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相伴梦也酣――记宝鸡局线路专业高级工程师王援军
2006-06-01 14:52:18 来源:宝鸡供电局
A-
A+
电力18讯: 王援军参加工作初始,就因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而被任为线路班副班长,并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74年,由宝鸡局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深造,1977年毕业后回局从事远动自动化专业。1978年,宝鸡局因送电线路专业人才匮乏,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他很理解领导的殷切期望,毅然作出人生重大选择,放弃了相对比较轻松的自动化专业,回到了公认最苦最累的送电处,专心致志从事送电专业的运行管理工作。3年后,又担起更重的担子,调入生产技术科从事送电线路的运行、检修、带电作业的管理工作。送电专业,注定是经常在野外作业,他长年累月和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不言悔,从不言累,如老黄牛般地默默耕耘。
宝鸡电网地处山塬腹背,多数送电线路穿越于高山大岭之间,不仅交通不便,现场条件也十分艰苦,而王援军凭着对千里银线的炽热情怀和对送电专业的高度敬业,30多年来,足迹踏遍了宝鸡地区的山山水水,哪里有送电线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99年8月,为了缓解陕西南部电力紧张局面,被誉为“汉中地区生命线”的330KV马汉线建成并投运。这条超高压线路全长100多公里,全线蜿蜒架设在海拔1000米-3000米的秦岭山脉上,山高路陡,人迹罕至。线路投运后,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特殊,多次发生由鸟害、雷害、冰害引起的跳闸故障。为了摸清原因,结合实际根除故障隐患,他多次深入现场,采集资料、信息,分析研究对策及措施,组织完成了“马汉线防鸟害、防雷害、防冰害措施”等技改项目,确保了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为了防范马汉线冬季冰害故障,他结合线路设备本身技术状况和走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夜以继日地研究、制订出反事故予案。为了验证这套方案的可行性,他放弃“十一”长假的休息,远赴重庆大学高压实验所进行模拟实验,天天吃住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7天,经过模拟实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回来后他又马不停蹄地立即组织实施,在马汉线路上加装了阻断冰害的增爬群。为了监控增爬群实施效果,冬季,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他冒严寒、顶风雪、徒步爬山进行现场监视。经过数次实地观察、检测,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没有他不知道的线路走径,没有他不知道的杆塔类型。” 同事和同行们都这么评价他。不仅如此,他所管理的2600多公里线路中,哪条线路的哪级杆塔在什么地方,他都一清二楚。任何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根据保护测距,他能准确的说出故障点所在位置、地形和杆塔形式,俨然是宝鸡电网2600多公里线路的“活地图”。
做为宝鸡供电局送电专业科技进步的带头人,他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近几年来先后完成了35kV氮肥厂线路次参与宝鸡局组织的送电线路设备(铁塔、导地线、合成绝缘子、瓷瓶、电缆红外热像仪等)和工程施工招投标和陕西省电力公司组织的送电线路城网建设、技改项目设备招投标工作。先后组织完成了多项线路的技术改造工程,发表的专业研究和论文多次获奖:2001年,“330kV马汉线跳闸分析及措施”获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同西北电研院共同完成了“采用线路型氧化锌避雷 提高330kv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研究”,该项目获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电力GPS巡线系统推广应用”获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推广三A奖。
做为局技术专家、省公司技术专家,他充分发挥了技术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每年夏、冬两季“大比武、大练兵”,他不管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讲课,经常是白天现场工作回来后,晚上加班备课,言传身教,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人。检修现场“到位”时,哪里任务最重、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在工作现场,他既是安全、技术监督人员,另一方面又是严师慈兄,对年轻人既严格要求,又关爱有加。一次,在施行规范化作业前的一处线路检修作业现场,他无意中发现一名工作负责人工作服口袋里装着一本书。就问“带的什么书”,这位工作负责人说“是技能鉴定的复习书,马上要进行技师考试了,但是最近检修工作太多,没时间复习啊,所以带着,有空就看看。”他听后意味深长地对这位年轻人说:“求上进是好事啊,白天没时间,就晚上抽时间复习,有什么疑问,不管多晚,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我给你解答。但绝对不能在检修现场看书,监护人责任重大,即使一秒钟监护不到就有可能出问题,一定要分清孰重孰轻,背几道题事小,但现场安全事大啊。”在去检修现场途中,不论山多高、路多陡,他总是和大家一路同行,从不以领导、上级自居,常常主动帮助工作人员背工具、材料,途中,还耐心细致地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质朴无华的先进性。
王援军几十年如一日,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忠诚为党旗增辉,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化学习型供电企业付出了自已的无限忠诚,<
宝鸡电网地处山塬腹背,多数送电线路穿越于高山大岭之间,不仅交通不便,现场条件也十分艰苦,而王援军凭着对千里银线的炽热情怀和对送电专业的高度敬业,30多年来,足迹踏遍了宝鸡地区的山山水水,哪里有送电线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99年8月,为了缓解陕西南部电力紧张局面,被誉为“汉中地区生命线”的330KV马汉线建成并投运。这条超高压线路全长100多公里,全线蜿蜒架设在海拔1000米-3000米的秦岭山脉上,山高路陡,人迹罕至。线路投运后,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特殊,多次发生由鸟害、雷害、冰害引起的跳闸故障。为了摸清原因,结合实际根除故障隐患,他多次深入现场,采集资料、信息,分析研究对策及措施,组织完成了“马汉线防鸟害、防雷害、防冰害措施”等技改项目,确保了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为了防范马汉线冬季冰害故障,他结合线路设备本身技术状况和走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夜以继日地研究、制订出反事故予案。为了验证这套方案的可行性,他放弃“十一”长假的休息,远赴重庆大学高压实验所进行模拟实验,天天吃住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7天,经过模拟实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回来后他又马不停蹄地立即组织实施,在马汉线路上加装了阻断冰害的增爬群。为了监控增爬群实施效果,冬季,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他冒严寒、顶风雪、徒步爬山进行现场监视。经过数次实地观察、检测,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没有他不知道的线路走径,没有他不知道的杆塔类型。” 同事和同行们都这么评价他。不仅如此,他所管理的2600多公里线路中,哪条线路的哪级杆塔在什么地方,他都一清二楚。任何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根据保护测距,他能准确的说出故障点所在位置、地形和杆塔形式,俨然是宝鸡电网2600多公里线路的“活地图”。
做为宝鸡供电局送电专业科技进步的带头人,他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近几年来先后完成了35kV氮肥厂线路次参与宝鸡局组织的送电线路设备(铁塔、导地线、合成绝缘子、瓷瓶、电缆红外热像仪等)和工程施工招投标和陕西省电力公司组织的送电线路城网建设、技改项目设备招投标工作。先后组织完成了多项线路的技术改造工程,发表的专业研究和论文多次获奖:2001年,“330kV马汉线跳闸分析及措施”获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同西北电研院共同完成了“采用线路型氧化锌避雷 提高330kv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研究”,该项目获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电力GPS巡线系统推广应用”获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推广三A奖。
做为局技术专家、省公司技术专家,他充分发挥了技术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每年夏、冬两季“大比武、大练兵”,他不管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讲课,经常是白天现场工作回来后,晚上加班备课,言传身教,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人。检修现场“到位”时,哪里任务最重、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在工作现场,他既是安全、技术监督人员,另一方面又是严师慈兄,对年轻人既严格要求,又关爱有加。一次,在施行规范化作业前的一处线路检修作业现场,他无意中发现一名工作负责人工作服口袋里装着一本书。就问“带的什么书”,这位工作负责人说“是技能鉴定的复习书,马上要进行技师考试了,但是最近检修工作太多,没时间复习啊,所以带着,有空就看看。”他听后意味深长地对这位年轻人说:“求上进是好事啊,白天没时间,就晚上抽时间复习,有什么疑问,不管多晚,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我给你解答。但绝对不能在检修现场看书,监护人责任重大,即使一秒钟监护不到就有可能出问题,一定要分清孰重孰轻,背几道题事小,但现场安全事大啊。”在去检修现场途中,不论山多高、路多陡,他总是和大家一路同行,从不以领导、上级自居,常常主动帮助工作人员背工具、材料,途中,还耐心细致地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质朴无华的先进性。
王援军几十年如一日,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忠诚为党旗增辉,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化学习型供电企业付出了自已的无限忠诚,<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