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电站大坝事故分析与安全对策
2008-01-16 15:47:0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摘要:对水电站大坝事故的反馈分析表明,大多数事故与设计阶段的失误、施工过程遗留下的隐患、运行管理中的差错等因素有关.应强化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的风险意识和安全管理.对运行中的大坝要坚持实施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加固和改造,认真进行安全注册,严密制定汛期和低水位时的防范措施,加大科研力度和开展险情预计,以防止重大事故的突然发生.
关键词:水电站大坝;大坝失事;溃坝;大坝安全
我国是世界坝工大国,修建了8万多座坝,水库总库容约4700亿m3,这些工程兴利除害,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由电力部门负责管理的130多座水电站大坝,从数量上看,虽然只占全国筑坝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在国计民生中却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130多座水电站的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的60%.在130多座大坝中大多数为高坝大库,总库容约2000亿m3,这些大坝的安全,不仅直接影响到水电站自身发、供电效益的发挥,并与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命脉乃至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水电站大坝与世界上所有建筑物一样,都有一个建成使用、渐趋老化直到消亡的过程,人们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对这一过程实行有效的控制,延长大坝的正常使用年限,避免大坝溃决失事造成巨大灾难.大坝溃决失事是一种突发性事件,当其发生时已无法挽回,但引起大坝溃决失事的原因,是有规律可寻的,多数大坝的溃决失事,是某些不安全因素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结果.如何从大坝已经发生的一些事故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及时采取对策,消除大坝的病害和隐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是摆在广大坝工建设和管理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1 主要事故回顾
我国20世纪70年代河南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溃坝,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极大灾难;20世纪90年代青海沟后水库溃坝,再次造成巨大损失.这3座水库溃坝事件,留下了让人们永远难忘的深刻教训.多年来,我国大、中型水电站大坝虽未发生溃坝失事,但重大工程事故却多次出现,个别装机容量较小的大坝,也曾溃决失事.现将1961至1998年之间,水电站大坝发生的21起事故,按时间顺序,列在表1中.我国水电站大坝几十年来所发生的事故,远非表1所列的这些事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分析这些事故的原因,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2 事故原因分析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还不能驾驭洪水和地震,无法杜绝自然灾害的破坏,做不到确保大坝的绝对安全.但对大坝事故的反馈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事故与人们的主观认识不足或工作失误有关.现结合上述典型事故,按设计、施工和运行三个阶段,对事故原因作概略的分析.
2.1 设计阶段的失误
在设计阶段,坝址确定、总体布置、坝型选择、洪水演算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若有失误,将会给建成以后的大坝,带来难以更改的先天不足,甚至铸成重大事故.实践证明,黄龙滩、白山等工程的总体布置,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足,厂房和开关站置于水雾密集区,又无有效防范措施,这是造成这两起水淹厂房事故的重要原因.选用单支墩大头坝型时,对温度应力的影响程度、上游面裂缝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等问题,分析研究深度不够,致使已建成的几座单支墩大头坝,几乎都受到大型贯穿裂缝的困扰.梅山连拱坝在勘测选址时,对右岸的地质、地貌判断失当,将右岸坝基置于一个三面临坡的单薄山脊处,而右坝座基岩被三组裂隙交叉切割,破坏了岸体的整体性,这就为库水渗入,裂隙扬压力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引起坝体侧向错动创造了条件;在右岸裂隙发育区,未设置排水孔排水减压,导致渗压聚集到十分巨大的程度,最终超过抗滑力而发生基岩错动,这一失误的教训,对于其它类似大坝都有借鉴作用.纪村坝基红层以粘土质粉砂岩为主,粘土矿物中亲水性强、分散性和膨胀性大的蒙脱石含量高,坝基有多条断层穿过,坝前库水在低水位时受附近黄铁矿矿化带影响呈强酸性,对坝基红层有强烈侵蚀作用,由于前期勘探工作深度不够,未能查清这些重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在设计中对红层遭受破坏的机理认识不足,对于一定深度内的断裂构造带的渗漏破坏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当7号坝段基坑开挖发现断层多处夹泥且有泉水出露时,只用深为80cm的常规混凝土塞处理,运行实践反馈说明,这一措施没有见效[5].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而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原设计在选择这种坝型时,未能对其抗震性能作出科学论证,同时又不适当地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6],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使大坝迎水面滑落库中.
2.2 施工阶段遗留下的隐患
施工是实现设计蓝图的重要阶段,从基础开挖、坝体浇筑、设备安装到竣工清理的一道道工序中,某一道工序出现失误,都可能遗留下产生事故的隐患.湖南镇大坝12号坝段坝踵部位基础开挖时,尚有超过20m2的缓倾角裂隙覆盖层未予撬除就抢浇基础薄
关键词:水电站大坝;大坝失事;溃坝;大坝安全
我国是世界坝工大国,修建了8万多座坝,水库总库容约4700亿m3,这些工程兴利除害,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由电力部门负责管理的130多座水电站大坝,从数量上看,虽然只占全国筑坝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在国计民生中却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130多座水电站的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的60%.在130多座大坝中大多数为高坝大库,总库容约2000亿m3,这些大坝的安全,不仅直接影响到水电站自身发、供电效益的发挥,并与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命脉乃至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水电站大坝与世界上所有建筑物一样,都有一个建成使用、渐趋老化直到消亡的过程,人们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对这一过程实行有效的控制,延长大坝的正常使用年限,避免大坝溃决失事造成巨大灾难.大坝溃决失事是一种突发性事件,当其发生时已无法挽回,但引起大坝溃决失事的原因,是有规律可寻的,多数大坝的溃决失事,是某些不安全因素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结果.如何从大坝已经发生的一些事故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及时采取对策,消除大坝的病害和隐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是摆在广大坝工建设和管理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1 主要事故回顾
我国20世纪70年代河南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溃坝,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极大灾难;20世纪90年代青海沟后水库溃坝,再次造成巨大损失.这3座水库溃坝事件,留下了让人们永远难忘的深刻教训.多年来,我国大、中型水电站大坝虽未发生溃坝失事,但重大工程事故却多次出现,个别装机容量较小的大坝,也曾溃决失事.现将1961至1998年之间,水电站大坝发生的21起事故,按时间顺序,列在表1中.我国水电站大坝几十年来所发生的事故,远非表1所列的这些事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分析这些事故的原因,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2 事故原因分析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还不能驾驭洪水和地震,无法杜绝自然灾害的破坏,做不到确保大坝的绝对安全.但对大坝事故的反馈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事故与人们的主观认识不足或工作失误有关.现结合上述典型事故,按设计、施工和运行三个阶段,对事故原因作概略的分析.
2.1 设计阶段的失误
在设计阶段,坝址确定、总体布置、坝型选择、洪水演算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若有失误,将会给建成以后的大坝,带来难以更改的先天不足,甚至铸成重大事故.实践证明,黄龙滩、白山等工程的总体布置,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足,厂房和开关站置于水雾密集区,又无有效防范措施,这是造成这两起水淹厂房事故的重要原因.选用单支墩大头坝型时,对温度应力的影响程度、上游面裂缝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等问题,分析研究深度不够,致使已建成的几座单支墩大头坝,几乎都受到大型贯穿裂缝的困扰.梅山连拱坝在勘测选址时,对右岸的地质、地貌判断失当,将右岸坝基置于一个三面临坡的单薄山脊处,而右坝座基岩被三组裂隙交叉切割,破坏了岸体的整体性,这就为库水渗入,裂隙扬压力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引起坝体侧向错动创造了条件;在右岸裂隙发育区,未设置排水孔排水减压,导致渗压聚集到十分巨大的程度,最终超过抗滑力而发生基岩错动,这一失误的教训,对于其它类似大坝都有借鉴作用.纪村坝基红层以粘土质粉砂岩为主,粘土矿物中亲水性强、分散性和膨胀性大的蒙脱石含量高,坝基有多条断层穿过,坝前库水在低水位时受附近黄铁矿矿化带影响呈强酸性,对坝基红层有强烈侵蚀作用,由于前期勘探工作深度不够,未能查清这些重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在设计中对红层遭受破坏的机理认识不足,对于一定深度内的断裂构造带的渗漏破坏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当7号坝段基坑开挖发现断层多处夹泥且有泉水出露时,只用深为80cm的常规混凝土塞处理,运行实践反馈说明,这一措施没有见效[5].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而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原设计在选择这种坝型时,未能对其抗震性能作出科学论证,同时又不适当地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6],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使大坝迎水面滑落库中.
2.2 施工阶段遗留下的隐患
施工是实现设计蓝图的重要阶段,从基础开挖、坝体浇筑、设备安装到竣工清理的一道道工序中,某一道工序出现失误,都可能遗留下产生事故的隐患.湖南镇大坝12号坝段坝踵部位基础开挖时,尚有超过20m2的缓倾角裂隙覆盖层未予撬除就抢浇基础薄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