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追记荆门供电公司原工会主席张文华
2005-11-14 12:25:18 来源:湖北日报
A-
A+
电力18讯: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张仕洪 通讯员鄂电宣)11月3日,丝丝细雨使荆门城西的仙女山更显肃穆庄严。
一块普通的墓碑,为一个逝去的共产党员注释着平凡的一生:
张文华,1946年生于南漳农家刘氏。幼年家境贫苦,7岁过养荆门张姓。年方十六,只身从学电工,颖悟过人。1978年入党,后勤学苦钻,历任后港变电站站长、荆州地区电力局农电科副科长、荆门输变电工区主任兼支部书记、荆门供电局工会主席。2004年退居二线,因积劳成疾,匆然离世,享年58岁。
一、只有享不尽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
1975年,张文华参与荆门县第一座110千伏后港变电站建设。那时,他年轻力壮,既懂电气,又会焊接,干活又特别能吃苦。变电站完工后,主管水电工作的副县长张宝庭点名将他留在站里担任技安员。当时,张文华问过一句话:“张县长,我可不可以申请入党?”“那就要带头做事,带头吃苦。”张宝庭这句话,让张文华铭记一生。
当年7月的一天,张文华在镇里的一处泵站安装设备。由于相邻的一台设备过载,电弧灼伤了他的脸部和眼睛,连眉毛都烧光了。但他一直坚持到设备安装完毕才去医院。镇医院无法控制他的伤势,一位镇领导亲自将他送到地区人民医院。他躺在大医院的病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想,镇上大大小小的泵站100多台,可懂安装修理电机的没几个,眼下旱情越来越严重,连副省长都来坐镇督战了,自己怎么能呆在这里呢?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坐早班车赶回了工地。
那年春天,站里要抢在抗旱排涝之前增容一台变压器。为抢工期,张文华半个月没有洗脸,一个月没有脱衣,两个月没有回家。吃饭的时候,常常吃着吃着就睡着了。
一天晚上,他高烧39摄氏度,刚刚被人送回家,电话铃声响了。值班员告知,一个泵站停电了,秧田的水排不出去。张文华爬起来就走,妻子死死拖住他,喊道:“病成这样还要去,你不要命,我还要这个家呀。”张文华顾不上妻子的劝阻,赶到了现场。泵站通电了,可他却昏倒在工地上。
张文华在后港变电站工作了十年,十年没有在家里过一个春节,十年里休息的时间加起来没有超过30天。长期的超负荷劳累,张文华得了胃病。看了西医看中医。医生都说:你这个病要治更要养。可张文华哪有时间养病,胃疼得厉害,吃几片止疼药。后来胃病反复发作,他就做了一条专用的腰带,里面装进去一个反扣的小酒杯,系在身上,犯病的时候,就用那个酒杯顶住胃部止痛。
有一次,张文华的病发作疼得倒在地上,人们才发现了他身上的这个秘密。他清醒后,反倒哈哈一笑:“我这个方法,说不定将来可以申请一个发明专利。”带头做事,带头吃苦,1978年,张文华光荣入党。
二、职工是天,天大无边
焦裕禄是张文华心中的楷模。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要像焦裕禄那样做官,无限忠诚党的事业,甘为人民鞠躬精粹。”
2003年10月的一天傍晚,张文华正在家中准备吃晚饭,电话铃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电力幼儿园园长焦急的声音:“张主席,一个小朋友不见了!”
两分钟后,张文华赶到了现场,焦急的家长已经失去理智,受到惊吓的妈妈揪住年轻园长的衣领大哭大闹:“还我孩子。”“我是这儿的领导,有什么事情找我。”张文华一来,老师们都有了主心骨。在张文华的劝说和安排下,大家开始分头寻找孩子。寒风刺骨,茫茫夜色中,55岁的张文华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声音都哑了。
晚上9点钟,孩子终于找到了,疲惫不堪的张文华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晚饭,胃部也开始隐隐作痛。
胡集变电站坐落在磷矿边缘,由于矿渣中磷含量严重超标,职工们上班,不敢喝一口水,纷纷要求调离。张文华得知此事后,4次到站内了解情况。进站的道路有10公里长,被运输矿石的货车碾得坑坑洼洼,只有越野车才能进去。张文华颠簸在这条路上,每进站一次,胆结石和腰椎病就会同时发作。可他一想到职工们无水吃的痛苦,就全然忘了自己的疼痛。
张文华把调研的情况带到党委会研究,使资金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职工吃上了干净水,再也没有人提出调动的要求。
2000年,钟祥市供电局职工林文斌因肾衰竭生命垂危,急需换肾。小伙子家在农村,父母含辛茹苦供他读完了大学,家中早就是一贫如洗。张文华知道此事后,久久不能平静。他当晚就给钟祥市供电局工会主席赵帮杰通了1个小时的电话,详细询问了小林的具体情况,最后嘱托赵帮杰:“要尽快安排小林做手术,钱的事情我一定帮他想办法。”
第二天,张文华亲自拟写了要求省公司给予大病救助资金的报告,接着就赶往省公司。紧张的工作和一路的劳顿,使他的头痛病又犯了。坐在车上,他痛苦地捶打着自己的头部,为他开车的司机担心他吃不消:“您这么痛,我们是不是先回去?”他强忍疼痛回答:“我这是老病了,小林等着要钱,早一天弄到钱,就多一分希望。”到了武汉,司机发现他的座位全部汗湿了,而他面色苍白,走路踉踉跄跄。吃了一碗方便面后,张文
一块普通的墓碑,为一个逝去的共产党员注释着平凡的一生:
张文华,1946年生于南漳农家刘氏。幼年家境贫苦,7岁过养荆门张姓。年方十六,只身从学电工,颖悟过人。1978年入党,后勤学苦钻,历任后港变电站站长、荆州地区电力局农电科副科长、荆门输变电工区主任兼支部书记、荆门供电局工会主席。2004年退居二线,因积劳成疾,匆然离世,享年58岁。
一、只有享不尽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
1975年,张文华参与荆门县第一座110千伏后港变电站建设。那时,他年轻力壮,既懂电气,又会焊接,干活又特别能吃苦。变电站完工后,主管水电工作的副县长张宝庭点名将他留在站里担任技安员。当时,张文华问过一句话:“张县长,我可不可以申请入党?”“那就要带头做事,带头吃苦。”张宝庭这句话,让张文华铭记一生。
当年7月的一天,张文华在镇里的一处泵站安装设备。由于相邻的一台设备过载,电弧灼伤了他的脸部和眼睛,连眉毛都烧光了。但他一直坚持到设备安装完毕才去医院。镇医院无法控制他的伤势,一位镇领导亲自将他送到地区人民医院。他躺在大医院的病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想,镇上大大小小的泵站100多台,可懂安装修理电机的没几个,眼下旱情越来越严重,连副省长都来坐镇督战了,自己怎么能呆在这里呢?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坐早班车赶回了工地。
那年春天,站里要抢在抗旱排涝之前增容一台变压器。为抢工期,张文华半个月没有洗脸,一个月没有脱衣,两个月没有回家。吃饭的时候,常常吃着吃着就睡着了。
一天晚上,他高烧39摄氏度,刚刚被人送回家,电话铃声响了。值班员告知,一个泵站停电了,秧田的水排不出去。张文华爬起来就走,妻子死死拖住他,喊道:“病成这样还要去,你不要命,我还要这个家呀。”张文华顾不上妻子的劝阻,赶到了现场。泵站通电了,可他却昏倒在工地上。
张文华在后港变电站工作了十年,十年没有在家里过一个春节,十年里休息的时间加起来没有超过30天。长期的超负荷劳累,张文华得了胃病。看了西医看中医。医生都说:你这个病要治更要养。可张文华哪有时间养病,胃疼得厉害,吃几片止疼药。后来胃病反复发作,他就做了一条专用的腰带,里面装进去一个反扣的小酒杯,系在身上,犯病的时候,就用那个酒杯顶住胃部止痛。
有一次,张文华的病发作疼得倒在地上,人们才发现了他身上的这个秘密。他清醒后,反倒哈哈一笑:“我这个方法,说不定将来可以申请一个发明专利。”带头做事,带头吃苦,1978年,张文华光荣入党。
二、职工是天,天大无边
焦裕禄是张文华心中的楷模。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要像焦裕禄那样做官,无限忠诚党的事业,甘为人民鞠躬精粹。”
2003年10月的一天傍晚,张文华正在家中准备吃晚饭,电话铃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电力幼儿园园长焦急的声音:“张主席,一个小朋友不见了!”
两分钟后,张文华赶到了现场,焦急的家长已经失去理智,受到惊吓的妈妈揪住年轻园长的衣领大哭大闹:“还我孩子。”“我是这儿的领导,有什么事情找我。”张文华一来,老师们都有了主心骨。在张文华的劝说和安排下,大家开始分头寻找孩子。寒风刺骨,茫茫夜色中,55岁的张文华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声音都哑了。
晚上9点钟,孩子终于找到了,疲惫不堪的张文华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晚饭,胃部也开始隐隐作痛。
胡集变电站坐落在磷矿边缘,由于矿渣中磷含量严重超标,职工们上班,不敢喝一口水,纷纷要求调离。张文华得知此事后,4次到站内了解情况。进站的道路有10公里长,被运输矿石的货车碾得坑坑洼洼,只有越野车才能进去。张文华颠簸在这条路上,每进站一次,胆结石和腰椎病就会同时发作。可他一想到职工们无水吃的痛苦,就全然忘了自己的疼痛。
张文华把调研的情况带到党委会研究,使资金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职工吃上了干净水,再也没有人提出调动的要求。
2000年,钟祥市供电局职工林文斌因肾衰竭生命垂危,急需换肾。小伙子家在农村,父母含辛茹苦供他读完了大学,家中早就是一贫如洗。张文华知道此事后,久久不能平静。他当晚就给钟祥市供电局工会主席赵帮杰通了1个小时的电话,详细询问了小林的具体情况,最后嘱托赵帮杰:“要尽快安排小林做手术,钱的事情我一定帮他想办法。”
第二天,张文华亲自拟写了要求省公司给予大病救助资金的报告,接着就赶往省公司。紧张的工作和一路的劳顿,使他的头痛病又犯了。坐在车上,他痛苦地捶打着自己的头部,为他开车的司机担心他吃不消:“您这么痛,我们是不是先回去?”他强忍疼痛回答:“我这是老病了,小林等着要钱,早一天弄到钱,就多一分希望。”到了武汉,司机发现他的座位全部汗湿了,而他面色苍白,走路踉踉跄跄。吃了一碗方便面后,张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