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乡镇供电所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5-10-24 16:54:3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乡镇供电营业所是电力企业开拓农村电力市场、增供扩销的基础,是开展农村电力市场整顿,做好优质服务的"前沿窗口",是实施"两改一同价"的先行官。但是,由于乡镇电管站多年计划经济传统管理习惯形成的"体制顽症",并非短期的多转变观念和体制改革所能彻底解决的,必须要用创新的力量,为乡镇供电营业所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建设具有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思维、新的管理机制、新的管理模式的新型供电营业所,适应农村电力营销商业化营运、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管理的要求。
一、策略创新
坚持"三原则、三转变、三结合"为创新的起点。创新的"三原则":创新的目标、创新的本质、创新的途径。创新目标就是要创造有省略 的农电体制改革的管理机制、用工机制和分配机制改造,在电力走上市场的条件下,电力企业没有改革机制的支撑,就无法开展创新服务,没有良好的服务信誉,也就没有电力市场持续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是电力走向市场必须面对的现实。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创造性的策划,我们把它叫作创造性的旧体制破坏,先破后立,坚决清理阻碍改革发展"顽症"。创新的途径也叫创新性的借鉴和模仿,首先要借鉴吸收电力行业创新的成功经验,进行优势互补;再次要慎重的把握改革政策方针的"航向坐标",与创新主题有效的磨合衔接;第三,创新要新生行业的客观现实,对创新内容的"取样"分析、实践论证,要重调查研究,重实效,研究模仿的定性,以建立完善可操作性的创新体系,展示创新的特色。
"三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创新理念转变、管理机制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电力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保障,观念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改变的是事实的认识。如果决定了一个改革创新方案,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否则就很难支持机制改革的创新。转变观念要不等待、不观望,要主动的靠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强化学习的灌输,营造改革共识氛围。要靠借鉴经验、实践论证来推动,要靠创新的效益、效果、绩效来触动和说服。
创新理念的转变。要基于树立企业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服务意识的思维定势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法拓展增供扩销策略:遵循供电效益最大化的内部模拟电力市场的管理策略;遵循行业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效益和责任重于泰山的管理策略;遵循"客户是上帝服务,信誉是企业生存发展其根本"的服务策略。
管理机制的转变。机制的转变是管理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电力企业普遍缺乏严格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在管理上未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效益论英雄,难充分调动职工创造性;在用人上打不破地域、体制、工种的界限,缺乏岗位人才竞争的"赛马机制";在分配上岗位价值与个人价值未实现"对号入座",展示不出工资体现人的价值,体现才能和知识价值,体现按劳动创造价值的绩效竞争优越感。因此,只有通过机制转变和创新,才能呈现新机制的不竭的动力。
"三个结合":改革与队伍稳定结合、改革与营业秩序稳定结合、改革与农村电网改造结合。农村电工队伍的稳定关系改革创新的大局。改革是用工结构的高速是利益分配的调整,是管理体制的调整。由于调整因素的冲击,势必会影响"两改一同价"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慎重把握"承前启后、逐步交替、稳定推进",有序实施村电工整顿"三步曲":第一步是改革初期的"双轨制",如我们浙江省永康市供电局从700多名村电工中精选203名营配工,经安全、营业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实行电费抄、收、核以表计量化计件的工资制,原年纪偏大、工作表现较好的落选村电工,实行电费回收协助补贴制,通过"五统一、四到户"的营销管理规范的磨合,逐步把电费抄、收、核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营配岗上,达到职能置换分离的稳定过渡。第二步是调整营业队伍的配置结构,以技术经验型的村电工为基础,招收社会大中专生为知识结构型的人才补充,精选职工、电管员为领导骨干型的人团资源开发,组建复合型的营业队伍,为乡镇营业所工作开展做好人力资源优化建设的可靠保障。第三步,是实行用工上的双向聘任竞争上岗,根据竞聘人员的工作能力价值、创新能力价值、社会交际处事能力价值、业务素质知识能力价值,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进行动态的用工机制管理。
改革与营业秩序稳定的结合:随着农村一市一价、一户一表的推行,我市电力企业从3万多只表计管理量迅速增量到20万只表计,工作量的成倍增加,加上管理结构调整和利益分配、用工机制调整的冲击,改革面临营业稳定的严竣考验。因此,我们紧紧围绕有利于营业稳定抓"四个"落实:一是遵循"方便用户、便于管理"原则,围绕乡镇供电营业所选点设置、营业区划抓落实;二是围绕改革创新方式点实践抓
一、策略创新
坚持"三原则、三转变、三结合"为创新的起点。创新的"三原则":创新的目标、创新的本质、创新的途径。创新目标就是要创造有省略 的农电体制改革的管理机制、用工机制和分配机制改造,在电力走上市场的条件下,电力企业没有改革机制的支撑,就无法开展创新服务,没有良好的服务信誉,也就没有电力市场持续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是电力走向市场必须面对的现实。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创造性的策划,我们把它叫作创造性的旧体制破坏,先破后立,坚决清理阻碍改革发展"顽症"。创新的途径也叫创新性的借鉴和模仿,首先要借鉴吸收电力行业创新的成功经验,进行优势互补;再次要慎重的把握改革政策方针的"航向坐标",与创新主题有效的磨合衔接;第三,创新要新生行业的客观现实,对创新内容的"取样"分析、实践论证,要重调查研究,重实效,研究模仿的定性,以建立完善可操作性的创新体系,展示创新的特色。
"三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创新理念转变、管理机制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电力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保障,观念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改变的是事实的认识。如果决定了一个改革创新方案,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否则就很难支持机制改革的创新。转变观念要不等待、不观望,要主动的靠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强化学习的灌输,营造改革共识氛围。要靠借鉴经验、实践论证来推动,要靠创新的效益、效果、绩效来触动和说服。
创新理念的转变。要基于树立企业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服务意识的思维定势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法拓展增供扩销策略:遵循供电效益最大化的内部模拟电力市场的管理策略;遵循行业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效益和责任重于泰山的管理策略;遵循"客户是上帝服务,信誉是企业生存发展其根本"的服务策略。
管理机制的转变。机制的转变是管理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电力企业普遍缺乏严格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在管理上未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效益论英雄,难充分调动职工创造性;在用人上打不破地域、体制、工种的界限,缺乏岗位人才竞争的"赛马机制";在分配上岗位价值与个人价值未实现"对号入座",展示不出工资体现人的价值,体现才能和知识价值,体现按劳动创造价值的绩效竞争优越感。因此,只有通过机制转变和创新,才能呈现新机制的不竭的动力。
"三个结合":改革与队伍稳定结合、改革与营业秩序稳定结合、改革与农村电网改造结合。农村电工队伍的稳定关系改革创新的大局。改革是用工结构的高速是利益分配的调整,是管理体制的调整。由于调整因素的冲击,势必会影响"两改一同价"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慎重把握"承前启后、逐步交替、稳定推进",有序实施村电工整顿"三步曲":第一步是改革初期的"双轨制",如我们浙江省永康市供电局从700多名村电工中精选203名营配工,经安全、营业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实行电费抄、收、核以表计量化计件的工资制,原年纪偏大、工作表现较好的落选村电工,实行电费回收协助补贴制,通过"五统一、四到户"的营销管理规范的磨合,逐步把电费抄、收、核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营配岗上,达到职能置换分离的稳定过渡。第二步是调整营业队伍的配置结构,以技术经验型的村电工为基础,招收社会大中专生为知识结构型的人才补充,精选职工、电管员为领导骨干型的人团资源开发,组建复合型的营业队伍,为乡镇营业所工作开展做好人力资源优化建设的可靠保障。第三步,是实行用工上的双向聘任竞争上岗,根据竞聘人员的工作能力价值、创新能力价值、社会交际处事能力价值、业务素质知识能力价值,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进行动态的用工机制管理。
改革与营业秩序稳定的结合:随着农村一市一价、一户一表的推行,我市电力企业从3万多只表计管理量迅速增量到20万只表计,工作量的成倍增加,加上管理结构调整和利益分配、用工机制调整的冲击,改革面临营业稳定的严竣考验。因此,我们紧紧围绕有利于营业稳定抓"四个"落实:一是遵循"方便用户、便于管理"原则,围绕乡镇供电营业所选点设置、营业区划抓落实;二是围绕改革创新方式点实践抓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