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宝:服务一直在路上
2006-06-28 13:37:00 来源:国家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相关新闻:电网时评:时代呼唤“二保”精神
记者 张长浩 通讯员 吴明 杨斌
抢修现场:亲历二宝真情服务
“二宝,你来俺就放心了。”电力抢修车还没停稳,代马大桥施工队王队长的手就从车窗外伸了进来,一把握住了赵二宝的手。
6月25日一大早,陕西宝鸡高新东区代马大桥施工工地突然停电,工地负责人赶紧拨打“95598”热线请求抢修。
接到报修通知时,赵二宝刚刚下夜班。随着气温日渐升高,报修的电力故障也越来越多。这一夜,赵二宝这个组就接到了四个报修电话,他们从晚上8点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
此时,一个值班队员打来电话说母亲突然生病需要有人替班。像往常一样,几乎一夜未睡的赵二宝马上驱车赶往抢修现场。
经过一番处理,故障很快得到处理。抢修车离开时,工地负责人又一次拉起了二宝的手道谢。
返程的路上,车上的报修电话再次响起,市区某居民楼的一间门面房停电,需要抢修。赵二宝马上调转车头,向报修地驶去。
赵二宝是个细心人。他的大脑就像一个故障抢修地理信息系统,接到报修电话,他能根据报修信息准确地判断方位,确定最佳行车路线,决不会走冤枉路。凭着这手本事,他被同事们称为“活地图”。
穿过大街小巷,二宝驾车很快赶到了报修地点。一个中年妇女正在路边焦急地等待着,见了黄色的电力工程车忙迎上去。
“二宝二宝,你们可来了,没电我的缝纫店没法干活了。”中年妇女走上来就说。“大姐,我不是二宝,这个才是。”被误认了的队员赶紧澄清。认错了人的大姐也有些不好意思了,忙说:“你们都是二宝,没了电就找你们。”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天热,屋里又没电,忙了半个多小时以后,队员们的衣服都湿透了。接上电,队员才对大姐说,按产权界定,她家的故障处理应该由物业来负责,不归供电局管。
“二保”:用服务树立的“金字招牌”
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里,赵二宝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电力紧急抢修。这件事让赵二宝常年奔波于银线之间、穿梭于宝鸡的大街小巷、市井村落,也让他成为宝鸡供电局的服务名片。“要修电,找二宝,二宝来了没嘛嗒(当地口语,意为没问题)”,这句俗语在宝鸡市民中广为传颂。
市民们常常亲切地挂在嘴边的“二宝”,是宝鸡供电局二保紧修服务队的名誉队长赵二宝。今年49岁的他,与电整整打了29年的交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带领着抢修服务队这个团队,创造了“二保”供电文明服务的金字招牌,诠释着“一保群众满意,二保政府放心”的丰富内涵,并以“二保”理念领跑在科学发展、和谐服务的征程上。
这一切都源于二宝一个朴素的想法:“我年轻时下过乡,那时农村很穷,用不上电,也用不起电,老百姓的生活很不方便。我那时候就想,要是大家都能用上电多好。”
1977年,赵二宝如愿进入供电局,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放弃过对业务技术的刻苦钻研,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小窍门,“吃苦耐劳”是共事多年的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为了实现“家家乐、户户亮”,赵二宝特地制作了“连心卡”,长期坚持记录困难户、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500多户的用电情况,常年坚持上门走访服务。
因为交不起电费,十里铺苗圃新村特困户张文成老人晚上不敢开灯。赵二宝知道后,上门服务,为老人装上日光灯,并替老人交上电费。冬天到的时候,他还掏钱给老人买了电暖器。老人逢人就说:“有二宝,我还想多活几年。共产党好,供电局好。”前年元月初,二宝下班后来到狄家坡李雨琴大娘家,大娘与8岁的孙女相依为命,每月仅靠130元抚助金度日。二宝掏钱买来开关给换上,走时留下20元钱,把自己的电话写在墙上,告诉大娘有事就打电话。
1996年4月,为了进一步加强抢修服务队伍的技术力量和内部管理,赵二宝从线路班调到电力紧急抢修班任班长。“当时紧修班制度混乱,‘吃拿卡要’现象非常严重。”赵二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领导的支持下,一上任他就在管理上出了记重拳。从报修电话的接听到抢修后的回访,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让一部
记者 张长浩 通讯员 吴明 杨斌
抢修现场:亲历二宝真情服务
“二宝,你来俺就放心了。”电力抢修车还没停稳,代马大桥施工队王队长的手就从车窗外伸了进来,一把握住了赵二宝的手。
6月25日一大早,陕西宝鸡高新东区代马大桥施工工地突然停电,工地负责人赶紧拨打“95598”热线请求抢修。
接到报修通知时,赵二宝刚刚下夜班。随着气温日渐升高,报修的电力故障也越来越多。这一夜,赵二宝这个组就接到了四个报修电话,他们从晚上8点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
此时,一个值班队员打来电话说母亲突然生病需要有人替班。像往常一样,几乎一夜未睡的赵二宝马上驱车赶往抢修现场。
经过一番处理,故障很快得到处理。抢修车离开时,工地负责人又一次拉起了二宝的手道谢。
返程的路上,车上的报修电话再次响起,市区某居民楼的一间门面房停电,需要抢修。赵二宝马上调转车头,向报修地驶去。
赵二宝是个细心人。他的大脑就像一个故障抢修地理信息系统,接到报修电话,他能根据报修信息准确地判断方位,确定最佳行车路线,决不会走冤枉路。凭着这手本事,他被同事们称为“活地图”。
穿过大街小巷,二宝驾车很快赶到了报修地点。一个中年妇女正在路边焦急地等待着,见了黄色的电力工程车忙迎上去。
“二宝二宝,你们可来了,没电我的缝纫店没法干活了。”中年妇女走上来就说。“大姐,我不是二宝,这个才是。”被误认了的队员赶紧澄清。认错了人的大姐也有些不好意思了,忙说:“你们都是二宝,没了电就找你们。”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天热,屋里又没电,忙了半个多小时以后,队员们的衣服都湿透了。接上电,队员才对大姐说,按产权界定,她家的故障处理应该由物业来负责,不归供电局管。
“二保”:用服务树立的“金字招牌”
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里,赵二宝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电力紧急抢修。这件事让赵二宝常年奔波于银线之间、穿梭于宝鸡的大街小巷、市井村落,也让他成为宝鸡供电局的服务名片。“要修电,找二宝,二宝来了没嘛嗒(当地口语,意为没问题)”,这句俗语在宝鸡市民中广为传颂。
市民们常常亲切地挂在嘴边的“二宝”,是宝鸡供电局二保紧修服务队的名誉队长赵二宝。今年49岁的他,与电整整打了29年的交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带领着抢修服务队这个团队,创造了“二保”供电文明服务的金字招牌,诠释着“一保群众满意,二保政府放心”的丰富内涵,并以“二保”理念领跑在科学发展、和谐服务的征程上。
这一切都源于二宝一个朴素的想法:“我年轻时下过乡,那时农村很穷,用不上电,也用不起电,老百姓的生活很不方便。我那时候就想,要是大家都能用上电多好。”
1977年,赵二宝如愿进入供电局,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放弃过对业务技术的刻苦钻研,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小窍门,“吃苦耐劳”是共事多年的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为了实现“家家乐、户户亮”,赵二宝特地制作了“连心卡”,长期坚持记录困难户、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500多户的用电情况,常年坚持上门走访服务。
因为交不起电费,十里铺苗圃新村特困户张文成老人晚上不敢开灯。赵二宝知道后,上门服务,为老人装上日光灯,并替老人交上电费。冬天到的时候,他还掏钱给老人买了电暖器。老人逢人就说:“有二宝,我还想多活几年。共产党好,供电局好。”前年元月初,二宝下班后来到狄家坡李雨琴大娘家,大娘与8岁的孙女相依为命,每月仅靠130元抚助金度日。二宝掏钱买来开关给换上,走时留下20元钱,把自己的电话写在墙上,告诉大娘有事就打电话。
1996年4月,为了进一步加强抢修服务队伍的技术力量和内部管理,赵二宝从线路班调到电力紧急抢修班任班长。“当时紧修班制度混乱,‘吃拿卡要’现象非常严重。”赵二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领导的支持下,一上任他就在管理上出了记重拳。从报修电话的接听到抢修后的回访,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让一部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