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守护九江光明的人――九江供电员工保供电小记
2005-12-05 17:22:32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11月26日上午8时49分,九江和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这是九江有史以来震感最强烈的一次。瞬时,20余万间房屋倒塌损坏,数百人受伤,电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到11月30日,农网和城网经济损失和需要修复资金总计1625万元,电量损失460万千瓦时。尽管如此,受损电力设施仍迅速得到了修复,整个九江电网运行稳定,重灾区都在26日当晚全部恢复了正常供电。
在已经连续发生500次余震的120多个小时里,身处震区的九江供电员工,时刻不忘责任,第一个电话打给的是电力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万家灯火。在每小时频繁发作20多次的余震灾区里,他们临危不惧,舍小家为大家,为灾民接灯修线,坚守在严重裂缝、地基下沉的变电站岗位上,奔波在赣北大地,巡视数千公里的电力线路并排除设备隐患,灾民在哪里,电力服务就送到哪里,用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守护着九江40多万灾民。
市劳模惊魂10小时
11月26日,地震第一天。中午13点,瑞昌城西营业站站长陈群正站在胡家当一变压器台架上,拿着铁铲撬动倾斜的变压器。一声闷雷,第二次余震又发生了。巨大的响声把陈群请来帮忙的民工吓得纵身往下跳。陈群连忙安慰他:“不要慌,这是余震。”此时,路上死一般寂静。工作仍在继续,变压器停止了渗油,回到了原位,重大隐患排除,陈群来不及松一口气,骑上摩托又返回到吴家营村,时间是13点30分。
惊恐不安的吴高雄的妻子眼见这位一大早就帮她家修理电线的供电师傅又回来了,一个劲地劝阻:“师傅,不要再修了,很危险,我们几家今天不着急用电。”可是陈群严肃地说,“晚上没有电怎么行,一下就好。” 他第二次走到报修的表箱前,熟练地连接进线,十米开外,村民们远远地看着。这个村民眼中不要命、不知姓名的供电师傅,就是九江市劳动模范陈群。8点49分,第一次地震发生,他刚刚结束青龙渡一户漏电保护器修理,在赶往吴家营的乡村公路上;9点25分,第一次余震发生,他正在为吴喜善家第一次修理表箱线路。之后,接到同事“胡家当公变倾斜”的告急电话,情况危急,他丢下手中的活儿赶往现场。
14点,处理完所有居民报修故障后,陈群又赶到了中医院,这里正在搭建帐篷安置病人,他和同事立即开始拉线、装灯泡、接电源。到晚上18点,他们已连续为中医院、人民医院、政府等5处露宿帐篷装电灯泡100多个,架接临时照明线路1000多米。这10个小时,他用手机打了数十次电话,报告电力线路故障,却只和妻子匆匆见了一面,没有问一句家里住房的情况。
星夜下的灯光
11月26日22点,九江郊区毛家塘变电站外,110千伏塘湖线20多米高的1号铁塔上,就着悬挂在塔边的应急灯光,送电工区带电班副班长陈旭志、班员陈晓杰和阳洪涛紧张地处理过热的线夹。三人紧密配合做好安措,迅速拆除连接部分。该打磨、修复了,三人示意副主任熊伟调整塔下应急灯光束。顿时,漆黑的夜幕下,应急灯的光显得更亮了。
由于负责供应东三县电力的海山变电站停电检修,临时投运的塘湖线出现两处小故障点,原计划白天处理,但考虑到如果停电操作,势必引起东三县人民的猜疑和恐慌。于是,在恢复另一条线路供电后,送电人员21点才开始工作。夜晚寒气袭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远处,乡村灯火投过来,和满天的繁星陪伴着供电员工。
临近23点,三人结束全部工作回到地面,愣住了,只见总经理熊友明正高举应急灯为他们照路,已经20多分钟,队员们感动得说不出话。熊总却很自然地说,这不算啥,以前做这样的事多了,大家辛苦了。听随行的办公室沈主任说,熊总从地震发生后,就一直在一线视察灾情、布置工作,等下还要参加九江市政府组织的24点工作会。得到塘湖线送电成功的消息,熊总和大家深一脚浅一脚,扒开厚厚的茅草,原路返回。
父母的嘱托
11月28日中午,在离震源不足6公里的35千伏港口变电站,从20公里外赶来的吴亚克夫妇见到了27岁的儿子吴凡。虽说一别才3天,期间还经常通电话,但母亲还是爱怜地抚摸儿子,嘘寒问暖。她知道儿子在露天打地铺睡了2个晚上,连忙用手去摸栏杆上铺晒的棉絮,潮潮的。顾不上多说话,赶紧拿出做好的饭菜和新鲜蔬菜,细心的母亲知道儿子连续吃了几天的方便面和饼干。
父亲吴亚克是九江锁江楼电厂老职工,看着变电站主控室从一楼到二楼贯穿式裂纹,高压室、电容室、候班室裂纹清晰可见,电容室一角2米的横向裂纹,他清楚这都是安全隐患。但临别前,他还是叮嘱吴凡,“变电站是电力供应的心脏地带,不管发生什么事,你一定要坚守岗位。”
其实,他们并不清楚,帮生病的同事顶两天班的儿子,是怎样度过的。26日8点
在已经连续发生500次余震的120多个小时里,身处震区的九江供电员工,时刻不忘责任,第一个电话打给的是电力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万家灯火。在每小时频繁发作20多次的余震灾区里,他们临危不惧,舍小家为大家,为灾民接灯修线,坚守在严重裂缝、地基下沉的变电站岗位上,奔波在赣北大地,巡视数千公里的电力线路并排除设备隐患,灾民在哪里,电力服务就送到哪里,用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守护着九江40多万灾民。
市劳模惊魂10小时
11月26日,地震第一天。中午13点,瑞昌城西营业站站长陈群正站在胡家当一变压器台架上,拿着铁铲撬动倾斜的变压器。一声闷雷,第二次余震又发生了。巨大的响声把陈群请来帮忙的民工吓得纵身往下跳。陈群连忙安慰他:“不要慌,这是余震。”此时,路上死一般寂静。工作仍在继续,变压器停止了渗油,回到了原位,重大隐患排除,陈群来不及松一口气,骑上摩托又返回到吴家营村,时间是13点30分。
惊恐不安的吴高雄的妻子眼见这位一大早就帮她家修理电线的供电师傅又回来了,一个劲地劝阻:“师傅,不要再修了,很危险,我们几家今天不着急用电。”可是陈群严肃地说,“晚上没有电怎么行,一下就好。” 他第二次走到报修的表箱前,熟练地连接进线,十米开外,村民们远远地看着。这个村民眼中不要命、不知姓名的供电师傅,就是九江市劳动模范陈群。8点49分,第一次地震发生,他刚刚结束青龙渡一户漏电保护器修理,在赶往吴家营的乡村公路上;9点25分,第一次余震发生,他正在为吴喜善家第一次修理表箱线路。之后,接到同事“胡家当公变倾斜”的告急电话,情况危急,他丢下手中的活儿赶往现场。
14点,处理完所有居民报修故障后,陈群又赶到了中医院,这里正在搭建帐篷安置病人,他和同事立即开始拉线、装灯泡、接电源。到晚上18点,他们已连续为中医院、人民医院、政府等5处露宿帐篷装电灯泡100多个,架接临时照明线路1000多米。这10个小时,他用手机打了数十次电话,报告电力线路故障,却只和妻子匆匆见了一面,没有问一句家里住房的情况。
星夜下的灯光
11月26日22点,九江郊区毛家塘变电站外,110千伏塘湖线20多米高的1号铁塔上,就着悬挂在塔边的应急灯光,送电工区带电班副班长陈旭志、班员陈晓杰和阳洪涛紧张地处理过热的线夹。三人紧密配合做好安措,迅速拆除连接部分。该打磨、修复了,三人示意副主任熊伟调整塔下应急灯光束。顿时,漆黑的夜幕下,应急灯的光显得更亮了。
由于负责供应东三县电力的海山变电站停电检修,临时投运的塘湖线出现两处小故障点,原计划白天处理,但考虑到如果停电操作,势必引起东三县人民的猜疑和恐慌。于是,在恢复另一条线路供电后,送电人员21点才开始工作。夜晚寒气袭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远处,乡村灯火投过来,和满天的繁星陪伴着供电员工。
临近23点,三人结束全部工作回到地面,愣住了,只见总经理熊友明正高举应急灯为他们照路,已经20多分钟,队员们感动得说不出话。熊总却很自然地说,这不算啥,以前做这样的事多了,大家辛苦了。听随行的办公室沈主任说,熊总从地震发生后,就一直在一线视察灾情、布置工作,等下还要参加九江市政府组织的24点工作会。得到塘湖线送电成功的消息,熊总和大家深一脚浅一脚,扒开厚厚的茅草,原路返回。
父母的嘱托
11月28日中午,在离震源不足6公里的35千伏港口变电站,从20公里外赶来的吴亚克夫妇见到了27岁的儿子吴凡。虽说一别才3天,期间还经常通电话,但母亲还是爱怜地抚摸儿子,嘘寒问暖。她知道儿子在露天打地铺睡了2个晚上,连忙用手去摸栏杆上铺晒的棉絮,潮潮的。顾不上多说话,赶紧拿出做好的饭菜和新鲜蔬菜,细心的母亲知道儿子连续吃了几天的方便面和饼干。
父亲吴亚克是九江锁江楼电厂老职工,看着变电站主控室从一楼到二楼贯穿式裂纹,高压室、电容室、候班室裂纹清晰可见,电容室一角2米的横向裂纹,他清楚这都是安全隐患。但临别前,他还是叮嘱吴凡,“变电站是电力供应的心脏地带,不管发生什么事,你一定要坚守岗位。”
其实,他们并不清楚,帮生病的同事顶两天班的儿子,是怎样度过的。26日8点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