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在乡间小路上闪光――记徐州供电公司“十佳服务标兵”王廷华
2006-03-28 09:54:36 来源:农电在线
A-
A+
电力18讯: 作者:江苏省邳州市供电公司 周葆亮
他,2006年3月25日登上徐州供电公司“十佳优质服务标兵”领奖台;他,就是1981年参加农电管理工作的邳州市供电公司官湖供电所电工一班班长王廷华。
他,在农电战线经过25年的爬摸滚打,应该是能说会讲、八面玲珑的角色吧?我兴冲冲地前往邳州市供电公司官湖供电所采访他时,核算员小蒋告诉我,他还在施工工地安装轮换的一级计量表呢。他是故意回避采访,还是不愿意露出庐山真面目?我决定沿着散发他汗水气息的乡间小路,寻找他的身影,捡起一位“优质服务标兵”的足迹时,核算员小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说,他是会干不会说的人。
会干就得付出
他初中毕业后,1981年回到胡唐村担任了村电工。年轻、好学、勤奋的王廷华,自觉水平低,才学浅,便在工作之余找来“安全生产规程”等专业书籍自学不止。结合实践学理论,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记得牢,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八十年代初,胡唐村的电力管理混乱,窃电普遍,线损居高不下。王廷华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开展摸底、走访、谈心,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没白没夜的整改用户线路,将安装在用户室内的电表移出室外,集中装箱,改变了村里原来配变无表计、电费回收难的局面,完善了表计管理,规范了用电秩序,按章用电,按表计费。
2001年,农电体制改革后,王廷华以精湛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挫败群雄,成为一名合格的农电工。当他发现原来在一锅抹勺子的伙伴们离开了供电所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他知道体制改革是无情的,优胜劣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严寒九天,他坚持战斗在岗位上。1998年的一天,他正在参加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施工,妻子拨通了供电所的电话说小孩发高烧,可他硬是没回家。他后来向妻子解释:工地离不开我呀。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把整改安全关、质量关,3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施工告捷,他负责的工地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被当地群众誉为“最佳光明使者”。
1981年参加农电管理工作的王廷华,1985年便参加了110千伏宿羊山线路施工;1995年到1997年进入官湖镇扶贫通电工程施工工地。在施工第一线王廷华苦活累活抢着干。俗话说,走满天下端着碗,喜欢勤利不喜懒。王廷华光能干不会说,这不是什么错。只有那些光能说不会干的人,才令人厌恶。今年43岁的王廷华,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工作,诚诚恳恳为人,连续十几年被邳州市供电公司评为优秀农电工、工会积极分子。
会干就能服众
农电体制改革后,丁楼村农电管理的薄弱环节暴露了出来,“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等三电现象难以“断奶”。王廷华自告奋勇管理丁楼村,供电所还安排他也把丁口和王庄两个村同时分管。这三个村仅照明用电户就达到1700多户,一个月抄一次表,往返的路程可想而知,何况还要杜绝“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管理之艰难,劳动量之大,不会说话的王廷华也心里有数。有人嘲讽他充能,可他却说出一句让人抬不动扛的话:“当电工就要干活,人家要咱不干活的电工留煮吃?”他早来晚归,迎风冒雨,对那些用电不交电费占惯了便宜的“难缠户”,他一天一趟往他们家里跑。跑着跑着,他意识到这些“难缠户”的共同特点就是爱面子,白天走进他们的家,他们一个个都会脸红脖子粗的没有好听的话对付王廷华。王廷华自觉选择晚上登门,把自己垫付电费的手续摆到桌面上,让“难缠户”看清楚,他们不交电费就得王廷华自己从腰包里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王廷华跑弯了腿的时候,终于感动了“难缠户”,拖欠电费的现象从此消失。
不会说话的王廷华也有能说会道的时候。2004年4月,他担任官湖供电所电工一班之后,班前会和班后会必开,身为电工班长的王廷华初次面对11名员工开班前会时,那张脸憋得犹如下蛋的鸡,满脸通红。无奈之下,他只好把需要讲的内容写下来,再照着写下来的内容一条条地念。三次念过之后,他就能撇开写的内容交代得一清二楚。对客户增容或者用电整改施工,他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很高,在现场的安全管理更是严上加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环节,严格执行 “两票”、“三措”,工作中从未发生安全事故。
会干就会有精彩
2001年3月的一天下班后,值班的员工发现王廷华带着一幅凳杆脚扣走出了供电所。不明真相的值班员工让他的伙伴“跟踪追击”,到底看看这个王廷华又在耍什么花样?跟踪的员工发现王廷华向一棵12米加粗的电杆走去,走到那棵不带电的电杆跟前,王廷华扣上脚扣,两手抱着电杆,登上去又下来,下来了又登上去,直到累得瘫倒在地上喘粗气,才把脚扣放到自
他,2006年3月25日登上徐州供电公司“十佳优质服务标兵”领奖台;他,就是1981年参加农电管理工作的邳州市供电公司官湖供电所电工一班班长王廷华。
他,在农电战线经过25年的爬摸滚打,应该是能说会讲、八面玲珑的角色吧?我兴冲冲地前往邳州市供电公司官湖供电所采访他时,核算员小蒋告诉我,他还在施工工地安装轮换的一级计量表呢。他是故意回避采访,还是不愿意露出庐山真面目?我决定沿着散发他汗水气息的乡间小路,寻找他的身影,捡起一位“优质服务标兵”的足迹时,核算员小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说,他是会干不会说的人。
他初中毕业后,1981年回到胡唐村担任了村电工。年轻、好学、勤奋的王廷华,自觉水平低,才学浅,便在工作之余找来“安全生产规程”等专业书籍自学不止。结合实践学理论,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记得牢,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八十年代初,胡唐村的电力管理混乱,窃电普遍,线损居高不下。王廷华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开展摸底、走访、谈心,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没白没夜的整改用户线路,将安装在用户室内的电表移出室外,集中装箱,改变了村里原来配变无表计、电费回收难的局面,完善了表计管理,规范了用电秩序,按章用电,按表计费。
2001年,农电体制改革后,王廷华以精湛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挫败群雄,成为一名合格的农电工。当他发现原来在一锅抹勺子的伙伴们离开了供电所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他知道体制改革是无情的,优胜劣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严寒九天,他坚持战斗在岗位上。1998年的一天,他正在参加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施工,妻子拨通了供电所的电话说小孩发高烧,可他硬是没回家。他后来向妻子解释:工地离不开我呀。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把整改安全关、质量关,3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施工告捷,他负责的工地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被当地群众誉为“最佳光明使者”。
1981年参加农电管理工作的王廷华,1985年便参加了110千伏宿羊山线路施工;1995年到1997年进入官湖镇扶贫通电工程施工工地。在施工第一线王廷华苦活累活抢着干。俗话说,走满天下端着碗,喜欢勤利不喜懒。王廷华光能干不会说,这不是什么错。只有那些光能说不会干的人,才令人厌恶。今年43岁的王廷华,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工作,诚诚恳恳为人,连续十几年被邳州市供电公司评为优秀农电工、工会积极分子。
农电体制改革后,丁楼村农电管理的薄弱环节暴露了出来,“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等三电现象难以“断奶”。王廷华自告奋勇管理丁楼村,供电所还安排他也把丁口和王庄两个村同时分管。这三个村仅照明用电户就达到1700多户,一个月抄一次表,往返的路程可想而知,何况还要杜绝“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管理之艰难,劳动量之大,不会说话的王廷华也心里有数。有人嘲讽他充能,可他却说出一句让人抬不动扛的话:“当电工就要干活,人家要咱不干活的电工留煮吃?”他早来晚归,迎风冒雨,对那些用电不交电费占惯了便宜的“难缠户”,他一天一趟往他们家里跑。跑着跑着,他意识到这些“难缠户”的共同特点就是爱面子,白天走进他们的家,他们一个个都会脸红脖子粗的没有好听的话对付王廷华。王廷华自觉选择晚上登门,把自己垫付电费的手续摆到桌面上,让“难缠户”看清楚,他们不交电费就得王廷华自己从腰包里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王廷华跑弯了腿的时候,终于感动了“难缠户”,拖欠电费的现象从此消失。
不会说话的王廷华也有能说会道的时候。2004年4月,他担任官湖供电所电工一班之后,班前会和班后会必开,身为电工班长的王廷华初次面对11名员工开班前会时,那张脸憋得犹如下蛋的鸡,满脸通红。无奈之下,他只好把需要讲的内容写下来,再照着写下来的内容一条条地念。三次念过之后,他就能撇开写的内容交代得一清二楚。对客户增容或者用电整改施工,他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很高,在现场的安全管理更是严上加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环节,严格执行 “两票”、“三措”,工作中从未发生安全事故。
2001年3月的一天下班后,值班的员工发现王廷华带着一幅凳杆脚扣走出了供电所。不明真相的值班员工让他的伙伴“跟踪追击”,到底看看这个王廷华又在耍什么花样?跟踪的员工发现王廷华向一棵12米加粗的电杆走去,走到那棵不带电的电杆跟前,王廷华扣上脚扣,两手抱着电杆,登上去又下来,下来了又登上去,直到累得瘫倒在地上喘粗气,才把脚扣放到自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