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菊:手握刀闸三十年
2006-07-31 11:30:54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她没有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但有着共产党员一样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她没有获得过多高的荣誉称号,但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样坚守在同一岗位30年。她就是视劳动为最光荣的山东肥城矿业集团公司电力公司国庄降压站站长、女职工黄元菊。
今年48岁的黄元菊,父亲是原肥城矿务局查庄煤矿因公死亡的一名采煤工。父亲去世时她刚满一周岁。1976年,就在她年满18岁的时候,矿上为了照顾他们一家,招工安排她到原肥城矿务局通讯工区所属的大封降压站当了一名配电工。从此,她从偏僻贫穷的平阴县农村一跃而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职工。脱掉补丁摞补丁的农民装,换上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工作服,她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为此她立志,一定要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用毕生的精力为党的电力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时的大封降压站,荒凉寂寞,条件非常艰苦。职工们住的是四面透风的干打垒房子,喝的是未经处理的浑浊地表水。尤其是该站点内没有职工食堂,黄元菊吃饭要步行到十多里远的局机关或七八里以外的矿职工食堂购买。为了少跑一趟路,夏天她不得不吃发霉长毛的馒头,冬天啃干得冻列了口子的干粮。后来在师傅的教导下,她学会了烧火做饭,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一个农村娃,虽然她也见过电灯,但对发供电知识却一无所知。特别是听老师傅讲大封降压站虽然级别不高、单位不大,但却事关大半个矿区的安全生产和千家万户生活照明用电安全时,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因此,她从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起,便坚持每月从中省出一部分钱来购买变配电管理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钻研学习。从而在第一次参加工区组织的职工技能考试中,她就以优异成绩名列前茅,这为她今后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安全技术标兵打下了坚实基础。1979年7月,就在她工作生活都基本适应的时候,上级一纸调令把她调到比大封降压站更远、条件更艰苦的国庄降压站工作。当时尽管她有些想不通,但没有当过兵的她却懂得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道理,从此,她卷起铺盖卷来到国庄降压站上班。
国庄降压站位于肥城矿区西部,是保证年产百万吨大矿国庄煤矿、查庄煤矿等十多个重工业企业安全供电的重要咽喉要道。作为普通配电工的她,虽然手握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刀闸,但必须像生命线上的哨兵一样时刻瞪大眼睛,决不允许因自己的一时疏忽,而错扳刀闸,否则将会给工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打击。为此,她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厚厚的《电工学》、《配电手册》她不出一个礼拜就啃完,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要领她倒背如流,她不仅练就了一手绝活,而且对全站工作了如指掌。因此工作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时光荏苒,星斗转移。1980年她结婚成家了。次年便生下了一个胖小子。望着又白又胖的儿子,她感到无比幸福。可是,转眼间孩子到了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年龄。而作为班组级单位的国庄降压站,自然没有幼儿园和小学。怎么办呢?她只好把孩子送到离降压站四五里外的国庄煤矿去接受教育。从降压站到国庄煤矿,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灰。但是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每天三时接送孩子是作家长的历史责任。为此,她曾被瓢泼大雨砸倒在泥泞的荒郊野外与儿子抱头痛哭过,也曾在冰天雪地里摔过不知多少个骨碌。特别是儿子上初中时,一次快到中午一点钟了还不见踪影,这时她心里有些发毛,便急火火骑上自行车到矿上去找。哪曾想快到国庄煤矿时,突然被一辆迎面开来的摩托车撞出十几米远,待到她醒过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房里。好在她福大命大造化大,老天爷没有亏待这位善良女子。伤愈出院后,她立即又出现的工作岗位上。
1997年,新上任的公司经理桑希魁来到国庄降压站检查工作。当她了解到黄元菊的情况后,认为对于20多年战斗在电力生产第一线的这些老同志来讲,组织上应该给予适当照顾。因此建议把黄元菊调到公司机关工作。但黄元菊考虑到站上有4名女工都比她年轻,希望调回去工作的愿望更强烈,便把这次难得的机会让给了同志们。
30年来,黄元菊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传艺布道,培养新人。她领导的班组没发生过一次误操作,没造成过一次电力总停,为矿区的安全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2005年3月,老站长退休后,47岁的黄元菊接过了国庄降压站站长的担子。从此更加坚定了她立志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手握刀闸,直至退休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为肥矿电力公司有黄元菊这样的普通劳动者而叫好,而感动!(石长荣)
今年48岁的黄元菊,父亲是原肥城矿务局查庄煤矿因公死亡的一名采煤工。父亲去世时她刚满一周岁。1976年,就在她年满18岁的时候,矿上为了照顾他们一家,招工安排她到原肥城矿务局通讯工区所属的大封降压站当了一名配电工。从此,她从偏僻贫穷的平阴县农村一跃而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职工。脱掉补丁摞补丁的农民装,换上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工作服,她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为此她立志,一定要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用毕生的精力为党的电力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时的大封降压站,荒凉寂寞,条件非常艰苦。职工们住的是四面透风的干打垒房子,喝的是未经处理的浑浊地表水。尤其是该站点内没有职工食堂,黄元菊吃饭要步行到十多里远的局机关或七八里以外的矿职工食堂购买。为了少跑一趟路,夏天她不得不吃发霉长毛的馒头,冬天啃干得冻列了口子的干粮。后来在师傅的教导下,她学会了烧火做饭,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一个农村娃,虽然她也见过电灯,但对发供电知识却一无所知。特别是听老师傅讲大封降压站虽然级别不高、单位不大,但却事关大半个矿区的安全生产和千家万户生活照明用电安全时,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因此,她从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起,便坚持每月从中省出一部分钱来购买变配电管理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钻研学习。从而在第一次参加工区组织的职工技能考试中,她就以优异成绩名列前茅,这为她今后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安全技术标兵打下了坚实基础。1979年7月,就在她工作生活都基本适应的时候,上级一纸调令把她调到比大封降压站更远、条件更艰苦的国庄降压站工作。当时尽管她有些想不通,但没有当过兵的她却懂得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道理,从此,她卷起铺盖卷来到国庄降压站上班。
国庄降压站位于肥城矿区西部,是保证年产百万吨大矿国庄煤矿、查庄煤矿等十多个重工业企业安全供电的重要咽喉要道。作为普通配电工的她,虽然手握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刀闸,但必须像生命线上的哨兵一样时刻瞪大眼睛,决不允许因自己的一时疏忽,而错扳刀闸,否则将会给工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打击。为此,她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厚厚的《电工学》、《配电手册》她不出一个礼拜就啃完,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要领她倒背如流,她不仅练就了一手绝活,而且对全站工作了如指掌。因此工作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时光荏苒,星斗转移。1980年她结婚成家了。次年便生下了一个胖小子。望着又白又胖的儿子,她感到无比幸福。可是,转眼间孩子到了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年龄。而作为班组级单位的国庄降压站,自然没有幼儿园和小学。怎么办呢?她只好把孩子送到离降压站四五里外的国庄煤矿去接受教育。从降压站到国庄煤矿,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灰。但是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每天三时接送孩子是作家长的历史责任。为此,她曾被瓢泼大雨砸倒在泥泞的荒郊野外与儿子抱头痛哭过,也曾在冰天雪地里摔过不知多少个骨碌。特别是儿子上初中时,一次快到中午一点钟了还不见踪影,这时她心里有些发毛,便急火火骑上自行车到矿上去找。哪曾想快到国庄煤矿时,突然被一辆迎面开来的摩托车撞出十几米远,待到她醒过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房里。好在她福大命大造化大,老天爷没有亏待这位善良女子。伤愈出院后,她立即又出现的工作岗位上。
1997年,新上任的公司经理桑希魁来到国庄降压站检查工作。当她了解到黄元菊的情况后,认为对于20多年战斗在电力生产第一线的这些老同志来讲,组织上应该给予适当照顾。因此建议把黄元菊调到公司机关工作。但黄元菊考虑到站上有4名女工都比她年轻,希望调回去工作的愿望更强烈,便把这次难得的机会让给了同志们。
30年来,黄元菊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传艺布道,培养新人。她领导的班组没发生过一次误操作,没造成过一次电力总停,为矿区的安全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2005年3月,老站长退休后,47岁的黄元菊接过了国庄降压站站长的担子。从此更加坚定了她立志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手握刀闸,直至退休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为肥矿电力公司有黄元菊这样的普通劳动者而叫好,而感动!(石长荣)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