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开发再认识的方法论
2008-01-10 14:51:4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摘 要: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对水电开发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等也应重新审视,进一步深入研究;否则,将导致片面强调水电的发电量,忽视水电的特殊性――“有水有电,没水没电”,使径流式水电站开发过多,电网运行困难;而不适当地强调水电的运行灵活,不考虑水电调峰的代价,将使水电运行环境恶化;如果没有适当的经济政策,水电运行灵活、启停迅速、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等优势不能使投资商获得财务收益,大力发展水电只能是一句口号。为此,我们应重新认识水电的本质。
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技术方法只能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发展水电对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电力结构、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减少环境污染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技术可开发量达3.78亿kW,“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水电”“积极重视水电开发”基本上一直贯穿于解放后的我国电力开发方针中;但是水电的发展一直十分艰难,至1999年底仅开发了19%,1997年世界的平均开发水平是22%。80年代起,水电在整个电力装机中的比重还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对水电内在规律及其本质认识上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1 应客观认识水电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调节能力越好的水电站发电量就越少,在水电开发上片面强调水电的一般性――发电量,而忽视水电的特殊性――“有水有电,没水没电”,导致水电开发指导思想的偏差――径流式水电站开发过多。对用户而言,电是分不出水电还是火电或其他能源的。水电是电,具有电的一般属性,这里所说的电是一般意义的电。水电所具有的特性――运行灵活、启停迅速、无污染、可循环使用都暗含“有水量作保证的基本前提”,只强调水电的一般属性――电量,不考虑水电站与水文和库容的关系,必然导致大量开发径流式水电站(相对调节能力好的水电站,径流式电站电量大,单位电量投资小)。电力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发、输、配、售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电站发多少系统就能接纳多少,不同的电站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是不同的。
由于缺电,在水电开发中,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水电的发电量,为了减少投资,又过多地选择了没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造成一些电力系统枯水期缺电、丰水期电力富余的尴尬局面,形成了一种假象:水电比例大的电力系统会出现运行困难,或者水电和火电要按一定的比例开发。加拿大、瑞典、挪威等国水电比例几乎超过50%,甚至80%以上,并未出现运行困难。水电资源状况差不多,关键是对水电的认识是否全面,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指导思想。水电在某种程度上是靠“天”发电,但并非是只在下雨时才能发电。带有调节能力好的水库的水电站历来是电力系统的优质电源点,如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浙江省新安江和吉林省丰满水电站,能较好地适应电力系统负荷的变化,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显示了水电的优势。但是由于我们长时间的电力短缺,对供电质量要求不高,在规划中偏重技术,忽视经济,尤其是受计划经济指导思想的影响以及财力的限制,高峰电力不足的解决办法是拉闸限电,缺电时就轮流停电,导致大量开发建设中小型径流式水电站,建设了一批无调节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形成汛期电力过剩,枯水期电力不足的局面。
其实电力系统的负荷是变化的,火电机组较适应带均匀出力,因此一个没有水电装机容量的电力系统本身的运行就存在机组出力稳定和系统负荷不断变化的矛盾,无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只是加剧了这方面的矛盾。问题是无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建设太多了,水电的弱势充分显露,使人们失去了对水电也可以有调节能力的认识机会。在许多水电装机比重大的地区,都出现了丰水期电力电量富余,枯水期电力电量不足,系统运行困难的状况。例如四川电网,目前缺的是枯水期电力,但在建设的大中小型水电站中,包括装机容量330万kW的二滩水电站,调节能力都不太好,上网后设计电量很难得到充分的利用,要么削减上网电量,影响电站的效益;要么压已运行电站的出力,加大电网运行困难,影响其他电站的效益。
2 水电站调峰是要付出代价的
水电站运行灵活,适宜调峰是有代价的,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不适当地强调水电特殊性――运行灵活,导致人们认为水电只能调峰或可不计代价进行调峰,使水电运行环境恶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否则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水电运行灵活,适宜调峰只是现象,其背后(相对于径流式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来讲)隐含着装机容量大、运行小时数低、建设造价高的代价。运行灵活和成本较高是一对矛盾,应结合系统的需要抓住主要矛盾。
运行灵活是水电的优势,但频繁开停机必然会带来发电小时数的减少。换句话说,水
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技术方法只能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发展水电对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电力结构、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减少环境污染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技术可开发量达3.78亿kW,“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水电”“积极重视水电开发”基本上一直贯穿于解放后的我国电力开发方针中;但是水电的发展一直十分艰难,至1999年底仅开发了19%,1997年世界的平均开发水平是22%。80年代起,水电在整个电力装机中的比重还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对水电内在规律及其本质认识上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1 应客观认识水电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调节能力越好的水电站发电量就越少,在水电开发上片面强调水电的一般性――发电量,而忽视水电的特殊性――“有水有电,没水没电”,导致水电开发指导思想的偏差――径流式水电站开发过多。对用户而言,电是分不出水电还是火电或其他能源的。水电是电,具有电的一般属性,这里所说的电是一般意义的电。水电所具有的特性――运行灵活、启停迅速、无污染、可循环使用都暗含“有水量作保证的基本前提”,只强调水电的一般属性――电量,不考虑水电站与水文和库容的关系,必然导致大量开发径流式水电站(相对调节能力好的水电站,径流式电站电量大,单位电量投资小)。电力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发、输、配、售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电站发多少系统就能接纳多少,不同的电站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是不同的。
由于缺电,在水电开发中,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水电的发电量,为了减少投资,又过多地选择了没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造成一些电力系统枯水期缺电、丰水期电力富余的尴尬局面,形成了一种假象:水电比例大的电力系统会出现运行困难,或者水电和火电要按一定的比例开发。加拿大、瑞典、挪威等国水电比例几乎超过50%,甚至80%以上,并未出现运行困难。水电资源状况差不多,关键是对水电的认识是否全面,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指导思想。水电在某种程度上是靠“天”发电,但并非是只在下雨时才能发电。带有调节能力好的水库的水电站历来是电力系统的优质电源点,如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浙江省新安江和吉林省丰满水电站,能较好地适应电力系统负荷的变化,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显示了水电的优势。但是由于我们长时间的电力短缺,对供电质量要求不高,在规划中偏重技术,忽视经济,尤其是受计划经济指导思想的影响以及财力的限制,高峰电力不足的解决办法是拉闸限电,缺电时就轮流停电,导致大量开发建设中小型径流式水电站,建设了一批无调节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形成汛期电力过剩,枯水期电力不足的局面。
其实电力系统的负荷是变化的,火电机组较适应带均匀出力,因此一个没有水电装机容量的电力系统本身的运行就存在机组出力稳定和系统负荷不断变化的矛盾,无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只是加剧了这方面的矛盾。问题是无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建设太多了,水电的弱势充分显露,使人们失去了对水电也可以有调节能力的认识机会。在许多水电装机比重大的地区,都出现了丰水期电力电量富余,枯水期电力电量不足,系统运行困难的状况。例如四川电网,目前缺的是枯水期电力,但在建设的大中小型水电站中,包括装机容量330万kW的二滩水电站,调节能力都不太好,上网后设计电量很难得到充分的利用,要么削减上网电量,影响电站的效益;要么压已运行电站的出力,加大电网运行困难,影响其他电站的效益。
2 水电站调峰是要付出代价的
水电站运行灵活,适宜调峰是有代价的,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不适当地强调水电特殊性――运行灵活,导致人们认为水电只能调峰或可不计代价进行调峰,使水电运行环境恶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否则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水电运行灵活,适宜调峰只是现象,其背后(相对于径流式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来讲)隐含着装机容量大、运行小时数低、建设造价高的代价。运行灵活和成本较高是一对矛盾,应结合系统的需要抓住主要矛盾。
运行灵活是水电的优势,但频繁开停机必然会带来发电小时数的减少。换句话说,水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