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工“模块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05-10-23 22:15:4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江苏省常熟市吴市供电所 徐永钊
1 问题的提出
农电体制改革后,许多农村供电所对农村电工的人员配置一般都是以每450个装表用户1名农村电工为原则。这1名农村电工常常“单兵作战”,全面负责辖区内用户的用电申请、装表、电量电费抄收、营业检查、日常维护等工作。这一配置模式看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但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几点明显的不足。
1.1 农村电工人员配置数与岗位的矛盾突出。依据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农村供电所在体制改革后配置的农村电工人员数量是额定的,但基层供电所在安排岗位时往往出现紧缺的现象。就以吴市供电所为例,我所供电区域面积为32 km2,营业户数为8 809户。区域内设有公用配电变压器102台13 295 kV・A,工业专用配电变压器27台7 265 kV・A,管理维护10 kV线路5条66.03 km,0.4 kV线路150 km,农村电工16人。就以每450户配1名农村电工计,人员矛盾就已出现。
1.2 区域内情况的多样性与工作的不平衡性突出。农村各个台区的供电情况是复杂多样的,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台区之间的用电状况日益复杂。如果以每名农村电工为单位划分区域实施管理,工作量的不平衡首先会明显体现。就以电费抄收为例,如果有某一电工工作不到位,少抄、估抄、漏抄、电费不能月结月清,那么就会影响到全所的电费回收。再如,因农村电工独立负责各个台区,由于“各自为政”,“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现象又会滋生。这无疑又会影响了供电所整体的服务形象。
2 “模块管理”的实践
2.1 打破农村电工的个体岗位,以块为单位组建新的岗位。我们的改革是不再以每450户1名农村电工为单位配置人员,而是将工作岗位划成营业管理、运行管理、电费管理三大模块,根据模块工作量的变化进行合理配置,适度调整。明确三大模块的工作职责为:营业管理负责营业窗口所有业务;运行管理负责变、配电线路巡视、检修、维护及计量管理;电费管理负责所有电费的回收上交及线损分析,确保抄见率、准确率、回收率符合规定要求。
2.2 打破农村电工岗位终身制,以流动促进优化配置。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岗位的配置不搞终身制。始初阶段,我们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工作特长进行配置。实施过程中,我们允许在岗位和人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既可以让岗位来选择你,也可以根据你的意愿来选择岗位。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也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办法。
3 管理改革的思考
3.1 化解了人员配置量的矛盾。改革伊始,我们担心供电所人员的大量精简,会无法应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看到在“模块管理”运行机制下,随着岗位与人员的配置日益进入合理的状态,这一矛盾已迎刃而解了。目前,我所总人数的配置量与每450户1名农村电工的配置额相比是明显较低的,但我们的工作效益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
3.2 促进了人员配置质的提高。在“模块管理”中,岗位配置呈开放的状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农村电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进取精神。就农村电工而言,他们面对流动的岗位,都能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应对这一变化。目前,我所有11名职工参加了大专函授学习,有8名职工参加中专函授学习,平时苦练基本功更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3.3 提升了农电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我们将供电所农电工作按三大模块进行管理,三大模块既是不同的工作层面,又是一个有机的管理整体,易于形成工作合力,促进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也看到,实施这一管理举措后,三大模块之间、模块内的各岗位之间,自然又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管理链,形成了一个相互约束、相互监督机制。如用户申请用电,营业管理按流程受理业务,运行管理负责施工、装表、接电,电费管理负责建卡、建账、回收电费。这样,既做到了一条龙服务,又环环相扣,相互制约,杜绝了漏洞。同时,营业管理既是申请用电受理人,又是维修抢修值班人员;运行管理既是日常运行维修人员,又是上门服务人员;电费管理既是电费回收人员,又是营业检查人员。各岗位的职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用户电能表一旦出现故障,能及时向营业管理报修,营业管理人员就会及时通知人员使故障及时得到维修处理,之后,电费管理人员又会及时对用户的电能表进行检查。这样环环相扣,杜绝了过去“单兵作战”中出现的漏洞。
3.4 支持了三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农电体制改革后,农村供电所资产、人员、经济分配等集中到市公司统一管理。就我们这一地区而言,供电所职工的收入明显较低。我们实践新的“模块管理”方式后,将一部分富裕人员充实到三产开发上,依托区域优势、技术优势,着力
1 问题的提出
农电体制改革后,许多农村供电所对农村电工的人员配置一般都是以每450个装表用户1名农村电工为原则。这1名农村电工常常“单兵作战”,全面负责辖区内用户的用电申请、装表、电量电费抄收、营业检查、日常维护等工作。这一配置模式看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但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几点明显的不足。
1.1 农村电工人员配置数与岗位的矛盾突出。依据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农村供电所在体制改革后配置的农村电工人员数量是额定的,但基层供电所在安排岗位时往往出现紧缺的现象。就以吴市供电所为例,我所供电区域面积为32 km2,营业户数为8 809户。区域内设有公用配电变压器102台13 295 kV・A,工业专用配电变压器27台7 265 kV・A,管理维护10 kV线路5条66.03 km,0.4 kV线路150 km,农村电工16人。就以每450户配1名农村电工计,人员矛盾就已出现。
1.2 区域内情况的多样性与工作的不平衡性突出。农村各个台区的供电情况是复杂多样的,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台区之间的用电状况日益复杂。如果以每名农村电工为单位划分区域实施管理,工作量的不平衡首先会明显体现。就以电费抄收为例,如果有某一电工工作不到位,少抄、估抄、漏抄、电费不能月结月清,那么就会影响到全所的电费回收。再如,因农村电工独立负责各个台区,由于“各自为政”,“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现象又会滋生。这无疑又会影响了供电所整体的服务形象。
2 “模块管理”的实践
2.1 打破农村电工的个体岗位,以块为单位组建新的岗位。我们的改革是不再以每450户1名农村电工为单位配置人员,而是将工作岗位划成营业管理、运行管理、电费管理三大模块,根据模块工作量的变化进行合理配置,适度调整。明确三大模块的工作职责为:营业管理负责营业窗口所有业务;运行管理负责变、配电线路巡视、检修、维护及计量管理;电费管理负责所有电费的回收上交及线损分析,确保抄见率、准确率、回收率符合规定要求。
2.2 打破农村电工岗位终身制,以流动促进优化配置。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岗位的配置不搞终身制。始初阶段,我们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工作特长进行配置。实施过程中,我们允许在岗位和人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既可以让岗位来选择你,也可以根据你的意愿来选择岗位。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也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办法。
3 管理改革的思考
3.1 化解了人员配置量的矛盾。改革伊始,我们担心供电所人员的大量精简,会无法应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看到在“模块管理”运行机制下,随着岗位与人员的配置日益进入合理的状态,这一矛盾已迎刃而解了。目前,我所总人数的配置量与每450户1名农村电工的配置额相比是明显较低的,但我们的工作效益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
3.2 促进了人员配置质的提高。在“模块管理”中,岗位配置呈开放的状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农村电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进取精神。就农村电工而言,他们面对流动的岗位,都能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应对这一变化。目前,我所有11名职工参加了大专函授学习,有8名职工参加中专函授学习,平时苦练基本功更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3.3 提升了农电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我们将供电所农电工作按三大模块进行管理,三大模块既是不同的工作层面,又是一个有机的管理整体,易于形成工作合力,促进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也看到,实施这一管理举措后,三大模块之间、模块内的各岗位之间,自然又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管理链,形成了一个相互约束、相互监督机制。如用户申请用电,营业管理按流程受理业务,运行管理负责施工、装表、接电,电费管理负责建卡、建账、回收电费。这样,既做到了一条龙服务,又环环相扣,相互制约,杜绝了漏洞。同时,营业管理既是申请用电受理人,又是维修抢修值班人员;运行管理既是日常运行维修人员,又是上门服务人员;电费管理既是电费回收人员,又是营业检查人员。各岗位的职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用户电能表一旦出现故障,能及时向营业管理报修,营业管理人员就会及时通知人员使故障及时得到维修处理,之后,电费管理人员又会及时对用户的电能表进行检查。这样环环相扣,杜绝了过去“单兵作战”中出现的漏洞。
3.4 支持了三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农电体制改革后,农村供电所资产、人员、经济分配等集中到市公司统一管理。就我们这一地区而言,供电所职工的收入明显较低。我们实践新的“模块管理”方式后,将一部分富裕人员充实到三产开发上,依托区域优势、技术优势,着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