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通电”工程的拉纤人――记赞皇县供电局农电科科长范彦民
2006-08-09 09:40:25 来源:河北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大山的脊梁插上了电杆,深山里的农户有了电的光明,这标志着赞皇县“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赞皇县供电局的干部职工们冒高温、战酷暑,风餐露宿、加班加点,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61户“无电户”的通电任务。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和事迹,农电科科长范彦民便是其中的一位。
核实“无电户” 磨透千层底
河北省赞皇县向来有“七山二滩一分田”的说法,但经过农村电网改造后大部分乡镇村民都用上了电,只有极少数人未用上电。他们生活在大山的深处,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架设线路困难大,线损高,难以管理,一直未通上电。2006年3月赞皇县供电局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发展新电力、服务新形象”的号召,要在赞皇县消灭“无电户”,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农电科是这项工程的“领头雁”,工程一开始,农电科科长范彦民就带领供电所人员进行“无电户”的排查和供电方案的初步勘察工作。这次的“无电户”涉及了5个乡镇,大都分布在深山老林里,机动车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靠步行。范彦民带领员工每天坚持步行近30里的山路,察看地形,寻找最佳的施工方案。有时到村庄里已经1点多了,他们只能吃一口自带的干粮,喝口泉水,但是范彦民没漏掉一个“无电户”。为了摸清墙板沟的“无电户”情况,范彦民跑了不下四五次,前两次核实一无所获,因为在村中所见到的除了痴呆人,就是四门不出的孤寡老人,根本无法沟通。后几次进村都是等到傍晚村民收工在家时,范彦民挨户打听,最后找到了较有文化的李占福,在他的陪同下才掌握了墙板沟9户“无电户”的详细情况。
为了便于上山下工地,妻子专门为范彦民定做了两双加厚布鞋。当他走访完嶂石岩、许亭、黄北坪、院头、清河等5个乡镇61户“无电户”时,每只鞋底都磨出了窟窿。现在范彦民经常拿出那两双刷干净的鞋子,亲切地称它们是“量天尺”,这大概是“户户通电”工程留给他的最好纪念。
勘察施工 踏艰险 洒真情
为解决“无电户”的用电问题,范彦民带领员工几次沿着弯曲的山路实地勘察,确定了供电方案。当架设线路和安装变压器时,村里来了几个不理解施工的村民,他们个个气势汹汹:“先交1000元占地费,否则别想施工。”“影响了我家的祖坟,谁要敢再施工,我就跟他没完。”范彦民心急如焚,费尽口舌,讲施工的目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最后这伙人甩下“反正不能施工,‘户户通电’爱办不办”就离开了。这些话使范彦民深受委屈,但他依然以大局为重,通过向上级反映、找政府协商等途径使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为保证工程质量万无一失,范彦民经常亲自到一线检查指导,他从不放过一个细节,一道工序,有时为了纠正一点点误差,他就跟施工队员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他这个科长当得没身份,什么事都亲自干。他却说:“我可能没有做大事的能耐,但我有实实在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望着一排排架设好的线路,一块块整齐的表箱,范彦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质量攻关 顾大家 舍小家
“户户通电”从4月10号开始,到6月21号结束,这期间范彦民很少回家。特别是工程竣工前半个月,他连一个电话都顾不上往家打,每天泡在工地上,检查线路架设、进户、灯口安装等工作。工程竣工后回到家里,见到的却是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去医院、换药都是孩子姨妈照顾的。面对此情此景,范彦民满眼热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妻子安慰他说:“我知道你这段时间工作忙,就没有告诉你。还好,孩子二姨照顾得很好,你不用担心。”
范彦民家的新房是与“户户通电”工程一个时间装修和施工的,可是“无电户”都已通上了电,他的房子却依然没有装修完工。范彦民在墙板沟施工现场检查、督导时,因妻子生病,房子缺料被迫停工。“户户通电”工程竣工后,范彦民不得已又出高价请了另一个施工队,先交钱后,装修才得以继续动工。
最后,让范彦民谈谈对这次工程的感受时,他这样说:“我是一个粗人,不会讲豪言壮语,我感到欣慰的是能看到61户‘无电户’告别油灯,享受着电带来的光明,我觉得再苦也值得。我也衷心地感谢领导和妻子在我工作时,能给我支持和理解,‘户户通电’工程能顺利完工有我的功劳,但更有大家的功劳。”多么朴实而感人的话语啊!
范彦民带领农电员工为“户户通电”工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是全国千万农电员工的一个缩影,基层员工这种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不求荣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工作中努力前进! (肖杉)
核实“无电户” 磨透千层底
河北省赞皇县向来有“七山二滩一分田”的说法,但经过农村电网改造后大部分乡镇村民都用上了电,只有极少数人未用上电。他们生活在大山的深处,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架设线路困难大,线损高,难以管理,一直未通上电。2006年3月赞皇县供电局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发展新电力、服务新形象”的号召,要在赞皇县消灭“无电户”,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农电科是这项工程的“领头雁”,工程一开始,农电科科长范彦民就带领供电所人员进行“无电户”的排查和供电方案的初步勘察工作。这次的“无电户”涉及了5个乡镇,大都分布在深山老林里,机动车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靠步行。范彦民带领员工每天坚持步行近30里的山路,察看地形,寻找最佳的施工方案。有时到村庄里已经1点多了,他们只能吃一口自带的干粮,喝口泉水,但是范彦民没漏掉一个“无电户”。为了摸清墙板沟的“无电户”情况,范彦民跑了不下四五次,前两次核实一无所获,因为在村中所见到的除了痴呆人,就是四门不出的孤寡老人,根本无法沟通。后几次进村都是等到傍晚村民收工在家时,范彦民挨户打听,最后找到了较有文化的李占福,在他的陪同下才掌握了墙板沟9户“无电户”的详细情况。
为了便于上山下工地,妻子专门为范彦民定做了两双加厚布鞋。当他走访完嶂石岩、许亭、黄北坪、院头、清河等5个乡镇61户“无电户”时,每只鞋底都磨出了窟窿。现在范彦民经常拿出那两双刷干净的鞋子,亲切地称它们是“量天尺”,这大概是“户户通电”工程留给他的最好纪念。
勘察施工 踏艰险 洒真情
为解决“无电户”的用电问题,范彦民带领员工几次沿着弯曲的山路实地勘察,确定了供电方案。当架设线路和安装变压器时,村里来了几个不理解施工的村民,他们个个气势汹汹:“先交1000元占地费,否则别想施工。”“影响了我家的祖坟,谁要敢再施工,我就跟他没完。”范彦民心急如焚,费尽口舌,讲施工的目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最后这伙人甩下“反正不能施工,‘户户通电’爱办不办”就离开了。这些话使范彦民深受委屈,但他依然以大局为重,通过向上级反映、找政府协商等途径使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为保证工程质量万无一失,范彦民经常亲自到一线检查指导,他从不放过一个细节,一道工序,有时为了纠正一点点误差,他就跟施工队员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他这个科长当得没身份,什么事都亲自干。他却说:“我可能没有做大事的能耐,但我有实实在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望着一排排架设好的线路,一块块整齐的表箱,范彦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质量攻关 顾大家 舍小家
“户户通电”从4月10号开始,到6月21号结束,这期间范彦民很少回家。特别是工程竣工前半个月,他连一个电话都顾不上往家打,每天泡在工地上,检查线路架设、进户、灯口安装等工作。工程竣工后回到家里,见到的却是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去医院、换药都是孩子姨妈照顾的。面对此情此景,范彦民满眼热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妻子安慰他说:“我知道你这段时间工作忙,就没有告诉你。还好,孩子二姨照顾得很好,你不用担心。”
范彦民家的新房是与“户户通电”工程一个时间装修和施工的,可是“无电户”都已通上了电,他的房子却依然没有装修完工。范彦民在墙板沟施工现场检查、督导时,因妻子生病,房子缺料被迫停工。“户户通电”工程竣工后,范彦民不得已又出高价请了另一个施工队,先交钱后,装修才得以继续动工。
最后,让范彦民谈谈对这次工程的感受时,他这样说:“我是一个粗人,不会讲豪言壮语,我感到欣慰的是能看到61户‘无电户’告别油灯,享受着电带来的光明,我觉得再苦也值得。我也衷心地感谢领导和妻子在我工作时,能给我支持和理解,‘户户通电’工程能顺利完工有我的功劳,但更有大家的功劳。”多么朴实而感人的话语啊!
范彦民带领农电员工为“户户通电”工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是全国千万农电员工的一个缩影,基层员工这种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不求荣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工作中努力前进! (肖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