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创新精神,她闯出仿真培训新天地
2006-07-21 09:19:43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记通用型变电运行仿真系统研发者、贵州凯供职工周海燕
学驾驶时都是统一的车,但真正以后开的车却可能是富康、丰田,也可能是标志、别克,或桑塔那、捷达,总之各种车型的装置不一样,操作也不一样。传统的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也是标准的、带有共性的培训,能否在计算机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个性化的变电站运行仿真培训呢?在贵州没有先例,在南方电网公司系统没有先例,在全国也少见。而在贵州凯里供电局的变电运行人员却实现了这个飞跃,他们可以通过单机、局域网、英特网进行变电运行的仿真培训,这种培训不受时间、地域、环境、人数的限制,而且网上的设备与现实的设备一一对应,直观、真实,不仅可以演练,还可以考试,深受职工欢迎。而开发这个系统的竟是一位没有学过计算机专业,仅有大专文凭,在变电站运行岗位上工作了17年的变电值班员周海燕经过两年多的刻苦钻研完成的。
"奇思妙想",萌发了周海燕要把变电仿真培训搬进网络的梦想
周海燕,三十多岁,中等个儿,一头微卷的、淡黄色的披肩发,穿着紫色的有编花的时髦套裙。她不善言谈,没有多的话,看得出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她却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小时候,她看见蚂蚁搬家,总要寻求蚂蚁的蚁穴,发现搬家的真正原因;为了探索天上的星星,她花了800元买了高倍望远镜,虽然很低档,但却使她看见了用肉眼看不见的世界,给她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她从1989年到凯里变电站工作,就一直从事运行值班工作,对变电站的各个设备及操作都非常熟悉。但每次变电运行演习的不直观、费时费力,又让她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她告诉记者,进行实操演习时,总是有很多人在一个变电站,浪费半天时间,也就考试一个题目,处理事故的现象都是贴一些纸条子来表示,不能真实地再现故障现场,而且不能操作,因为变电站的设备在正常运行时,是不能随便动的。在培训中心仿真机上培训时,也只能在盘台上操作,虽然培训时也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面对不一样的设备出现故障时就糊涂了。她想,如果把每一个变电站的设备都做进计算机里,在计算机上进行演习,这样既不受人员、时间限制,而且还可以为县局来参加演习的人节约差旅费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广大运行人员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该多好啊。于是她萌发了要利用互联网+,通过网页技术模拟变电运行,把变电运行仿真培训搬进计算机,让技术培训更直观、更灵活、更经济、更高效的梦想。
但要实现这个梦想,对于一个只读过三年发配电专业的大专生来说,又谈何容易。贵州电力培训中心那套仿真系统可是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做出来的,而且费用几十万。她能行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梦想成真
周海燕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她想到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她买了大量的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自学,而且上QQ,向有这方面知识的人请教。为了编程,她学习语言程序;为了使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能表现在计算机上,她学习数码图片处理相关知识;为了把设备画下来并表现在计算机上,她学习绘图软件;为了制作网页,把设备故障及处理的现象及过程一一反映出来,她学习网页软件;为了储存资料,她又学习数据库。总之,需要什么知识,她就学什么知识。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的生活也不再有规律了,经常是方便面、饼干、馒头和水果凑合,夜里12点以后休息是常事,有时为了一个操作流程、为了一个表现形式,她要苦思苦想一整夜。
要完成这套系统,不仅要有计算机知识,还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她借了一个清晰度高的照相机把设备拍摄下来,录入计算机,把主变保护屏等用软件画下来,她还找调度、修试部门,了解事故的表现形式,处理事故的过程,然后通过图象,再融入一定的程序,她模拟了6种类型几十条事故,把曾经发生过的故障,以及事故预想都模拟进计算机。使运行人员能直观地看到事故发生的表象,并能按步履处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她两年多的学习、钻研,2003年8月,她的第一个版本出笼了,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经过七次修改,终于在2005年12月全部完成了220千伏凯里变电站、110千伏青山变电站和110千伏白午变电站的实操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由最初的只有故障信息显示功能还不能进行倒闸操作,到能在模拟图版进行一、二次设备的倒闸,最后到开发成"学习型"和"考试
学驾驶时都是统一的车,但真正以后开的车却可能是富康、丰田,也可能是标志、别克,或桑塔那、捷达,总之各种车型的装置不一样,操作也不一样。传统的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也是标准的、带有共性的培训,能否在计算机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个性化的变电站运行仿真培训呢?在贵州没有先例,在南方电网公司系统没有先例,在全国也少见。而在贵州凯里供电局的变电运行人员却实现了这个飞跃,他们可以通过单机、局域网、英特网进行变电运行的仿真培训,这种培训不受时间、地域、环境、人数的限制,而且网上的设备与现实的设备一一对应,直观、真实,不仅可以演练,还可以考试,深受职工欢迎。而开发这个系统的竟是一位没有学过计算机专业,仅有大专文凭,在变电站运行岗位上工作了17年的变电值班员周海燕经过两年多的刻苦钻研完成的。
"奇思妙想",萌发了周海燕要把变电仿真培训搬进网络的梦想
周海燕,三十多岁,中等个儿,一头微卷的、淡黄色的披肩发,穿着紫色的有编花的时髦套裙。她不善言谈,没有多的话,看得出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她却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小时候,她看见蚂蚁搬家,总要寻求蚂蚁的蚁穴,发现搬家的真正原因;为了探索天上的星星,她花了800元买了高倍望远镜,虽然很低档,但却使她看见了用肉眼看不见的世界,给她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她从1989年到凯里变电站工作,就一直从事运行值班工作,对变电站的各个设备及操作都非常熟悉。但每次变电运行演习的不直观、费时费力,又让她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她告诉记者,进行实操演习时,总是有很多人在一个变电站,浪费半天时间,也就考试一个题目,处理事故的现象都是贴一些纸条子来表示,不能真实地再现故障现场,而且不能操作,因为变电站的设备在正常运行时,是不能随便动的。在培训中心仿真机上培训时,也只能在盘台上操作,虽然培训时也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面对不一样的设备出现故障时就糊涂了。她想,如果把每一个变电站的设备都做进计算机里,在计算机上进行演习,这样既不受人员、时间限制,而且还可以为县局来参加演习的人节约差旅费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广大运行人员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该多好啊。于是她萌发了要利用互联网+,通过网页技术模拟变电运行,把变电运行仿真培训搬进计算机,让技术培训更直观、更灵活、更经济、更高效的梦想。
但要实现这个梦想,对于一个只读过三年发配电专业的大专生来说,又谈何容易。贵州电力培训中心那套仿真系统可是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做出来的,而且费用几十万。她能行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梦想成真
周海燕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她想到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她买了大量的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自学,而且上QQ,向有这方面知识的人请教。为了编程,她学习语言程序;为了使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能表现在计算机上,她学习数码图片处理相关知识;为了把设备画下来并表现在计算机上,她学习绘图软件;为了制作网页,把设备故障及处理的现象及过程一一反映出来,她学习网页软件;为了储存资料,她又学习数据库。总之,需要什么知识,她就学什么知识。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的生活也不再有规律了,经常是方便面、饼干、馒头和水果凑合,夜里12点以后休息是常事,有时为了一个操作流程、为了一个表现形式,她要苦思苦想一整夜。
要完成这套系统,不仅要有计算机知识,还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她借了一个清晰度高的照相机把设备拍摄下来,录入计算机,把主变保护屏等用软件画下来,她还找调度、修试部门,了解事故的表现形式,处理事故的过程,然后通过图象,再融入一定的程序,她模拟了6种类型几十条事故,把曾经发生过的故障,以及事故预想都模拟进计算机。使运行人员能直观地看到事故发生的表象,并能按步履处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她两年多的学习、钻研,2003年8月,她的第一个版本出笼了,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经过七次修改,终于在2005年12月全部完成了220千伏凯里变电站、110千伏青山变电站和110千伏白午变电站的实操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由最初的只有故障信息显示功能还不能进行倒闸操作,到能在模拟图版进行一、二次设备的倒闸,最后到开发成"学习型"和"考试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