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华志:从农民工到“电力官”
2006-09-06 12:45:40 来源:湖北日报
A-
A+
电力18讯:
方华志在检查电力设备。
荆楚网(湖北日报)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从去冬到今春再到今夏,满腿泥,满身汗,满口乡下话的汉川人,每天都会三三两两走进孝感供电公司,找“升官”进城的方华志谈心。
在孝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方华志的记事本上,记着今年以来汉川市627个村中的468个村的干部,专程到孝感看望他并提出进一步做好农电工作的种种建议。
方华志不能忘记,去年12月那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当他从汉川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升任孝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离开汉川时,闻讯自发赶来送行的1000多人,有的开着拖拉机,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搭乘汽车,从汉川农村、企业,聚集到了汉川通往孝感的新沟收费站公路两旁。
人们手中拎着的200多只活鸡发出“咯咯”的叫声,2000多个鸡蛋分装在塑料袋里,朴实的话语发自内心:“华志,不要忘了乡里人。”一个正科级干部升任副处级干部,竟然引来如此特别的送别场面,47岁的方华志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这是普通群众、社会底层对自己的褒扬与鼓励。
从一个双脚沾满泥巴的农民工,走上一个地级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岗位,32年间,方华志不断意外“升官”。为何?湖北日报今日起在第二版连载记者曾祥惠、杨礼兵等采写的报道《从农民工到“电力官”》,会告诉读者许多感人的故事、有说服力的答案。
两个站长一肩挑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曾祥惠 杨礼兵 特约记者 宋明芳通讯员晏乐安)江汉平原腹地,河湖交织,阡陌纵横。1973年,15岁的方华志初中毕业,回到家乡汉川新堰区芦子湾村务农。他从抽水机手到公社排灌站管理员,踏踏实实干了10年。1983年,24岁的方华志被公社党委任命为排灌站站长。
这年,连天大雨,旬旬相继,新堰大地,几成泽国。
从17.9公里外的红光变电站,输电到新堰中心排灌站,路途超出15公里供电允许半径,系统要求的380千伏电压,衰变为不到300千伏,9台排灌机组,有6台无力启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抗灾过后,淹没于水中的庄稼,在方华志眼前挥之不去。他难过得不吃不喝,在床上睡了两天两夜。
方华志想了很多,最后认定一个目标:要在新堰建一个变电站,满足排灌用电需求。
这是计划经济年代,要办成这样的事,几乎等于“上青天”。
方华志挤公共汽车,徒步往来县城,跑烂了脚上一双球鞋。历尽千辛万苦,有关方面批准了他的报告,但却要新堰自筹资金建设。
到哪里去找那几十万元钱?方华志读小学期间,校园旁有大革命时期牺牲的天汉沔中心县委书记方植山烈士墓,每年清明前后,他和同学们都要前去凭吊。于是,他找到方植山烈士的夫人倪友安老人,得知烈士生前有一位战友担任副省长。于是,一个寻求上级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的念头,在他心头油然而生。
第二天搭车从乡下来到省城,方华志搀扶着倪友安老人,走进主管农村工作的那位副省长家中,倾诉了老区依然为水所困,经济发展缓慢的实情。面对副省长丰盛的家宴,老想着家乡穷苦的倪友安老人,哭着不肯动筷。副省长也陪着掉下了眼泪。
刚好,省委、省政府正在安排一笔扶持老区发展的基金。副省长指示有关部门,到新堰核实情况之后,将新堰变电站建设纳入其中。消息传开,群众奔走相告,称颂共产党没有忘记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区人民。
接下来的一年,方华志吃住在变电站建设工地,大事小事,亲历亲为。他勉励同事齐心干:“没有白天和黑夜,只有今天和明天。”夏日里,他用衬衣包裹着脚和脸,躲避蚊子叮咬,一昼夜只在工棚里睡四五个小时,尽管浑身冒汗,累得不行,他总能倒下就睡。
在群众自发燃放的震天的鞭炮声中,变电站合上闸门。顿时,人们特意安装上的几个大灯泡,大白天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时,几百名群众联名写信,按上手印,要求上级任命方华志为新建变电站站长。当时的汉川,由地方管理、建设的变电站,这是唯一一所。在全县农电系统众多农民工羡慕的眼光中,当着中心排灌站站长的方华志,添了一个新头衔。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又是一个大降水年,新堰地区又是河满沟溢。有了新的变电站,排灌电力充足了。
这天,中心排灌站管辖的梁湾泵站,只见水泵转,不见水抽出。望着河中一圈一圈的漩涡,堤上几百人急得直跺脚。
危急时刻,人群中冲出腰系麻绳的方华志。只听他大喊一声:“让我来!”
紧紧拉着方华志抛下的麻绳,人们紧紧盯着打着漩涡的河水。几分钟过去了,人们担心水下方华志的安全,“呼”的一下齐力收紧麻绳。
浮出水面的方华志,右腿膝盖处被旋转的水泵叶轮割开一道两三寸长的口子,不断淌出的鲜血<
荆楚网(湖北日报)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从去冬到今春再到今夏,满腿泥,满身汗,满口乡下话的汉川人,每天都会三三两两走进孝感供电公司,找“升官”进城的方华志谈心。
在孝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方华志的记事本上,记着今年以来汉川市627个村中的468个村的干部,专程到孝感看望他并提出进一步做好农电工作的种种建议。
方华志不能忘记,去年12月那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当他从汉川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升任孝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离开汉川时,闻讯自发赶来送行的1000多人,有的开着拖拉机,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搭乘汽车,从汉川农村、企业,聚集到了汉川通往孝感的新沟收费站公路两旁。
人们手中拎着的200多只活鸡发出“咯咯”的叫声,2000多个鸡蛋分装在塑料袋里,朴实的话语发自内心:“华志,不要忘了乡里人。”一个正科级干部升任副处级干部,竟然引来如此特别的送别场面,47岁的方华志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这是普通群众、社会底层对自己的褒扬与鼓励。
从一个双脚沾满泥巴的农民工,走上一个地级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岗位,32年间,方华志不断意外“升官”。为何?湖北日报今日起在第二版连载记者曾祥惠、杨礼兵等采写的报道《从农民工到“电力官”》,会告诉读者许多感人的故事、有说服力的答案。
两个站长一肩挑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曾祥惠 杨礼兵 特约记者 宋明芳通讯员晏乐安)江汉平原腹地,河湖交织,阡陌纵横。1973年,15岁的方华志初中毕业,回到家乡汉川新堰区芦子湾村务农。他从抽水机手到公社排灌站管理员,踏踏实实干了10年。1983年,24岁的方华志被公社党委任命为排灌站站长。
这年,连天大雨,旬旬相继,新堰大地,几成泽国。
从17.9公里外的红光变电站,输电到新堰中心排灌站,路途超出15公里供电允许半径,系统要求的380千伏电压,衰变为不到300千伏,9台排灌机组,有6台无力启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抗灾过后,淹没于水中的庄稼,在方华志眼前挥之不去。他难过得不吃不喝,在床上睡了两天两夜。
方华志想了很多,最后认定一个目标:要在新堰建一个变电站,满足排灌用电需求。
这是计划经济年代,要办成这样的事,几乎等于“上青天”。
方华志挤公共汽车,徒步往来县城,跑烂了脚上一双球鞋。历尽千辛万苦,有关方面批准了他的报告,但却要新堰自筹资金建设。
到哪里去找那几十万元钱?方华志读小学期间,校园旁有大革命时期牺牲的天汉沔中心县委书记方植山烈士墓,每年清明前后,他和同学们都要前去凭吊。于是,他找到方植山烈士的夫人倪友安老人,得知烈士生前有一位战友担任副省长。于是,一个寻求上级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的念头,在他心头油然而生。
第二天搭车从乡下来到省城,方华志搀扶着倪友安老人,走进主管农村工作的那位副省长家中,倾诉了老区依然为水所困,经济发展缓慢的实情。面对副省长丰盛的家宴,老想着家乡穷苦的倪友安老人,哭着不肯动筷。副省长也陪着掉下了眼泪。
刚好,省委、省政府正在安排一笔扶持老区发展的基金。副省长指示有关部门,到新堰核实情况之后,将新堰变电站建设纳入其中。消息传开,群众奔走相告,称颂共产党没有忘记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区人民。
接下来的一年,方华志吃住在变电站建设工地,大事小事,亲历亲为。他勉励同事齐心干:“没有白天和黑夜,只有今天和明天。”夏日里,他用衬衣包裹着脚和脸,躲避蚊子叮咬,一昼夜只在工棚里睡四五个小时,尽管浑身冒汗,累得不行,他总能倒下就睡。
在群众自发燃放的震天的鞭炮声中,变电站合上闸门。顿时,人们特意安装上的几个大灯泡,大白天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时,几百名群众联名写信,按上手印,要求上级任命方华志为新建变电站站长。当时的汉川,由地方管理、建设的变电站,这是唯一一所。在全县农电系统众多农民工羡慕的眼光中,当着中心排灌站站长的方华志,添了一个新头衔。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又是一个大降水年,新堰地区又是河满沟溢。有了新的变电站,排灌电力充足了。
这天,中心排灌站管辖的梁湾泵站,只见水泵转,不见水抽出。望着河中一圈一圈的漩涡,堤上几百人急得直跺脚。
危急时刻,人群中冲出腰系麻绳的方华志。只听他大喊一声:“让我来!”
紧紧拉着方华志抛下的麻绳,人们紧紧盯着打着漩涡的河水。几分钟过去了,人们担心水下方华志的安全,“呼”的一下齐力收紧麻绳。
浮出水面的方华志,右腿膝盖处被旋转的水泵叶轮割开一道两三寸长的口子,不断淌出的鲜血<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