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川的“农电三字经”
2006-06-21 14:48:3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河南省卫辉市电业局 姚永刚
平川简介:陈平川,河南省卫辉市电业局庞寨供电所电工班班长。从事农电工作17年来,他踏实勤奋,从一个农电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农电业务精英,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在卫辉市电业局农电工技能竞赛中荣获第一名,连年被新乡供电公司、卫辉市电业局评为“优秀农电工”。
“陈平川?知道知道,就是供电所那个大个子电工吧,俺庞寨乡几乎没人不认识。”当笔者向路边卖饮料的大妈问起陈平川时,听到的是这样的回答。“他服务好,又懂技术,谁家用电有点问题,只要找他,随叫随到。”一个普通的农电工,在全乡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吗?2006年6月12日,在卫辉市庞寨乡小屯村,笔者见到了正在田间帮助群众维修水泵的陈平川。看着这个高高的个子、壮实的肩膀,浑身透着朴实和直爽气息的农村汉子,笔者很难将他和“发明家”、“维修高手”、“服务精英”这些字眼联系起来,相反,倒是很容易将他和“傻大个”等字眼相融合。
从1989年干上电工至今,他义无返顾地爱着这个职业,并把自己工作以来的体会,编成了四句“农电三字经”,时时记在心里,用行动诠释着农电真情服务,用青春书写着壮丽的农电之歌。
练内功,精于勤
1989年高中毕业后,不满20岁的陈平川当上了庞寨乡西柳位村的一名电工。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对农电工作的陌生,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为尽快适应工作,勤奋好学的他除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外,自学了大量专业书籍,不断摸索、查找资料,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几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个人素质有了较大地提升。2005年9月,在卫辉市电业局组织的农电工岗位技能竞赛中,陈平川以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各项比拼中技高一筹,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成绩与掌声的背后,是陈平川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身影,那双比常人大出许多、厚实许多、布满厚茧的手掌无声地讲述着奋斗的艰辛。
干工作,贵于新
“陈平川是俺供电所的‘农电发明家’,他发明拉线绑扎器已报送QC成果了。”提起陈平川,庞寨供电所所长张桂军这样说。农网一期改造中,作为电工班长的陈平川身先士卒做表率,战酷暑、斗严寒,始终工作在施工第一线。当他看到工友们用钳子绑扎拉线速度慢、容易损伤表面的光滑度,且手经常被铁丝划破的情况,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家后就开始琢磨,没用一分钱的试验费,制作出了一只能代替钳子绑扎拉线的工具,并取名为“拉线绑扎器”。经现场实际应用,绑扎拉线的时间节省了三分之二以上,而且表面光滑,彻底解决了了钳子影响工艺及损伤人体的弊端。随后,“拉线绑扎器”在农网改造中进行了普及应用,有效提高了工艺质量和工作效率。
由于对业务的精通,加上他那股子钻劲儿,他还成了个电器维修高手。在卫辉农村,为了抗旱浇地,几乎家家都要用水泵,每到农排季节,水泵烧坏是常有的事。此时是陈平川最忙的时候,他不仅要检查指导群众安全用电、安装井口漏电保护器,而且热心的他还要给用户免费维护水泵。左邻右舍只要喊一声,他从不推辞。有人说他傻,对此,但他总是抱以憨憨一笑。
强服务,民为先
“农电工就是为农民服务的,就要让群众用好电”。陈平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总是视群众如亲人,用自己一颗赤诚火热的心给客户带来了温暖。
200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正在值班的陈平川突然接到了用户打来的抢修电话,汇源油厂生产中突遇停电,若不能及时送电,正在加工的原材料将全部报废,直接经济损失将达数万元。问明情况后,陈平川立即赶到了现场,并依照自己丰富的经验迅速查找到了故障点。当机器再次隆隆运转时,油厂厂长卢乙光紧紧握住陈平川的手说:“电力企业速度真快、服务真好。”回到供电所后,陈平川才发觉由于出发得匆忙,自己竟忘记了穿上棉大衣。当他把自己冰凉僵硬的手放在炉边取暖时,他感觉到了一种幸福。
按照当地习俗,已经成家的女儿要在农历五月看望父母。而今年初八那天,却是妻子独自回的娘家,陈平川则和几名农电工一起带着电料来到乡敬老院“走亲戚”,义务为各个房间修整线路、更换开关,把关怀送到了老人们的身边。看着敬老院内整齐的线路、明亮的灯光,老人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说:“电业局想得真周到。”就这样,心贴心服务换来了手挽手的支持;平凡岗位上坚实的脚印,赢得了客户由衷的赞誉。
公与私,责为先
工友们这样评价他:“陈平
平川简介:陈平川,河南省卫辉市电业局庞寨供电所电工班班长。从事农电工作17年来,他踏实勤奋,从一个农电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农电业务精英,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在卫辉市电业局农电工技能竞赛中荣获第一名,连年被新乡供电公司、卫辉市电业局评为“优秀农电工”。
“陈平川?知道知道,就是供电所那个大个子电工吧,俺庞寨乡几乎没人不认识。”当笔者向路边卖饮料的大妈问起陈平川时,听到的是这样的回答。“他服务好,又懂技术,谁家用电有点问题,只要找他,随叫随到。”一个普通的农电工,在全乡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吗?2006年6月12日,在卫辉市庞寨乡小屯村,笔者见到了正在田间帮助群众维修水泵的陈平川。看着这个高高的个子、壮实的肩膀,浑身透着朴实和直爽气息的农村汉子,笔者很难将他和“发明家”、“维修高手”、“服务精英”这些字眼联系起来,相反,倒是很容易将他和“傻大个”等字眼相融合。
从1989年干上电工至今,他义无返顾地爱着这个职业,并把自己工作以来的体会,编成了四句“农电三字经”,时时记在心里,用行动诠释着农电真情服务,用青春书写着壮丽的农电之歌。
练内功,精于勤
1989年高中毕业后,不满20岁的陈平川当上了庞寨乡西柳位村的一名电工。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对农电工作的陌生,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为尽快适应工作,勤奋好学的他除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外,自学了大量专业书籍,不断摸索、查找资料,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几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个人素质有了较大地提升。2005年9月,在卫辉市电业局组织的农电工岗位技能竞赛中,陈平川以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各项比拼中技高一筹,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成绩与掌声的背后,是陈平川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身影,那双比常人大出许多、厚实许多、布满厚茧的手掌无声地讲述着奋斗的艰辛。
干工作,贵于新
“陈平川是俺供电所的‘农电发明家’,他发明拉线绑扎器已报送QC成果了。”提起陈平川,庞寨供电所所长张桂军这样说。农网一期改造中,作为电工班长的陈平川身先士卒做表率,战酷暑、斗严寒,始终工作在施工第一线。当他看到工友们用钳子绑扎拉线速度慢、容易损伤表面的光滑度,且手经常被铁丝划破的情况,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家后就开始琢磨,没用一分钱的试验费,制作出了一只能代替钳子绑扎拉线的工具,并取名为“拉线绑扎器”。经现场实际应用,绑扎拉线的时间节省了三分之二以上,而且表面光滑,彻底解决了了钳子影响工艺及损伤人体的弊端。随后,“拉线绑扎器”在农网改造中进行了普及应用,有效提高了工艺质量和工作效率。
由于对业务的精通,加上他那股子钻劲儿,他还成了个电器维修高手。在卫辉农村,为了抗旱浇地,几乎家家都要用水泵,每到农排季节,水泵烧坏是常有的事。此时是陈平川最忙的时候,他不仅要检查指导群众安全用电、安装井口漏电保护器,而且热心的他还要给用户免费维护水泵。左邻右舍只要喊一声,他从不推辞。有人说他傻,对此,但他总是抱以憨憨一笑。
强服务,民为先
“农电工就是为农民服务的,就要让群众用好电”。陈平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总是视群众如亲人,用自己一颗赤诚火热的心给客户带来了温暖。
200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正在值班的陈平川突然接到了用户打来的抢修电话,汇源油厂生产中突遇停电,若不能及时送电,正在加工的原材料将全部报废,直接经济损失将达数万元。问明情况后,陈平川立即赶到了现场,并依照自己丰富的经验迅速查找到了故障点。当机器再次隆隆运转时,油厂厂长卢乙光紧紧握住陈平川的手说:“电力企业速度真快、服务真好。”回到供电所后,陈平川才发觉由于出发得匆忙,自己竟忘记了穿上棉大衣。当他把自己冰凉僵硬的手放在炉边取暖时,他感觉到了一种幸福。
按照当地习俗,已经成家的女儿要在农历五月看望父母。而今年初八那天,却是妻子独自回的娘家,陈平川则和几名农电工一起带着电料来到乡敬老院“走亲戚”,义务为各个房间修整线路、更换开关,把关怀送到了老人们的身边。看着敬老院内整齐的线路、明亮的灯光,老人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说:“电业局想得真周到。”就这样,心贴心服务换来了手挽手的支持;平凡岗位上坚实的脚印,赢得了客户由衷的赞誉。
公与私,责为先
工友们这样评价他:“陈平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