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和优化电力多种经营企业经营格局
2005-10-24 16:47:1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使机遇与挑战并存。处于其中的电力多种经营企业也是如此--21世纪的经济态势,将以住房建筑业、汽车交通业、信息产业及服务业务为主流,它们将成为新的投资重点和经济增长点。而我们电力系统的多种经营企业与这四大产业多少有些关联,有的还已涉足。该如何抓住良机发展电力多种经营企业呢?必须明晰现状,对症下药。
明晰现状,解剖误区
作为电力系统的辅助产业即电力多种经营企业,其发展过程一般是,从开始的安置型过渡到福利型,逐步走向效益型。按理说,这是符合创业人初衷的,也是广大员工所期望的。但在近几年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电力多种经营企业是滞后的:积累甚少,盈利不多,发展后劲不足,且被定格在"福利型"阶段徘徊不前,有的甚至退回到"安置型"阶段,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多种经营工作除了依托主导产业以外,只能根据地域环境、物质条件、人员素质、资金实力等情况来进行决策和实施,这就需要依靠对发展前景的准确预测,对资源的正确调配,对知识技术的充分利用。但在决策中,由于随机性因素多,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盲目地开辟挣钱渠道。在实施中,由于情况不断变化,难免发生"病急乱投医"的现象。这就导致多种经营工作走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电力多种经营的资源分散,小打小闹,拳头项目少,规模效益差。本来就不雄厚的资金,像撒胡椒粉一样,各抹一点,各单位都开"作坊",如制作电杆,组装高低压开关柜,生产控制台,办宾馆招待所等等。致使这些小"作坊"的档次低、成本高、规模小、效益差,市场竞争乏力,惨淡经营。
误区之二:依赖主业,功能趋同,恶性竞争,相互拆台。各单位都有多种经营,其部分功能的设置大同小异。本来有些多种经营单位成立之初是作了明确分工的,但在运作过程中,大家都觉得沾着"电"字,找业务容易些,于是出现了部分转行,人为地形成了"同行是冤家"的状况。例如,有某一项外部工程业务,大家不约而同地发起攻势:有的通过降低报价、再降低报价来争得项目权,有的通过走后门、拉关系,培养"感情"来获得。有的呢,他找科长,你找处长,我就找厅长,请客送礼一轮又一轮,搞"钱权交易",助长腐败之风。如果是系统内部工程,给谁去做呢?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是最为头痛的,手心手背都是肉,都要"吃饭"嘛。于是开协调会,做疏导工作,今天照顾你,明天照顾他。尽管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强调资质等级的重要,但是在同等资质下,有几个施工队伍,面对具体问题,大家还是觉得左右为难。恶性竞争、内耗拆台,同样得不到圆满解决。
误区之三:机构重复。工作机构重复设置,基本设施重复建设,人力资源重复配备。由于多种经营企业之间拥有部分相同的业务,所以都有相同的一套工程管理制度和办法,都有存放相同器材的仓库,还有相同的机械装备等。这些技术力量分散、竞争实力不强的"小路人马",很难抢到市场,因而设备、资源常常闲置,造成浪费。
走出误区,扭转格局
电力多种经营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出误区,扭转这种被动的格局,大胆实施战略创新,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和经济环境优势,我认为电力多种经营产业应该遵循"集团、规模、分类、合力"的八字格局去寻求发展。
"集团",即按照主辅分开的原则,将主业与多种经营分成两条平行线,主业负责管电、售电、收费,多种经营负责建设、改造、服务(包括为整个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此基础上,把全局多种经营企业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这样,有利于集中资金办大事;有利于"一口对外",减少多层次、多部门的应酬和开支漏洞;有利于合理纳税;有利于充分发挥资质等级的作用。"规模",即收拢五指,形成拳头,产生品牌效应,通过对人、财、物的调整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劳动组合,提高科技含量。这样有利于形成支柱产业;有利于开发拳头产品;有利于企业上台阶、上档次、上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类",即根据专业、工种、服务对象不同,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地组建分支机构,将任务、功能、职责、权限进行界定。从而减少抢山头、争业务,减少相互扯皮,减少相互推卸责任,使大家都按照各自的职能想办法,大踏步走向市场找路子,求发展。
"合力",即通过集团化运营。这样既可发挥核心企业(带"电"机构)的控制与先导作用,又可发挥其他企业(非"电"机构)的辅助、补充和配合作用,还可以形成合力,全方位提高竞争能力,不断赢得市场。
怎样实现"八字格局"?我认为:
第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体制改革。我们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
明晰现状,解剖误区
作为电力系统的辅助产业即电力多种经营企业,其发展过程一般是,从开始的安置型过渡到福利型,逐步走向效益型。按理说,这是符合创业人初衷的,也是广大员工所期望的。但在近几年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电力多种经营企业是滞后的:积累甚少,盈利不多,发展后劲不足,且被定格在"福利型"阶段徘徊不前,有的甚至退回到"安置型"阶段,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多种经营工作除了依托主导产业以外,只能根据地域环境、物质条件、人员素质、资金实力等情况来进行决策和实施,这就需要依靠对发展前景的准确预测,对资源的正确调配,对知识技术的充分利用。但在决策中,由于随机性因素多,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盲目地开辟挣钱渠道。在实施中,由于情况不断变化,难免发生"病急乱投医"的现象。这就导致多种经营工作走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电力多种经营的资源分散,小打小闹,拳头项目少,规模效益差。本来就不雄厚的资金,像撒胡椒粉一样,各抹一点,各单位都开"作坊",如制作电杆,组装高低压开关柜,生产控制台,办宾馆招待所等等。致使这些小"作坊"的档次低、成本高、规模小、效益差,市场竞争乏力,惨淡经营。
误区之二:依赖主业,功能趋同,恶性竞争,相互拆台。各单位都有多种经营,其部分功能的设置大同小异。本来有些多种经营单位成立之初是作了明确分工的,但在运作过程中,大家都觉得沾着"电"字,找业务容易些,于是出现了部分转行,人为地形成了"同行是冤家"的状况。例如,有某一项外部工程业务,大家不约而同地发起攻势:有的通过降低报价、再降低报价来争得项目权,有的通过走后门、拉关系,培养"感情"来获得。有的呢,他找科长,你找处长,我就找厅长,请客送礼一轮又一轮,搞"钱权交易",助长腐败之风。如果是系统内部工程,给谁去做呢?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是最为头痛的,手心手背都是肉,都要"吃饭"嘛。于是开协调会,做疏导工作,今天照顾你,明天照顾他。尽管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强调资质等级的重要,但是在同等资质下,有几个施工队伍,面对具体问题,大家还是觉得左右为难。恶性竞争、内耗拆台,同样得不到圆满解决。
误区之三:机构重复。工作机构重复设置,基本设施重复建设,人力资源重复配备。由于多种经营企业之间拥有部分相同的业务,所以都有相同的一套工程管理制度和办法,都有存放相同器材的仓库,还有相同的机械装备等。这些技术力量分散、竞争实力不强的"小路人马",很难抢到市场,因而设备、资源常常闲置,造成浪费。
走出误区,扭转格局
电力多种经营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出误区,扭转这种被动的格局,大胆实施战略创新,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和经济环境优势,我认为电力多种经营产业应该遵循"集团、规模、分类、合力"的八字格局去寻求发展。
"集团",即按照主辅分开的原则,将主业与多种经营分成两条平行线,主业负责管电、售电、收费,多种经营负责建设、改造、服务(包括为整个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此基础上,把全局多种经营企业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这样,有利于集中资金办大事;有利于"一口对外",减少多层次、多部门的应酬和开支漏洞;有利于合理纳税;有利于充分发挥资质等级的作用。"规模",即收拢五指,形成拳头,产生品牌效应,通过对人、财、物的调整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劳动组合,提高科技含量。这样有利于形成支柱产业;有利于开发拳头产品;有利于企业上台阶、上档次、上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类",即根据专业、工种、服务对象不同,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地组建分支机构,将任务、功能、职责、权限进行界定。从而减少抢山头、争业务,减少相互扯皮,减少相互推卸责任,使大家都按照各自的职能想办法,大踏步走向市场找路子,求发展。
"合力",即通过集团化运营。这样既可发挥核心企业(带"电"机构)的控制与先导作用,又可发挥其他企业(非"电"机构)的辅助、补充和配合作用,还可以形成合力,全方位提高竞争能力,不断赢得市场。
怎样实现"八字格局"?我认为:
第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体制改革。我们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