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精细――解读吉林榆树市农电公司线损管理模式
2006-03-16 00:44:02 来源:国家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陈 宁
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细节。在电网状况相同、服务质量相同的条件下,线损管理的各项指标是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精细程度的体现。
自2001年起,吉林榆树市农电公司实行“一否决五递进”线损承包管理模式,采用“四分累加法”计算理论损失率,开展“三优四无一规范”载体活动,线损率大幅度下降。2005年该公司线损率完成9.48%,比2001年降低7.32个百分点。目前,该公司的线损管理模式已经在长春农电系统全面推广应用。
创新机制 模式不断升级
榆树市农电公司职工人数占长春农电系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售电量只占总售电量的七分之一。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向管理要效益。
2001年,一项特殊的承包在榆树市农电公司全面推行,其目标就是降低线损。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一否决五递进”,即始终坚持以营业线损率作为承包的“否决条件”,连续5年对具体承包形式持续完善。在坚持“否决条件”的前提下,2002年实行售电单价承包,2003年实行利润承包,2004年实行千瓦时电量利润承包,2005年实行提成电费承包。2006年则实行千瓦时电量提成承包,每一次改进和完善都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了线损管理的实效。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承包,都必须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作为前提。该公司为搞好线损理论计算,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以2004年为例,他们用75天的时间,全面完成了高压91条线路、低压3845个台区的线损理论计算工作。在此期间,参加现场数据采集工作的员工,光是皮尺就用坏了200多条。在进行高压理论计算时,该公司集中140人,动用48台微机,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夜以继日地工作。这些经得起推敲的基础数据,确保了承包工作的顺利开展。
健全体系 管理日趋规范
建立线损管理体系需要有严密的理论支撑。为此,榆树供电人把线损理论计算软件的创新提上议事日程。他们在“三分累加法”软件的基础上,研发出“四分累加法”,克服了原软件对台区三相不平衡率均假设为25%的缺陷,使理论损失率计算更接近于实际。目前,“四分累加法”软件已在该公司普遍应用,对农网改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该公司对66千伏线路线损率指标以理论计算值为主;对10千伏线路线损率指标以理论计算值为主、适当考虑实际情况;对低压线损率指标以实际为主、以理论线损率指标为辅。实践证明,这一管理思路是科学的。
建立线损技术体系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榆树市新建变电所5座,新建10千伏配电线路1183公里,改造10千伏配电线路440公里,改造后低压线损下降8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该公司把抓好技术降损纳入常态管理轨道。更换高能耗变压器,充分发挥有载调压作用;加强无功管理,优化无功补偿;通过高压延伸,变压器移到负荷中心2103个台区,减少低压线路1240公里;跟踪负荷变化,及时调整三相负荷,全市累计调整低压台区2210个,使变压器三相负荷基本平衡;淘汰高耗能电能表,台区总表全部更换为新型电子表。
建立线损保证体系需要以制度为依托。榆树市农电公司围绕强化线损的过程管理和控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线损管理制度及指导文件。目前,《线损管理办法》、《2006年线损承包方案》、《2006年高低压购电量、线损率指标分解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线损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线损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通过加强线损工作的“三个体系”建设,各级线损管理形成了管理闭环、监督闭环,降损工作真正步入了常态化管理轨道。
科学考核 细节决定成败
没有考核和监督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而要达到考核科学化,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做为平台。
本着这个理念,具有榆电管理特色的“三优四无一规范”考核细则应运而生。“三优”即选树优秀供电所、优秀供电所长和优秀员工;“四无”,即安全无事故、经营无亏损、管理无欠费、服务无投诉;“一规范”,即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他们在吉林农电系统实现了“四个率先”:率先实施台区承包;率先成立发行中心,实行电费统一发行;率先成立95598客户服务中心,实现统一报装一口对外;率先开展MIS系统实时在线服务。
为保证考核制度的有效推行,该公司成立了考核组,每月对基层供电所进行检查、互查和考评,明查暗访,为供电所打分,考核结果与各供电所经济效益挂
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细节。在电网状况相同、服务质量相同的条件下,线损管理的各项指标是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精细程度的体现。
自2001年起,吉林榆树市农电公司实行“一否决五递进”线损承包管理模式,采用“四分累加法”计算理论损失率,开展“三优四无一规范”载体活动,线损率大幅度下降。2005年该公司线损率完成9.48%,比2001年降低7.32个百分点。目前,该公司的线损管理模式已经在长春农电系统全面推广应用。
创新机制 模式不断升级
榆树市农电公司职工人数占长春农电系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售电量只占总售电量的七分之一。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向管理要效益。
2001年,一项特殊的承包在榆树市农电公司全面推行,其目标就是降低线损。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一否决五递进”,即始终坚持以营业线损率作为承包的“否决条件”,连续5年对具体承包形式持续完善。在坚持“否决条件”的前提下,2002年实行售电单价承包,2003年实行利润承包,2004年实行千瓦时电量利润承包,2005年实行提成电费承包。2006年则实行千瓦时电量提成承包,每一次改进和完善都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了线损管理的实效。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承包,都必须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作为前提。该公司为搞好线损理论计算,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以2004年为例,他们用75天的时间,全面完成了高压91条线路、低压3845个台区的线损理论计算工作。在此期间,参加现场数据采集工作的员工,光是皮尺就用坏了200多条。在进行高压理论计算时,该公司集中140人,动用48台微机,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夜以继日地工作。这些经得起推敲的基础数据,确保了承包工作的顺利开展。
健全体系 管理日趋规范
建立线损管理体系需要有严密的理论支撑。为此,榆树供电人把线损理论计算软件的创新提上议事日程。他们在“三分累加法”软件的基础上,研发出“四分累加法”,克服了原软件对台区三相不平衡率均假设为25%的缺陷,使理论损失率计算更接近于实际。目前,“四分累加法”软件已在该公司普遍应用,对农网改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该公司对66千伏线路线损率指标以理论计算值为主;对10千伏线路线损率指标以理论计算值为主、适当考虑实际情况;对低压线损率指标以实际为主、以理论线损率指标为辅。实践证明,这一管理思路是科学的。
建立线损技术体系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榆树市新建变电所5座,新建10千伏配电线路1183公里,改造10千伏配电线路440公里,改造后低压线损下降8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该公司把抓好技术降损纳入常态管理轨道。更换高能耗变压器,充分发挥有载调压作用;加强无功管理,优化无功补偿;通过高压延伸,变压器移到负荷中心2103个台区,减少低压线路1240公里;跟踪负荷变化,及时调整三相负荷,全市累计调整低压台区2210个,使变压器三相负荷基本平衡;淘汰高耗能电能表,台区总表全部更换为新型电子表。
建立线损保证体系需要以制度为依托。榆树市农电公司围绕强化线损的过程管理和控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线损管理制度及指导文件。目前,《线损管理办法》、《2006年线损承包方案》、《2006年高低压购电量、线损率指标分解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线损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线损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通过加强线损工作的“三个体系”建设,各级线损管理形成了管理闭环、监督闭环,降损工作真正步入了常态化管理轨道。
科学考核 细节决定成败
没有考核和监督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而要达到考核科学化,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做为平台。
本着这个理念,具有榆电管理特色的“三优四无一规范”考核细则应运而生。“三优”即选树优秀供电所、优秀供电所长和优秀员工;“四无”,即安全无事故、经营无亏损、管理无欠费、服务无投诉;“一规范”,即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他们在吉林农电系统实现了“四个率先”:率先实施台区承包;率先成立发行中心,实行电费统一发行;率先成立95598客户服务中心,实现统一报装一口对外;率先开展MIS系统实时在线服务。
为保证考核制度的有效推行,该公司成立了考核组,每月对基层供电所进行检查、互查和考评,明查暗访,为供电所打分,考核结果与各供电所经济效益挂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