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从大山走出的技术能手
2006-08-16 11:11:56 来源:贵州日报
A-
A+
电力18讯: 如火七月,在全省农村供电所长规范化管理技能竞赛中,赫章县供电局铁匠供电所副所长陈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了配电线路技能竞赛第一名,并获得了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电网公司颁发的“贵州省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
14年前,高中刚毕业的陈凯成了赫章县供电局铁匠供电所的一名员工,实现了自己当一个电工的梦想。但他深知自己既不是学电的,更没有大中专文凭,必须下定决心,才能学到真本事,做一名合格的农村电工。
然而,学习的道路是艰辛的。由于铁匠供电所的职工基本都是从当地农村招聘的,学历低,业务素质差,想学技术问都找不到人问。因此,陈凯在老职工的带领下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但他并不满足,仍不断地苦苦学习电工技术。不久,陈凯乘车到外办事,看见路边的低压电杆,不知道那些杆塔上架的是什么东西?电线也不知是怎么架上去的?带着这些疑问,他来到百多公里外的县供电局问了个究竟,才知道那些就是横担、绝缘瓷瓶,都是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多年来,陈凯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把它们记下来,然后趁去县城办事的机会一个一个地请教县供电局的技术人员,直到弄懂为止。
在虚心请教的同时,陈凯还到处买专业书籍,买不到就借。几乎每天深夜,在忙完工作之后,他总要留在所里认真学习一阵子。在陈凯家中,有一本《农村电工必读》,几乎每一页都留下了岁月久远的痕迹,只见泛黄的书页上画满了圈圈、点点和红、蓝线条。如今,这本书已被老鼠啃掉了边皮,陈凯仍舍不得丢掉,放在床头,一有空就翻翻。
一次,回水村的10KV配变出现故障,三相电流显示不平衡,供电所里的抢修人员查找了半天也找不出症结。陈凯回家后立即翻看关于变压器接地系统的书籍,经过认真分析,才明白是接地出现了问题,到现场一看,原来是已经氧化的铝线与锈蚀的钢筋绞在一起造成的,他按书上的方法处理后,很快消除了故障。
这次成功,使陈凯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陈凯的成功既有自身的努力,也是毕节供电局、赫章县供电局等部门长期抓职工培训的结果。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这一点,毕节供电局和赫章供电局的领导班子们深有感触,由于财力和物力所限,毕节供电局原有的教育培训设施很简陋。他们决定重新修建面积为1307平方米的教育培训中心和500平方米的实操场地。把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竞赛结合起来,用这种新型的方式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素质。除此之外,还聘请专业人士为职工们授课。正是这里的培训,使陈凯的电工技术大有长进。
由于下属毕节供电局代管的赫章供电局农电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二,因而开展职工培训成了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局职工培训就开始起步。缺少教育设施,他们就把一个小水电站的房屋设施改造后,作为职工培训基地,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内容的职工培训。陈凯在谈起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动情起说了18年前,赫章县供电局姚世旭局长在全局第一次职工培训班说过一句话:只要尽心尽意地学,不论什么文化程度,也不论是正式工,还是农电工,都可以成才的。就是这一句话,给了当时因文化程度低,不是正式工而感到迷茫的陈凯极大的鼓舞。
去年,毕节供电局和赫章县供电局把陈凯送到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农网配电营业工中级资格证书培训;今年5月,再次把陈凯送到技术学院培训。这里的训练是严格按照正式竞赛的标准来进行的,因而比平时的工作苛刻得多也艰苦得多,按陈凯的话说:“训练比工作要累多了。”
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小问题在训练中也会成为大问题。这次实际操作的培训中,特别注重细节的训练,安全措施没到位,动作没达到100%的规范,都得重新来。比如,爬杆时要求左手提绳,右手挂钩;而陈凯是“左撇子”,习惯用左手挂钩,右手提绳,如果在竞赛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有被扣分的可能,这个微小的动作让细心的教练发现了。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陈凯终于纠正了他十几年来的习惯。
这些培训,为陈凯掌握更多的农村电工技术,特别是取得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军焰 郑红
14年前,高中刚毕业的陈凯成了赫章县供电局铁匠供电所的一名员工,实现了自己当一个电工的梦想。但他深知自己既不是学电的,更没有大中专文凭,必须下定决心,才能学到真本事,做一名合格的农村电工。
然而,学习的道路是艰辛的。由于铁匠供电所的职工基本都是从当地农村招聘的,学历低,业务素质差,想学技术问都找不到人问。因此,陈凯在老职工的带领下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但他并不满足,仍不断地苦苦学习电工技术。不久,陈凯乘车到外办事,看见路边的低压电杆,不知道那些杆塔上架的是什么东西?电线也不知是怎么架上去的?带着这些疑问,他来到百多公里外的县供电局问了个究竟,才知道那些就是横担、绝缘瓷瓶,都是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多年来,陈凯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把它们记下来,然后趁去县城办事的机会一个一个地请教县供电局的技术人员,直到弄懂为止。
在虚心请教的同时,陈凯还到处买专业书籍,买不到就借。几乎每天深夜,在忙完工作之后,他总要留在所里认真学习一阵子。在陈凯家中,有一本《农村电工必读》,几乎每一页都留下了岁月久远的痕迹,只见泛黄的书页上画满了圈圈、点点和红、蓝线条。如今,这本书已被老鼠啃掉了边皮,陈凯仍舍不得丢掉,放在床头,一有空就翻翻。
一次,回水村的10KV配变出现故障,三相电流显示不平衡,供电所里的抢修人员查找了半天也找不出症结。陈凯回家后立即翻看关于变压器接地系统的书籍,经过认真分析,才明白是接地出现了问题,到现场一看,原来是已经氧化的铝线与锈蚀的钢筋绞在一起造成的,他按书上的方法处理后,很快消除了故障。
这次成功,使陈凯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陈凯的成功既有自身的努力,也是毕节供电局、赫章县供电局等部门长期抓职工培训的结果。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这一点,毕节供电局和赫章供电局的领导班子们深有感触,由于财力和物力所限,毕节供电局原有的教育培训设施很简陋。他们决定重新修建面积为1307平方米的教育培训中心和500平方米的实操场地。把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竞赛结合起来,用这种新型的方式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素质。除此之外,还聘请专业人士为职工们授课。正是这里的培训,使陈凯的电工技术大有长进。
由于下属毕节供电局代管的赫章供电局农电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二,因而开展职工培训成了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局职工培训就开始起步。缺少教育设施,他们就把一个小水电站的房屋设施改造后,作为职工培训基地,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内容的职工培训。陈凯在谈起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动情起说了18年前,赫章县供电局姚世旭局长在全局第一次职工培训班说过一句话:只要尽心尽意地学,不论什么文化程度,也不论是正式工,还是农电工,都可以成才的。就是这一句话,给了当时因文化程度低,不是正式工而感到迷茫的陈凯极大的鼓舞。
去年,毕节供电局和赫章县供电局把陈凯送到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农网配电营业工中级资格证书培训;今年5月,再次把陈凯送到技术学院培训。这里的训练是严格按照正式竞赛的标准来进行的,因而比平时的工作苛刻得多也艰苦得多,按陈凯的话说:“训练比工作要累多了。”
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小问题在训练中也会成为大问题。这次实际操作的培训中,特别注重细节的训练,安全措施没到位,动作没达到100%的规范,都得重新来。比如,爬杆时要求左手提绳,右手挂钩;而陈凯是“左撇子”,习惯用左手挂钩,右手提绳,如果在竞赛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有被扣分的可能,这个微小的动作让细心的教练发现了。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陈凯终于纠正了他十几年来的习惯。
这些培训,为陈凯掌握更多的农村电工技术,特别是取得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军焰 郑红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