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发电厂转型期相关生存环境剖析与研究
2008-01-16 14:43:3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摘 要:分析了电力体制改革后的市场形势,以及新旧水电厂在走向市场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水电厂特别是老水电厂转型期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水电厂;体制改革;电力市场;转型期;生存环境
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建议》指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这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厂网分开后,发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已成定势。那么,水力发电厂在这一转型期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呢?笔者结合学习和工作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1水力发电厂的特点
1.1老水电厂的劣势
河流、落差是修建水电厂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如此建起的水电明珠大多依山傍水,地处偏僻、相对独立、封闭的地方;其二,以厂区为中心带动周边农业人口形成了闹市和集镇,彼此长期相处,使“电老大”备受羡慕,难免滋生优越感,造成人员思想趋于懒惰,进取心不强,观念陈旧老套,加之长期处于垄断行业,落在“福窝”享受“世外桃源”的水电职工受市场冲击小,相对市场观念薄弱,质量、效益观念不强;其三,顶替、轮换、招工,造成老水电厂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对改革的适应性较差;其四,老水电厂大多机组规模小、设备老化,但却功能齐全:学校、医院、幼儿园,检修、运输、大集体,后勤服务体系庞大,人多,包袱重,劳动生产率低,“小牛拉大车”,有些已不堪重负,因此,对于转型而言相对难点较多。
1.2新水电厂的劣势
新水电厂人员素质高,观念新,适应外界能力强,“厂兴我能旺,厂衰我能走”,员工思想活跃,对管理者要求更高,从某种程度上讲,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其二,机组大、设备新、现代化程度高,安全上稍有不慎,损失将相当大;其三,新水电厂劳动生产率虽高,但资金占用大,特别是在1985年后多渠道集资办电,需还本付息,造成财务费用大,负担重。
1.3老水电厂的优势
首先,老水电厂职工受外界影响较小,在改革大潮中经风历雨能力相对较弱,观念相对保守,思想相对单纯,长期躺在“福窝”,恋厂情结重,一家老小在一起,“厂兴我旺,厂衰我竭”,面对改革、面对转型,一旦职工理解了,他们定会不遗余力,“实干、苦干、加巧干,厂有、我有、先奉献”,为第二次创业,他们可一呼百应;其二,老水电厂机组小,设备老,现代化程度不高,但这些设备及维护、操作与其人员互容性大,相对事故发生率不高,即便出事,相对于新水电厂来说,损失相对较小;其三,在老水电厂生产成本中,人员费用大而财务费用低,财务负担不重。
1.4新水电厂的优势
首先,新水电厂机组大,设备新,自动化程度高;其二,人员精简且素质高,员工观念新,工作能力强,劳动生产率高;其三,企业人、财、物及其各项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绩效容易跟上改革步伐,在转型期相对难点较少。
2电力市场模式探讨
2.1电力市场的形成及特点
电力生产具有市场三要素。电首先是一种商品,有价值;二是有市场、有用户;三是有进行产供交换的载体,有市场要素,能形成市场。电力市场实则就是以供用电双方为主体,通过电网为载体,由发电、输(变)电、配(供)电和用户共同组成的、进行电量交易关系的总和,它有如下特点:
(1)电力生产企业既是工业企业,又是公益型企业,具有竞争性,也有自然垄断性,特别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垄断时间较长;
(2)电是一种特殊商品,电力市场要与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但电力市场不是一般意义下的自由市场,而是在有许多操作规则下来放开市场,不是全盘放开。发电可以放开,售电可以放开,甚至配电也可以放开,但输电不能完全放开,不能多家办电网,不能随意调电网。但电网又必须向社会开放,就象公路,谁的车都可以行驶,只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且速度、效益不一样而已;
(3)国外电力行业开放早,电力市场孕育成熟,其所有制类型包括政府所有、公有公司、民营化和私有化。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集资办电和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经10多年时间的努力,从根本上缓解了严重的缺电局面,实现了电力供求基本平衡,不少地区已是供过于求,为电力市场化改革创造了物质前提。同时,也形成了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了多种电价结构及复杂的电价合同关系;
(4)我国电力市场经历了卖方市场后进入买方市场,已形成的多元主体必然要求电网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调度,迫切要求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而我国有相当数量的电厂从属于电网,发输配售是一个老板,为了利益关系难以做到公平调度,不同投资主体间发电小时数量相差很大。为了鼓励办电,国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各地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形成一厂一价,一机一价,政府为兑现合同而<
关键词:水电厂;体制改革;电力市场;转型期;生存环境
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建议》指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这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厂网分开后,发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已成定势。那么,水力发电厂在这一转型期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呢?笔者结合学习和工作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1水力发电厂的特点
1.1老水电厂的劣势
河流、落差是修建水电厂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如此建起的水电明珠大多依山傍水,地处偏僻、相对独立、封闭的地方;其二,以厂区为中心带动周边农业人口形成了闹市和集镇,彼此长期相处,使“电老大”备受羡慕,难免滋生优越感,造成人员思想趋于懒惰,进取心不强,观念陈旧老套,加之长期处于垄断行业,落在“福窝”享受“世外桃源”的水电职工受市场冲击小,相对市场观念薄弱,质量、效益观念不强;其三,顶替、轮换、招工,造成老水电厂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对改革的适应性较差;其四,老水电厂大多机组规模小、设备老化,但却功能齐全:学校、医院、幼儿园,检修、运输、大集体,后勤服务体系庞大,人多,包袱重,劳动生产率低,“小牛拉大车”,有些已不堪重负,因此,对于转型而言相对难点较多。
1.2新水电厂的劣势
新水电厂人员素质高,观念新,适应外界能力强,“厂兴我能旺,厂衰我能走”,员工思想活跃,对管理者要求更高,从某种程度上讲,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其二,机组大、设备新、现代化程度高,安全上稍有不慎,损失将相当大;其三,新水电厂劳动生产率虽高,但资金占用大,特别是在1985年后多渠道集资办电,需还本付息,造成财务费用大,负担重。
1.3老水电厂的优势
首先,老水电厂职工受外界影响较小,在改革大潮中经风历雨能力相对较弱,观念相对保守,思想相对单纯,长期躺在“福窝”,恋厂情结重,一家老小在一起,“厂兴我旺,厂衰我竭”,面对改革、面对转型,一旦职工理解了,他们定会不遗余力,“实干、苦干、加巧干,厂有、我有、先奉献”,为第二次创业,他们可一呼百应;其二,老水电厂机组小,设备老,现代化程度不高,但这些设备及维护、操作与其人员互容性大,相对事故发生率不高,即便出事,相对于新水电厂来说,损失相对较小;其三,在老水电厂生产成本中,人员费用大而财务费用低,财务负担不重。
1.4新水电厂的优势
首先,新水电厂机组大,设备新,自动化程度高;其二,人员精简且素质高,员工观念新,工作能力强,劳动生产率高;其三,企业人、财、物及其各项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绩效容易跟上改革步伐,在转型期相对难点较少。
2电力市场模式探讨
2.1电力市场的形成及特点
电力生产具有市场三要素。电首先是一种商品,有价值;二是有市场、有用户;三是有进行产供交换的载体,有市场要素,能形成市场。电力市场实则就是以供用电双方为主体,通过电网为载体,由发电、输(变)电、配(供)电和用户共同组成的、进行电量交易关系的总和,它有如下特点:
(1)电力生产企业既是工业企业,又是公益型企业,具有竞争性,也有自然垄断性,特别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垄断时间较长;
(2)电是一种特殊商品,电力市场要与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但电力市场不是一般意义下的自由市场,而是在有许多操作规则下来放开市场,不是全盘放开。发电可以放开,售电可以放开,甚至配电也可以放开,但输电不能完全放开,不能多家办电网,不能随意调电网。但电网又必须向社会开放,就象公路,谁的车都可以行驶,只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且速度、效益不一样而已;
(3)国外电力行业开放早,电力市场孕育成熟,其所有制类型包括政府所有、公有公司、民营化和私有化。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集资办电和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经10多年时间的努力,从根本上缓解了严重的缺电局面,实现了电力供求基本平衡,不少地区已是供过于求,为电力市场化改革创造了物质前提。同时,也形成了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了多种电价结构及复杂的电价合同关系;
(4)我国电力市场经历了卖方市场后进入买方市场,已形成的多元主体必然要求电网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调度,迫切要求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而我国有相当数量的电厂从属于电网,发输配售是一个老板,为了利益关系难以做到公平调度,不同投资主体间发电小时数量相差很大。为了鼓励办电,国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各地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形成一厂一价,一机一价,政府为兑现合同而<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