟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这是今年巴蜀大旱以来,四川达州山区下的第一场秋雨。仅下了半天,我们就感受到雨水带来的麻烦。山路崎岖自不必说,不大的雨量把干旱了100多天的土地弄得泥泞不堪,溜滑难行。体积庞大的越野车,还控制得住,那些往来于乡间的载客两轮摩托车,俨然成了轻飘的玩物,每行一步都透出胆战心惊的危险来。恶劣偏僻的自然条件使得庙安困于大山之中,自从2004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冲垮了它与外界连接的公路,庙安更加“与世隔绝”。简陋的机耕道使得从庙安乡镇去达州城或去宣汉县城的路举步维艰,难怪当地人戏称这里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
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却活跃着一支优秀的农电队伍,有着一名忠于职守的供电所所长。
在大山深处,那群朴实无华的农电工,上对公家,下安黎民,造福乡梓、呵护光明――
小小供电所,赢得大口碑
冯春毛,一个有着独特名字和面容的人。
他率领着手下16名农电工,组成了达州电业局通州供电局庙安供电所。担负着方圆70平方多公里近3000农户的供电任务。
和全省数百个农村供电所一样,庙安供电所普普通通,即便放在达州当地来说,庙安供电所的规模也不算什么。作为履行电力企业职能的最小的“细胞”,庙安供电所的农电工们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检修、维护、抄表、收费。在乡亲们看来,这些土生土长的娃子、闺女们虽然穿着公家的制服、端着公家的饭碗,可和邻家的儿女没什么两样。所长冯春毛,就被乡镇上的老人们唤做“毛娃子”。
然而“细胞”虽小,可照样能见大千世界。就是这群质朴平凡的毛娃子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展示着电力企业的光辉形象,就是这群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履行着爱岗敬业的誓言。建站近20年来,在电能质量还不稳定,农村用电安全常识普遍缺乏等情况下,庙安供电所竟然没有发生一例触电伤亡事故、责任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事故和大面积停电事故,也没有发生一起客户上访、投诉事件。
在庙安供电所,我们看到农电工们穿着统一的制服,展示着标准化的窗口形象,各种班组台账齐备,接待客户的用语也十分礼貌……电力系统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在这偏远的山乡供电所同样得到了体现。通州供电局赵书记坦言,由于偏远,庙安接受上级指导和督促的机会很少,然而凭着自身的努力,庙安供电所农电工队伍之团结、人心之稳定,工作之出色,当为全局楷模。
“毛娃子他们搞得好喔。”67岁的庙安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冯家春对我们说。在镇上的家里,冯家春一边和几个老伙伴玩川牌,一边热情地介绍,在当地,供电所和中心小学、卫生院被老百姓并称为“三面红旗”,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它们都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典范。哪家屋里用电有什么麻烦,供电所的人都是热心帮助,随喊随到。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没电了,打个电话,电工也会赶到。可以说我们庙安人用电没啥烦心的 !”
情深牵电网 两代父子缘
“扎根山乡、服务山乡”――说时容易做时难。
同样有乡里乡亲的天然渊源,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在当地的口碑不好,开展工作时与地方矛盾重重、举步艰难。
我们感兴趣的是:庙安供电所是如何做到与地方各界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在当地,庙安供电所的社会公众形象极好,所长冯春毛有着很高的社会威望。由于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庙安当地没有派出所管理治安。然而,供电所的所有设备材料,即使放在所里,大门彻夜不关,也不会有丝毫闪失。冯春毛年龄不过30出头,却被庙安镇党委书记谢中波、镇长李雄戏称为庙安的“第三把手”,说话办事都很有“分量”。10多年来,国家电网的供电区域在当地山区不断扩大,三期农网改造工程也全部顺利完成,越来越多的山里人告别了电灯“发黄光”的历史,用上了质量更加可靠、费用更为合理的国网供电。
“我没有学过多少管理知识,但搞了10多年的农电工作,也总结出了三字秘诀。” 冯春毛憨笑着告诉我们。
他的经验很大程度来自一个人――冉启荣。庙安供电所的元老,也是冯春毛的父亲。说实话,<
引 子
这是一个远离都市,分外宁静的山区小镇。
小镇名为庙安,坐落在四川达州市东的大巴山麓。那里山高坡陡,通行的道路曲折泥泞,所谓的“公路”至今还是难走的机耕道,出行十分不便。庙安供电所就在庙安乡洞子村牛背山的山脊上,是通州供电局管辖的最远的农村供电所。该所现有员工17人,担负着庙安全乡、东林和洋烈等17村、120社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71.6平方公里,服务客户2966户。
2006年9月27日至28日,记者一行长途驱车来到庙安供电所。车至庙安时,天空竟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这是今年巴蜀大旱以来,四川达州山区下的第一场秋雨。仅下了半天,我们就感受到雨水带来的麻烦。山路崎岖自不必说,不大的雨量把干旱了100多天的土地弄得泥泞不堪,溜滑难行。体积庞大的越野车,还控制得住,那些往来于乡间的载客两轮摩托车,俨然成了轻飘的玩物,每行一步都透出胆战心惊的危险来。恶劣偏僻的自然条件使得庙安困于大山之中,自从2004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冲垮了它与外界连接的公路,庙安更加“与世隔绝”。简陋的机耕道使得从庙安乡镇去达州城或去宣汉县城的路举步维艰,难怪当地人戏称这里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
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却活跃着一支优秀的农电队伍,有着一名忠于职守的供电所所长。
在大山深处,那群朴实无华的农电工,上对公家,下安黎民,造福乡梓、呵护光明――
小小供电所,赢得大口碑
冯春毛,一个有着独特名字和面容的人。
他率领着手下16名农电工,组成了达州电业局通州供电局庙安供电所。担负着方圆70平方多公里近3000农户的供电任务。
和全省数百个农村供电所一样,庙安供电所普普通通,即便放在达州当地来说,庙安供电所的规模也不算什么。作为履行电力企业职能的最小的“细胞”,庙安供电所的农电工们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检修、维护、抄表、收费。在乡亲们看来,这些土生土长的娃子、闺女们虽然穿着公家的制服、端着公家的饭碗,可和邻家的儿女没什么两样。所长冯春毛,就被乡镇上的老人们唤做“毛娃子”。
然而“细胞”虽小,可照样能见大千世界。就是这群质朴平凡的毛娃子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展示着电力企业的光辉形象,就是这群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履行着爱岗敬业的誓言。建站近20年来,在电能质量还不稳定,农村用电安全常识普遍缺乏等情况下,庙安供电所竟然没有发生一例触电伤亡事故、责任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事故和大面积停电事故,也没有发生一起客户上访、投诉事件。
在庙安供电所,我们看到农电工们穿着统一的制服,展示着标准化的窗口形象,各种班组台账齐备,接待客户的用语也十分礼貌……电力系统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在这偏远的山乡供电所同样得到了体现。通州供电局赵书记坦言,由于偏远,庙安接受上级指导和督促的机会很少,然而凭着自身的努力,庙安供电所农电工队伍之团结、人心之稳定,工作之出色,当为全局楷模。
“毛娃子他们搞得好喔。”67岁的庙安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冯家春对我们说。在镇上的家里,冯家春一边和几个老伙伴玩川牌,一边热情地介绍,在当地,供电所和中心小学、卫生院被老百姓并称为“三面红旗”,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它们都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典范。哪家屋里用电有什么麻烦,供电所的人都是热心帮助,随喊随到。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没电了,打个电话,电工也会赶到。可以说我们庙安人用电没啥烦心的 !”
情深牵电网 两代父子缘
“扎根山乡、服务山乡”――说时容易做时难。
同样有乡里乡亲的天然渊源,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在当地的口碑不好,开展工作时与地方矛盾重重、举步艰难。
我们感兴趣的是:庙安供电所是如何做到与地方各界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在当地,庙安供电所的社会公众形象极好,所长冯春毛有着很高的社会威望。由于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庙安当地没有派出所管理治安。然而,供电所的所有设备材料,即使放在所里,大门彻夜不关,也不会有丝毫闪失。冯春毛年龄不过30出头,却被庙安镇党委书记谢中波、镇长李雄戏称为庙安的“第三把手”,说话办事都很有“分量”。10多年来,国家电网的供电区域在当地山区不断扩大,三期农网改造工程也全部顺利完成,越来越多的山里人告别了电灯“发黄光”的历史,用上了质量更加可靠、费用更为合理的国网供电。
“我没有学过多少管理知识,但搞了10多年的农电工作,也总结出了三字秘诀。” 冯春毛憨笑着告诉我们。
他的经验很大程度来自一个人――冉启荣。庙安供电所的元老,也是冯春毛的父亲。说实话,<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