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的亿元“电力管家”
2006-05-09 14:47:18 来源:厦门日报
A-
A+
电力18讯: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要发展,先送电。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火炬(翔安)产业区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这里的电力网络布设,关系到产业区建设的各个角落。
他叫李超,三十出头,一名技校毕业的电力工人,带着申剑、陈士杰、叶家育三名年轻伙伴,担当起翔安产业区上亿元电力配套项目的“总管家”。
他们平均年龄仅有28岁,谈不上经验丰富,然而凭着强烈的责任感,把这个涉及1192台开关柜、126台变压器以及50多公里长电缆的电力配套项目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长期吃住在简陋的工地,对生活环境要求很低,对工程质量却要求很高。已竣工的近千台开关柜和上百台变压器没有一台出现安装质量问题……
他们是厦门电力局翔安产业区电力工程项目部的四名成员,是翔安产业区电力青年突击队的“领头军”、日夜忙碌在厦门跨越式发展热土上的特区建设者。
赶夜工 火把当“灯”
在李超的电脑屏幕桌面上,定格了一张大火熊熊燃烧的照片。李超说:“这是建设初期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们燃起的火堆,用它作为夜间施工的照明,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工程急到要采用这种施工办法的程度。”3月12日,厂家运来了40多台变压器,这批变压器要装运到D14、D15地块的配电室内。当时刚下过雨,工地泥泞,路面湿滑,这样恶劣的条件根本不适合装运作业。“第二天就要安装了,一刻也不能耽误。”李超说。他们叫来了铲车,用沙子填平了装运的道路。装运速度被迫放慢,天黑了,随身携带的应急照明设备也没电了,整个作业现场陷入一片黑暗。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李超和伙伴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火把照明。找来竹片和干草,火很快烧起来了,熊熊燃烧的一堆火,照亮了装运现场。等到把所有的变压器装到配电室时,已是深夜11点多。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李超和伙伴们总能想方设法破解难题。李超说:“我们自己定了一条规定,不完成当天的预定任务决不停工,所以施工作业常常到深夜,火把也就经常派上用场。”
万张图 三月吃透
根据设计,翔安产业区电力配套工程投资约1.75亿元,需建设102座配电室(含开关站)、7个环网柜以及50多公里长的地下电缆,安装变压器达126台、开关柜达1192台。这么大的工作量要在3个月内完成,质量最为关键。
“哪怕是一条接线也不能放过,因为这是事关投资环境的大事。”李超说。一次在检查中,李超发现有一台变压器柜的一条接线接歪了,不符合“横平竖直”的工艺要求,虽然不会影响运行,但他还是立即请施工队重新改接。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李超和伙伴们在短短的3个月内,吃透了1万多张图纸。一天凌晨1点多,李超他们几个看图纸时,发现一个开关站的土建有问题:图纸上明明标出这个开关站有1台站用变压器和4台开关柜,可是前一天到现场看的时候,没发现有预留的位置。李超连夜到现场再核对,结果发现确实是现场错了。天一亮,李超就叫施工方立即改造。
从1月29日进驻工地起,李超和伙伴们就这样日夜奔波于翔安产业区各幢厂房的配电室之间。一辆刚买20天的新车,运行公里数已达7千多公里。“这是我工作10年来从未有过的紧张日子,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李超说,“饿了,啃块面包;渴了,喝口凉水;困了,就地上打个盹。”
舍小家 工地为家
李超的电脑桌旁,摆着两张照片,这是他来工地前特地为当时7个月大的女儿拍摄的,也是他带到工地的惟一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物品。想家的时候,李超就看看女儿的照片。进驻工地快3个月,李超几乎没有回过家:“一离开工地,我心里就不踏实。”
李超的伙伴叶家育家住泉州,小孩只有5个月大。妻子看他长时间不回家,专门挑了一个双休日来到厦门,约好见上一面。没想到当妻子抱着孩子匆匆赶到厦门,小叶却告诉他工作太忙了没法赶过来。妻子伤心地挂断了电话,第二天,就抱着孩子回到了泉州。
李超的伙伴中,有的家住在翔安马巷,回家只要约10分钟;有的家甚至就在翔安产业区附近。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他们也常常是过家门而不入。
“舍小家保大家”,李超和伙伴们创造出了惊人的业绩。截至4月29日,短短3个月里,产业区电力青年突击队完成108台变压器、993个开关柜的安装,铺设了25公里长的电缆,完成整个工程量的80%以上。众多横贯翔安产业区东西南北的电力干线,形成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大网络,为翔安产业区的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能。
■文/徐福兴 图/王协云
新建好的专供翔安产业区的110千伏东浦变电站,是一座现代化、优质的变电站。
他叫李超,三十出头,一名技校毕业的电力工人,带着申剑、陈士杰、叶家育三名年轻伙伴,担当起翔安产业区上亿元电力配套项目的“总管家”。
他们平均年龄仅有28岁,谈不上经验丰富,然而凭着强烈的责任感,把这个涉及1192台开关柜、126台变压器以及50多公里长电缆的电力配套项目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长期吃住在简陋的工地,对生活环境要求很低,对工程质量却要求很高。已竣工的近千台开关柜和上百台变压器没有一台出现安装质量问题……
他们是厦门电力局翔安产业区电力工程项目部的四名成员,是翔安产业区电力青年突击队的“领头军”、日夜忙碌在厦门跨越式发展热土上的特区建设者。
赶夜工 火把当“灯”
在李超的电脑屏幕桌面上,定格了一张大火熊熊燃烧的照片。李超说:“这是建设初期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们燃起的火堆,用它作为夜间施工的照明,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工程急到要采用这种施工办法的程度。”3月12日,厂家运来了40多台变压器,这批变压器要装运到D14、D15地块的配电室内。当时刚下过雨,工地泥泞,路面湿滑,这样恶劣的条件根本不适合装运作业。“第二天就要安装了,一刻也不能耽误。”李超说。他们叫来了铲车,用沙子填平了装运的道路。装运速度被迫放慢,天黑了,随身携带的应急照明设备也没电了,整个作业现场陷入一片黑暗。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李超和伙伴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火把照明。找来竹片和干草,火很快烧起来了,熊熊燃烧的一堆火,照亮了装运现场。等到把所有的变压器装到配电室时,已是深夜11点多。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李超和伙伴们总能想方设法破解难题。李超说:“我们自己定了一条规定,不完成当天的预定任务决不停工,所以施工作业常常到深夜,火把也就经常派上用场。”
万张图 三月吃透
根据设计,翔安产业区电力配套工程投资约1.75亿元,需建设102座配电室(含开关站)、7个环网柜以及50多公里长的地下电缆,安装变压器达126台、开关柜达1192台。这么大的工作量要在3个月内完成,质量最为关键。
“哪怕是一条接线也不能放过,因为这是事关投资环境的大事。”李超说。一次在检查中,李超发现有一台变压器柜的一条接线接歪了,不符合“横平竖直”的工艺要求,虽然不会影响运行,但他还是立即请施工队重新改接。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李超和伙伴们在短短的3个月内,吃透了1万多张图纸。一天凌晨1点多,李超他们几个看图纸时,发现一个开关站的土建有问题:图纸上明明标出这个开关站有1台站用变压器和4台开关柜,可是前一天到现场看的时候,没发现有预留的位置。李超连夜到现场再核对,结果发现确实是现场错了。天一亮,李超就叫施工方立即改造。
从1月29日进驻工地起,李超和伙伴们就这样日夜奔波于翔安产业区各幢厂房的配电室之间。一辆刚买20天的新车,运行公里数已达7千多公里。“这是我工作10年来从未有过的紧张日子,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李超说,“饿了,啃块面包;渴了,喝口凉水;困了,就地上打个盹。”
舍小家 工地为家
李超的电脑桌旁,摆着两张照片,这是他来工地前特地为当时7个月大的女儿拍摄的,也是他带到工地的惟一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物品。想家的时候,李超就看看女儿的照片。进驻工地快3个月,李超几乎没有回过家:“一离开工地,我心里就不踏实。”
李超的伙伴叶家育家住泉州,小孩只有5个月大。妻子看他长时间不回家,专门挑了一个双休日来到厦门,约好见上一面。没想到当妻子抱着孩子匆匆赶到厦门,小叶却告诉他工作太忙了没法赶过来。妻子伤心地挂断了电话,第二天,就抱着孩子回到了泉州。
李超的伙伴中,有的家住在翔安马巷,回家只要约10分钟;有的家甚至就在翔安产业区附近。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他们也常常是过家门而不入。
“舍小家保大家”,李超和伙伴们创造出了惊人的业绩。截至4月29日,短短3个月里,产业区电力青年突击队完成108台变压器、993个开关柜的安装,铺设了25公里长的电缆,完成整个工程量的80%以上。众多横贯翔安产业区东西南北的电力干线,形成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大网络,为翔安产业区的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能。
■文/徐福兴 图/王协云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