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刚:为山区群众谋福利
2005-11-21 09:43:39 来源:四川政协报
A-
A+
电力18讯: ――记兴文县政协委员、兴文县九丝镇铁索桥电站站长张治刚
巍巍的青山,在薄雾笼罩中展示着婀娜的曲线,山间一点一点的灯光透过薄雾;潺潺的溪水,竟也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向上面或向旁边流淌,滋润着一片片山地……
电――在山区群众的心中是神奇的。多少年一到晚上就黑漆漆什么也看不见的日子结束了,昏黄的油灯也已经“退休"到柜子的顶上,布满了灰尘。有了电,山里的晚上也是光明的,看孩子在日光灯下认真温习功课,看农民们在灯火通明的院坝里聊天谈生产,听山里广播传出增产增收的好消息,感受春种夏育秋收的喜悦,山里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能力,就要站起来”
兴文县位于宜宾市南部,处于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川高原过渡地带,属于山区,总面积约1373.17平方公里。兴文,这个山川秀丽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许多敢干敢为的兴文人。
作为兴文人,接近“知天命"年龄的张治刚随时想着要如何为家乡作贡献。生于兴文县九丝镇,张治刚走过的四十几年并不顺利,吃过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干过超负荷的农活……一路的荆棘与坎坷磨练出了他坚强不屈、不轻言放弃的性格。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了,封闭的小山沟也有了与外界沟通的大好机会,张治刚放下手中的农活到兴文县城一个生产硫磺的工厂当泥瓦匠。从一个泥瓦匠开始,张治刚勤奋学习,总结经验,最后成为了一个建筑施工队的队长。一开始,只能承揽各类小工程项目,随着经验和资金的积累,张治刚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有了钱,怎样才能帮助身边更多的人致富?他一直在思考着。
“有能力,就要站起来,就要想方设法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人的一生才没有白费。"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张治刚心中的方向却是如此坚定。
近年来,张治刚领导的兴文县九丝建筑队按照县委、县政府“工农富县"的战略思想,合理投资,诚信经营,为山区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帮助困难的群众渡过难关,为失学儿童凑足学习和生活费用,给灾区捐款……张治刚真诚地说:“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政协委员应该做的事情。谁不愿意为家乡做点贡献,而我仅仅是比他们先做了。"
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人听到了张治刚的敢干敢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看到了山里汉子的真诚与坦然……
“电是能源,更是农村人致富的条件”
看着照亮山沟的电,张治刚笑了:“有电真好,农村人其实比城里人更需要这些来之不易的灯光"。
从2003年起,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张治刚通过电视、报纸等资料了解到我国能源短缺,特别是电力能源紧张。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张治刚知道,农村电力质量差、服务不到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于是,他产生了投资小水电站的念头。
积极响应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号召,两年来,张治刚先后投资建成了玉秀水源电站和九丝铁索桥电站,并担任九丝镇铁索桥电站站长。电站一个个地投入使用,山里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了。在九丝铁索桥电站水渠经过的地方,原来农民种庄稼全是靠天吃饭,天干就眼见着苗枯、地龟裂,下雨才能有一些小小收成;现在,通过在引水渠中放水和电动抽水,周围的农田种上的庄稼再不会因为天干而颗粒无收,这一条水渠解决了上千亩农田的干旱问题。手捧着清亮亮的水,农民们笑得合不拢嘴:“有水不容易呀,以后再也不用为没水浇田而担心了。”
农村山区电力照明质量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山区群众,昏黄如豆、时断时续的灯光让群众难以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电站建成后,近距离的输电系统为群众提供了稳定、充足的电力资源,山区群众也同样能“卡拉OK"了。
电站建成后带来的利益是有目共睹的,其实,电站建设的整个过程就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福利。电站的建设需要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而建成后又能解决部分工人的固定就业。在两个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张治刚光是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就达上百万,电站建成后,解决了15名农民工的就业。这些工人每月拿计量工资,多的时候能达到一个月800余元,这样的数目对于山区的群众来说,算是高工资了。
潜在的好处是一言难尽的,张治刚认为,群众的笑容是最宝贵的:“再苦再累,只要群众一笑,我心就是甜的,这说明我办的事情有了实效。”
电站建成了,在依法纳税和正常开支的基础上,电站每月还有一定的固定收入。对于下一步的打算,张治刚立足本地,认为九丝镇是兴文县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他准备拿出一部分钱投入到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之中,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点自己的贡献。
作为政协委员,张治刚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一如既往地对贫困学生予以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修桥、补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我也将积极支持,争取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quo
巍巍的青山,在薄雾笼罩中展示着婀娜的曲线,山间一点一点的灯光透过薄雾;潺潺的溪水,竟也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向上面或向旁边流淌,滋润着一片片山地……
电――在山区群众的心中是神奇的。多少年一到晚上就黑漆漆什么也看不见的日子结束了,昏黄的油灯也已经“退休"到柜子的顶上,布满了灰尘。有了电,山里的晚上也是光明的,看孩子在日光灯下认真温习功课,看农民们在灯火通明的院坝里聊天谈生产,听山里广播传出增产增收的好消息,感受春种夏育秋收的喜悦,山里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能力,就要站起来”
兴文县位于宜宾市南部,处于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川高原过渡地带,属于山区,总面积约1373.17平方公里。兴文,这个山川秀丽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许多敢干敢为的兴文人。
作为兴文人,接近“知天命"年龄的张治刚随时想着要如何为家乡作贡献。生于兴文县九丝镇,张治刚走过的四十几年并不顺利,吃过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干过超负荷的农活……一路的荆棘与坎坷磨练出了他坚强不屈、不轻言放弃的性格。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了,封闭的小山沟也有了与外界沟通的大好机会,张治刚放下手中的农活到兴文县城一个生产硫磺的工厂当泥瓦匠。从一个泥瓦匠开始,张治刚勤奋学习,总结经验,最后成为了一个建筑施工队的队长。一开始,只能承揽各类小工程项目,随着经验和资金的积累,张治刚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有了钱,怎样才能帮助身边更多的人致富?他一直在思考着。
“有能力,就要站起来,就要想方设法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人的一生才没有白费。"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张治刚心中的方向却是如此坚定。
近年来,张治刚领导的兴文县九丝建筑队按照县委、县政府“工农富县"的战略思想,合理投资,诚信经营,为山区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帮助困难的群众渡过难关,为失学儿童凑足学习和生活费用,给灾区捐款……张治刚真诚地说:“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政协委员应该做的事情。谁不愿意为家乡做点贡献,而我仅仅是比他们先做了。"
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人听到了张治刚的敢干敢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看到了山里汉子的真诚与坦然……
“电是能源,更是农村人致富的条件”
看着照亮山沟的电,张治刚笑了:“有电真好,农村人其实比城里人更需要这些来之不易的灯光"。
从2003年起,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张治刚通过电视、报纸等资料了解到我国能源短缺,特别是电力能源紧张。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张治刚知道,农村电力质量差、服务不到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于是,他产生了投资小水电站的念头。
积极响应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号召,两年来,张治刚先后投资建成了玉秀水源电站和九丝铁索桥电站,并担任九丝镇铁索桥电站站长。电站一个个地投入使用,山里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了。在九丝铁索桥电站水渠经过的地方,原来农民种庄稼全是靠天吃饭,天干就眼见着苗枯、地龟裂,下雨才能有一些小小收成;现在,通过在引水渠中放水和电动抽水,周围的农田种上的庄稼再不会因为天干而颗粒无收,这一条水渠解决了上千亩农田的干旱问题。手捧着清亮亮的水,农民们笑得合不拢嘴:“有水不容易呀,以后再也不用为没水浇田而担心了。”
农村山区电力照明质量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山区群众,昏黄如豆、时断时续的灯光让群众难以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电站建成后,近距离的输电系统为群众提供了稳定、充足的电力资源,山区群众也同样能“卡拉OK"了。
电站建成后带来的利益是有目共睹的,其实,电站建设的整个过程就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福利。电站的建设需要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而建成后又能解决部分工人的固定就业。在两个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张治刚光是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就达上百万,电站建成后,解决了15名农民工的就业。这些工人每月拿计量工资,多的时候能达到一个月800余元,这样的数目对于山区的群众来说,算是高工资了。
潜在的好处是一言难尽的,张治刚认为,群众的笑容是最宝贵的:“再苦再累,只要群众一笑,我心就是甜的,这说明我办的事情有了实效。”
电站建成了,在依法纳税和正常开支的基础上,电站每月还有一定的固定收入。对于下一步的打算,张治刚立足本地,认为九丝镇是兴文县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他准备拿出一部分钱投入到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之中,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点自己的贡献。
作为政协委员,张治刚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一如既往地对贫困学生予以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修桥、补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我也将积极支持,争取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quo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