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将生命化彩虹――追记宁陵县供电局原副局长杨建设
2005-11-03 11:36:45 来源:商丘日报
A-
A+
电力18讯: 杨建设走了。
他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走的。当噩耗传到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宁陵县供电局时,全局上下没有一个人相信。“不可能,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和无情―――39岁的杨建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亲人和同事,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工作。
人们不会忘记,自他2001年3月被商丘市电业局下派到宁陵县供电局任职以来,他的生命和命运就紧紧与宁陵县的电力事业联系在了一起。那时,他是总工程师,主抓全县农网改造的技术工作。上任第一天,他谢绝了礼节性应酬,放下行李就一头扎进各业务科室了解情况,熟悉业务。从市电业局来到宁陵县供电局,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差,同事怕他不习惯,从各方面千方百计照顾他。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多么艰苦的日子我都能过,只要能工作,比啥都强。在宁陵县供电局最初的两年,尽管他是总工程师,是业务权威,但他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事事处处为工作着想,团结同志,维护班子的团结,维护大局。他和同事,不管是谁、职务高低,他都视为兄弟姐妹,工作中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谁家有什么困难,他比自己家有事还急,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在宁陵县供电局,他的口碑甚佳,提起他,同志们往往是很普通的一句:“这人没架子,是个热心人,和他共事舒坦!”
宁陵是一个农业县,经济比较落后。为了早日改变这一状况,电力基础建设成为该县近几年工作中的“重头戏”,连年被列为要办的10件大事之一。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宁陵县供电局连打了几个漂亮仗。仅2001年至2003年间,该县就完成了4座35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安装任务。这对时任总工程师的他来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没有休过节假日,没有睡过几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应时饭。白天,他和施工人员一道摸爬滚打,泥一身汗一把地奋战,经常是一个馒头、一碗稀饭就打发了肚子;夜里,面对一张张图纸、一组组数据,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工友们劝他注意身体,他笑笑说,没事,没事。此时,病魔已经悄然向他袭来,使得他脸色焦黄,眼圈青黑,领导和同事们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治疗,但他顾不上。不是顾不上,而是他没有那个时间―――时间对他来讲,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他只是安排家里人到药店买了些药品随身携带―――那个公文包就成了他的半个“医院”。
由于他在农网改造中极富创新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他被宁陵县委、县政府评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并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
2003年8月,因工作需要,他被调整为主抓农电的副局长。他进入角色很快,主抓这项工作仅10多天,他就跑遍了全县15个乡镇供电所,走访了110多个用电户,调查了11个乡村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半个月后,一份《深化农电整改意见书》摆在了每个局领导的面前。几经研究讨论,宁陵县农电改革方案出台了。随着该方案的出台,监督机制完善了,先后成立了客户关系委员会、电价监督委员会,并聘请公检法司人员组成了用电督察室,有效地遏制用电“三乱”现象,电价保持稳定,农民兄弟受益,他们欢天喜地将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送到供电局。每当看到这些,作为农民的儿子,杨建设总是感到无比欣慰―――我还要什么?农民满意就是最高的奖励!
同事们说,他工作认真,讲原则,从不徇私,一切按制度办事,不怕得罪人。2003年,全县农村电工队伍定员定编,说白了,就是减员。这项工作难度大,非常棘手。可以说,每个电工都有各种关系和背景。他和同事严格按照《农村电工聘用办法》,通过群众推荐、文化技术考核等措施,公平、公正、公开,让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上岗。就在考试的前一天,他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给他打电话,请他“帮帮一个亲戚的忙”,透露一些试题的内容。他说:“作为朋友,你帮了我很多,我谢谢你。可这个忙我不能帮,否则,我怎么面对那么多的人,我就不是杨建设了,你也会失去一个好朋友。”几句话说得对方缄口不语。结果,这次减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县农村电工人数由原来的420人精简为230人,比市局规定的还少40人,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其间,先后有4名村电工为保住自己的位置,给杨建设送来了4件张弓酒、两条高级香烟和1600元现金,对此他大为恼火,除将这些礼品原数退回外,还将这4个人划到“册外”,不考虑聘用。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啥事都较真儿,让你不得不往前赶!”
2005年春,为保障线路畅通,确保安全用电,该局开始大规模清理线路通道。这一次,他又披挂上阵,带领职工苦战在一线。从张弓到华堡的16公里线路,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查看完毕;从万集变电站到孔集乡宋胡同,途经11个台区、20余公里,他也是一根一根查看。哪里有障碍物,哪根电线杆老化了,哪个杆子上的瓷料该更换了等等,他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每次回到供电所,他都是累得直冒虚汗,浑身沾满了泥土和植物
他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走的。当噩耗传到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宁陵县供电局时,全局上下没有一个人相信。“不可能,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和无情―――39岁的杨建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亲人和同事,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工作。
人们不会忘记,自他2001年3月被商丘市电业局下派到宁陵县供电局任职以来,他的生命和命运就紧紧与宁陵县的电力事业联系在了一起。那时,他是总工程师,主抓全县农网改造的技术工作。上任第一天,他谢绝了礼节性应酬,放下行李就一头扎进各业务科室了解情况,熟悉业务。从市电业局来到宁陵县供电局,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差,同事怕他不习惯,从各方面千方百计照顾他。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多么艰苦的日子我都能过,只要能工作,比啥都强。在宁陵县供电局最初的两年,尽管他是总工程师,是业务权威,但他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事事处处为工作着想,团结同志,维护班子的团结,维护大局。他和同事,不管是谁、职务高低,他都视为兄弟姐妹,工作中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谁家有什么困难,他比自己家有事还急,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在宁陵县供电局,他的口碑甚佳,提起他,同志们往往是很普通的一句:“这人没架子,是个热心人,和他共事舒坦!”
宁陵是一个农业县,经济比较落后。为了早日改变这一状况,电力基础建设成为该县近几年工作中的“重头戏”,连年被列为要办的10件大事之一。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宁陵县供电局连打了几个漂亮仗。仅2001年至2003年间,该县就完成了4座35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安装任务。这对时任总工程师的他来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没有休过节假日,没有睡过几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应时饭。白天,他和施工人员一道摸爬滚打,泥一身汗一把地奋战,经常是一个馒头、一碗稀饭就打发了肚子;夜里,面对一张张图纸、一组组数据,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工友们劝他注意身体,他笑笑说,没事,没事。此时,病魔已经悄然向他袭来,使得他脸色焦黄,眼圈青黑,领导和同事们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治疗,但他顾不上。不是顾不上,而是他没有那个时间―――时间对他来讲,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他只是安排家里人到药店买了些药品随身携带―――那个公文包就成了他的半个“医院”。
由于他在农网改造中极富创新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他被宁陵县委、县政府评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并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
2003年8月,因工作需要,他被调整为主抓农电的副局长。他进入角色很快,主抓这项工作仅10多天,他就跑遍了全县15个乡镇供电所,走访了110多个用电户,调查了11个乡村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半个月后,一份《深化农电整改意见书》摆在了每个局领导的面前。几经研究讨论,宁陵县农电改革方案出台了。随着该方案的出台,监督机制完善了,先后成立了客户关系委员会、电价监督委员会,并聘请公检法司人员组成了用电督察室,有效地遏制用电“三乱”现象,电价保持稳定,农民兄弟受益,他们欢天喜地将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送到供电局。每当看到这些,作为农民的儿子,杨建设总是感到无比欣慰―――我还要什么?农民满意就是最高的奖励!
同事们说,他工作认真,讲原则,从不徇私,一切按制度办事,不怕得罪人。2003年,全县农村电工队伍定员定编,说白了,就是减员。这项工作难度大,非常棘手。可以说,每个电工都有各种关系和背景。他和同事严格按照《农村电工聘用办法》,通过群众推荐、文化技术考核等措施,公平、公正、公开,让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上岗。就在考试的前一天,他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给他打电话,请他“帮帮一个亲戚的忙”,透露一些试题的内容。他说:“作为朋友,你帮了我很多,我谢谢你。可这个忙我不能帮,否则,我怎么面对那么多的人,我就不是杨建设了,你也会失去一个好朋友。”几句话说得对方缄口不语。结果,这次减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县农村电工人数由原来的420人精简为230人,比市局规定的还少40人,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其间,先后有4名村电工为保住自己的位置,给杨建设送来了4件张弓酒、两条高级香烟和1600元现金,对此他大为恼火,除将这些礼品原数退回外,还将这4个人划到“册外”,不考虑聘用。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啥事都较真儿,让你不得不往前赶!”
2005年春,为保障线路畅通,确保安全用电,该局开始大规模清理线路通道。这一次,他又披挂上阵,带领职工苦战在一线。从张弓到华堡的16公里线路,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查看完毕;从万集变电站到孔集乡宋胡同,途经11个台区、20余公里,他也是一根一根查看。哪里有障碍物,哪根电线杆老化了,哪个杆子上的瓷料该更换了等等,他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每次回到供电所,他都是累得直冒虚汗,浑身沾满了泥土和植物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