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杰:关注老百姓的电力作家
2005-12-28 16:57:41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金秋十月,江苏徐州供电公司员工郑洪杰的小小说集《红唇》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是郑洪杰的第6部文学著作。屈指算来,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已经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的小小说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已经位居中国当代小小说队伍的前列。日前,笔者在街头漫步,书摊前见盗版的《中国小小说名家新作》和《微型小说300篇》,翻了翻,又见郑洪杰的多篇小说被盗。郑洪杰的小小说被盗现象自九十年代就屡见不鲜,近几年,他在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谁来教我爱》后,又集中精力写了部长篇小说《苍穹的眼眸》,并于今年出版,因此,他的小小说写得少了,但仍然能见到他的作品被盗,可见他在我国小小说创作上的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身在电力后勤工作的郑洪杰开始从事创作,先在《中国电力报》、《中国企业报》、《新华日报》等发表作品。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大量登上国内杂志《小说界》、《萌芽》、《广州文艺》、《雨花》、《延安文艺》、《青年作家》等,并有100多篇小说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选登及几十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微型小说精典》、《当代小小说精品库》、《中国小小说名家精萃》等专集选录,其中,《成名之后》、《端州遗砚》、《老人和墙》等被《中国文学》、《小说月报》等选用或用英、法文字介绍至国外。郑洪杰显然已是我国电力系统作家队伍中的优秀者。
郑洪杰属“老三届”那拨人,像2700万知青一样,1969年,他在苏北一个贫困的小村度过了七年多的“蹉跎岁月”。正如他在《百花园》杂志的一篇创作谈中所说:“把一生中惟一的青春年华给了那片苍凉又瘠薄的土地,寂寞又贫困的村落,憨朴又自私的乡亲。”显然,闭塞落后的文化荒漠,使知识饥渴而又喜爱文学的他只能“像一只受病的青果,挂在民族瘦弱的枝干上飘摇”。1977年回城的郑洪杰,重新做起了作家梦。但一患多年的疾病使他与死神开了个玩笑。病中,他一边治疗,一边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以储备创作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便死,也要写出一篇象样的遗书”。1985年4月,郑洪杰在《徐州日报》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中国电力报》创刊后,他如鱼得水,连续夺得了“五莲杯”、“华能杯”等几个文学征文奖,并获得了1995年惟一的一等奖,同时,连续7年获《华东电力报》副刊优秀作品奖。并且,每年都有数十篇作品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但这十年期间,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村,显然,那段下放的经历对他影响深重。他在一篇《感谢生活》的文章中说:“在灯下,我一遍遍回望和品读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岁月,也由此一次次的心酸和亢奋。这些故事,与我那么熟悉,我一闭眼,便会听到那些声响和喘息?”
八十年代中期,身在电力后勤工作的郑洪杰开始从事创作,先在《中国电力报》、《中国企业报》、《新华日报》等发表作品。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大量登上国内杂志《小说界》、《萌芽》、《广州文艺》、《雨花》、《延安文艺》、《青年作家》等,并有100多篇小说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选登及几十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微型小说精典》、《当代小小说精品库》、《中国小小说名家精萃》等专集选录,其中,《成名之后》、《端州遗砚》、《老人和墙》等被《中国文学》、《小说月报》等选用或用英、法文字介绍至国外。郑洪杰显然已是我国电力系统作家队伍中的优秀者。
郑洪杰属“老三届”那拨人,像2700万知青一样,1969年,他在苏北一个贫困的小村度过了七年多的“蹉跎岁月”。正如他在《百花园》杂志的一篇创作谈中所说:“把一生中惟一的青春年华给了那片苍凉又瘠薄的土地,寂寞又贫困的村落,憨朴又自私的乡亲。”显然,闭塞落后的文化荒漠,使知识饥渴而又喜爱文学的他只能“像一只受病的青果,挂在民族瘦弱的枝干上飘摇”。1977年回城的郑洪杰,重新做起了作家梦。但一患多年的疾病使他与死神开了个玩笑。病中,他一边治疗,一边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以储备创作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便死,也要写出一篇象样的遗书”。1985年4月,郑洪杰在《徐州日报》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中国电力报》创刊后,他如鱼得水,连续夺得了“五莲杯”、“华能杯”等几个文学征文奖,并获得了1995年惟一的一等奖,同时,连续7年获《华东电力报》副刊优秀作品奖。并且,每年都有数十篇作品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但这十年期间,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村,显然,那段下放的经历对他影响深重。他在一篇《感谢生活》的文章中说:“在灯下,我一遍遍回望和品读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岁月,也由此一次次的心酸和亢奋。这些故事,与我那么熟悉,我一闭眼,便会听到那些声响和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