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水电厂油务监督
2008-01-10 14:53:57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摘 要:针对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出的充油电气设备故障,如:80年代初期设计的进口与国产电抗器过热,3号主变0相套管低温过热,65B、66B变压器低温过热等现象,以及30B变压器轻瓦斯事故动作,各类潜伏性故障,进行了实例分析,并对葛洲坝水电厂多年来的绝缘油、透平油油质监督,SF6设备水分检测等工作做了总结。
电厂油务监督工作主要包括:新油的验收,运行油的质量监督,设备检修时油质的监督和验收,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充油电气设备内的潜伏性故障,SF6气体的验收及其运行的质量监督。葛洲坝电厂已投产20年,绝缘油、透平油、SF6气体使用时间较长,总结油务管理经验,加强油务监督工作,对发电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充油电气设备内的潜伏性故障
绝缘油中的色谱分析法,能尽早地发现充油电气设备内部存在的潜伏性故障,是监督和保障设备运行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20多年的运行,技术日趋成熟,效益十分明显。充油电气设备内部存在故障时,绝缘油在故障产生的能量作用下裂解产生可燃性气体溶解于油中,用气相色谱法对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的特征、含量和产气速率进行分析,通过三比值法可以判断设备内部有无故障、故障类型及故障发展的程度。我们通过该方法,已多次检测出潜在的故障。
1.1 500 kV电抗器过热故障分析
并联电抗器作为线路无功补偿装置,在超高压电网中被普遍采用。葛洲坝电厂大江开关站共有9台500 kV单相电抗器,其中51DK为日本富士生产,绝缘油是日本Ⅰ类2号油。52DK、53DK为西安变压器厂生产,绝缘油是国产25号油。 52DK C相返厂大修重新投运后和53DK油中特征气体含量正常,其他电抗器存在不同程度的过热故障。故障主要原因系80年代初期电抗器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1.1.1 51DK A、C相存在低温过热故障
51DK A相1989年投入运行,同1986年投运的电抗器相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油中没有乙炔,说明设备内部不存在放电故障。1992年开始发现油中总烃含量超标,一直在追踪分析中;51DK C相是1986年投入运行的,早期色谱分析认为设备内部存在放电和高温过热性故障,后来油中乙炔停止增长,总烃含量逐渐增加,表现为过热性故障,投运15年没有进行排油检修,绝缘油没有进行真空循环过滤处理,一直在追踪分析中。
51DK A、C相油中总烃含量每年增加100 μL/L左右,主要表现在冬季总烃含量降低一些,2~8月增长较快,绝对产气速率有时达到43.2 mL/d,超过DL/T 722―2000规定的注意值(12 mL/d)3倍多,三比值为0 2 0,判断设备内部存在100~300℃低温过热故障,仍要加强追踪分析。
1.1.2 51DK B相存在高温过热故障
51DK B相于1986年7月安装在51DK A 相位置上运行,1989年元月退出运行,1989年4月安装在52DK C 相位置上运行,1991年4月对设备的绝缘油进行真空热油循环脱气处理后继续运行,1994年4月退出运行,送某厂大修后,于2001年元月安装在51DK B相投入运行至今。从试验的结果分析看,三比值为1 2 2,内部故障是“电弧放电兼高于700℃高温过热”所致。与历史分析数据比较,该设备返厂大修前后产气特征、平均产气速率几乎是相同的,说明虽然对设备局部进行了改造,但并没有解决设备内部故障。目前51DK B相绝缘油中总烃含量以10.5 mL/d的产气速率增长,接近DL/T 722―2000规定的注意值(12 mL/d),与其他运行阶段不同的是,油中特征气体是持续不断的增长,必须密切追踪分析,油中特征气体产气速率增长较快时,应考虑退出运行。
1.1.3 52DK A相存在低温过热故障
52DK A相是1988年投入运行的,1989年12月色谱分析发现设备内部存在低温过热故障。设备一直未进行排油检修,油中总烃含量高达1 339 μL/L。据2001年色谱分析结果,5个月的时间内,油中总烃含量增加了380 μL/L,绝对产气速率是34.8 mL/d ,三比值为0 2 0,判断设备内部存在100~300℃低温过热故障。油中CO和CO2的含量比较高,为了判断设备内部固体绝缘是否老化,分析油中糠醛含量为0.04 μL/L,未超标。因是发电的高峰季节,将追踪分析时间缩短为每周2次,追踪分析发现油中总烃含量没有变化,但油的闪点由140℃降至132℃,每次试验下降2℃,油的颜色较深,油质有加速劣化的趋势。为此,我们根据色谱分析数据和油质检测结果,提出该设备应立即停运进行检查。实际检查发现铁心夹件多处严重过热,因此该设备退出运行。
1.1.4 52DK B相存在低温过热故障
52DK B相是1988年投入运行的,1989年12月色谱分析发现设备内部存在低温过热故障。绝缘油因密封隔膜破裂更换,进行过真空热油循环过滤处理,一直在追踪分析中。近期色谱试验数据其三比值为0 2 0,判断设备内部存在100~300℃低温过热故障。该电抗器的
电厂油务监督工作主要包括:新油的验收,运行油的质量监督,设备检修时油质的监督和验收,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充油电气设备内的潜伏性故障,SF6气体的验收及其运行的质量监督。葛洲坝电厂已投产20年,绝缘油、透平油、SF6气体使用时间较长,总结油务管理经验,加强油务监督工作,对发电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充油电气设备内的潜伏性故障
绝缘油中的色谱分析法,能尽早地发现充油电气设备内部存在的潜伏性故障,是监督和保障设备运行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20多年的运行,技术日趋成熟,效益十分明显。充油电气设备内部存在故障时,绝缘油在故障产生的能量作用下裂解产生可燃性气体溶解于油中,用气相色谱法对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的特征、含量和产气速率进行分析,通过三比值法可以判断设备内部有无故障、故障类型及故障发展的程度。我们通过该方法,已多次检测出潜在的故障。
1.1 500 kV电抗器过热故障分析
并联电抗器作为线路无功补偿装置,在超高压电网中被普遍采用。葛洲坝电厂大江开关站共有9台500 kV单相电抗器,其中51DK为日本富士生产,绝缘油是日本Ⅰ类2号油。52DK、53DK为西安变压器厂生产,绝缘油是国产25号油。 52DK C相返厂大修重新投运后和53DK油中特征气体含量正常,其他电抗器存在不同程度的过热故障。故障主要原因系80年代初期电抗器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1.1.1 51DK A、C相存在低温过热故障
51DK A相1989年投入运行,同1986年投运的电抗器相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油中没有乙炔,说明设备内部不存在放电故障。1992年开始发现油中总烃含量超标,一直在追踪分析中;51DK C相是1986年投入运行的,早期色谱分析认为设备内部存在放电和高温过热性故障,后来油中乙炔停止增长,总烃含量逐渐增加,表现为过热性故障,投运15年没有进行排油检修,绝缘油没有进行真空循环过滤处理,一直在追踪分析中。
51DK A、C相油中总烃含量每年增加100 μL/L左右,主要表现在冬季总烃含量降低一些,2~8月增长较快,绝对产气速率有时达到43.2 mL/d,超过DL/T 722―2000规定的注意值(12 mL/d)3倍多,三比值为0 2 0,判断设备内部存在100~300℃低温过热故障,仍要加强追踪分析。
1.1.2 51DK B相存在高温过热故障
51DK B相于1986年7月安装在51DK A 相位置上运行,1989年元月退出运行,1989年4月安装在52DK C 相位置上运行,1991年4月对设备的绝缘油进行真空热油循环脱气处理后继续运行,1994年4月退出运行,送某厂大修后,于2001年元月安装在51DK B相投入运行至今。从试验的结果分析看,三比值为1 2 2,内部故障是“电弧放电兼高于700℃高温过热”所致。与历史分析数据比较,该设备返厂大修前后产气特征、平均产气速率几乎是相同的,说明虽然对设备局部进行了改造,但并没有解决设备内部故障。目前51DK B相绝缘油中总烃含量以10.5 mL/d的产气速率增长,接近DL/T 722―2000规定的注意值(12 mL/d),与其他运行阶段不同的是,油中特征气体是持续不断的增长,必须密切追踪分析,油中特征气体产气速率增长较快时,应考虑退出运行。
1.1.3 52DK A相存在低温过热故障
52DK A相是1988年投入运行的,1989年12月色谱分析发现设备内部存在低温过热故障。设备一直未进行排油检修,油中总烃含量高达1 339 μL/L。据2001年色谱分析结果,5个月的时间内,油中总烃含量增加了380 μL/L,绝对产气速率是34.8 mL/d ,三比值为0 2 0,判断设备内部存在100~300℃低温过热故障。油中CO和CO2的含量比较高,为了判断设备内部固体绝缘是否老化,分析油中糠醛含量为0.04 μL/L,未超标。因是发电的高峰季节,将追踪分析时间缩短为每周2次,追踪分析发现油中总烃含量没有变化,但油的闪点由140℃降至132℃,每次试验下降2℃,油的颜色较深,油质有加速劣化的趋势。为此,我们根据色谱分析数据和油质检测结果,提出该设备应立即停运进行检查。实际检查发现铁心夹件多处严重过热,因此该设备退出运行。
1.1.4 52DK B相存在低温过热故障
52DK B相是1988年投入运行的,1989年12月色谱分析发现设备内部存在低温过热故障。绝缘油因密封隔膜破裂更换,进行过真空热油循环过滤处理,一直在追踪分析中。近期色谱试验数据其三比值为0 2 0,判断设备内部存在100~300℃低温过热故障。该电抗器的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