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走农网改造与小水电建设相结合之路
2008-01-09 14:45:4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朱 基总理曾多次指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这方面要给予扶持。"朱总理的指示,为我们指出了小水电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朱总理的讲话精神,我们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称三州)小水电事业进行了较深人的调查研究,调研结果显示,三州小水电建设成功解决了当地电力供应问题,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农网改造,在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小水电生存和发展正面临危机,农网改造步履艰难。
一、小水电建设与农网改造基本情况
三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地。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贫困面广且程度深,其电力供应几乎全靠小水电及其地方电网,小水电扮演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三州地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总计开发水电装机容量101.85万千瓦,其中:凉山州48.38万千瓦、阿坝州39.38万千瓦、甘孜州13.49万千瓦。但电力开发情况和供电能力与其它地区相比,相差仍较远,大多数电站容量较小,由于地形限制和居住分散,一站一片的供电方式较为普遍。
农网改造之前,三州经济不发达,输配电网络建设严重滞后,10千伏配电线路供电半径普遍大于20公里,且多为木制电杆。电网络结构不合理,建设标准低,致使电能质量差,线损大,综合网损率高达25%以上。进行农网改造两年多来,截至2001年7月底,四川省计委累计下达三州农网建设与改造投资计划13.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9.9亿元,共建设改造110千伏变电站3座12.2兆伏安,线路183.2公里;35千伏变电站40座27.2兆伏安,线路886.9公里;10千伏线路5596.6公里,低压线路7133.7公里,配变2497台270兆伏安。
二、一期农网改造显现成效
1.通过改造,地方电网趋于完善,拓展了电力市场,提高了电能质量。进行了一期农网改造后的家家户户安装了电表,电价得到有效的控制,电能质量显著提高,用电面较过去扩大。乡(镇)、村、户通电率,甘孜州分别为79.31%、77.69%、75.41%,阿坝州分别为99.56%、96.27%、93.92%,凉山州分别为93.82%、89.11%、89.08%。阿坝州松潘县通过农网改造,电压合格率达到94%,孤立电网频率合格率达到98%,0.4千伏线路供电半径不超过1公里,尾端电压从不到180伏提高到220伏,年供电量从1998年的1000万千瓦时上升到1550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350千瓦时,综合网损率下降到20%以下,过去老乡家里的电灯不亮、电视不稳、电扇不转的状况不复存在。农网改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农村到户电价普遍降低。在已改造的地方,电价普遍降低了0.1~0.5元/千瓦时。凉山州西昌安宁镇东山村九组的杨发贵介绍说,过去电价为4角8分钱,农网改造后降为3角5分5,电价降了,电灯却更亮了。昭觉县竹核乡大温泉村村民勒尔伍合高兴的告诉我们,农改前电价为7角,现在降低为5角2分,真正减轻了电费负担。农网改造工程不仅使许多农牧民告别了"松枝"照明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稳定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广大农牧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接受了外界的现代文明,有效地抵制了一小撮敌对分子利用宗教鼓吹藏区独立的分裂活动。
3.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部分农牧民找到了新的致富渠道。随着电价降低,用电量明显上升。凉山州全州地方电力企业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7.51%,售电量增长9.33%。农网改造和小水电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阿坝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过去州内因无可靠电力而不能开采的矿产资源得以开发,农牧产品可以进行深加工,为招商引资新办厂矿企业创造了条件。随着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九寨沟县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接待人数已达83万人,仅门票收入每年就可达1.9亿元;目前理县境内有15个冶金、建材、采矿和粮食加工业等工矿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50%,集体所有制企业占20%,乡镇和私营企业占30%,2000年全县工业产值2201万元,农业产值6681万元,乡镇企业产值315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8768万元,财政收入998万元,总人口55173人,人均收入5214元。少数民族地区正逐步走向富裕之路。
四、小水电建设和农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1.农网改造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银行贷款到位差,严重影响农网改造工程的进度。省计委下达三州农网建改投资计划13.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0.6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9亿元,累计到位资金5.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到位2.7亿元,占应到位贷款的25.4%,其余4.8亿元为电力公司自筹及赊欠厂家、施工单位设备材料款、工程款。例如,松潘县银行贷款计划1680万元,仅到位200万元;马尔康县近十次会商安排的银行贷款都没有落实,至今分文未贷;色达县省下达银行贷款计划1437.6万元也一分未到;道孚县下达银行贷款计划1449万元,实<
一、小水电建设与农网改造基本情况
三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地。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贫困面广且程度深,其电力供应几乎全靠小水电及其地方电网,小水电扮演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三州地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总计开发水电装机容量101.85万千瓦,其中:凉山州48.38万千瓦、阿坝州39.38万千瓦、甘孜州13.49万千瓦。但电力开发情况和供电能力与其它地区相比,相差仍较远,大多数电站容量较小,由于地形限制和居住分散,一站一片的供电方式较为普遍。
农网改造之前,三州经济不发达,输配电网络建设严重滞后,10千伏配电线路供电半径普遍大于20公里,且多为木制电杆。电网络结构不合理,建设标准低,致使电能质量差,线损大,综合网损率高达25%以上。进行农网改造两年多来,截至2001年7月底,四川省计委累计下达三州农网建设与改造投资计划13.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9.9亿元,共建设改造110千伏变电站3座12.2兆伏安,线路183.2公里;35千伏变电站40座27.2兆伏安,线路886.9公里;10千伏线路5596.6公里,低压线路7133.7公里,配变2497台270兆伏安。
二、一期农网改造显现成效
1.通过改造,地方电网趋于完善,拓展了电力市场,提高了电能质量。进行了一期农网改造后的家家户户安装了电表,电价得到有效的控制,电能质量显著提高,用电面较过去扩大。乡(镇)、村、户通电率,甘孜州分别为79.31%、77.69%、75.41%,阿坝州分别为99.56%、96.27%、93.92%,凉山州分别为93.82%、89.11%、89.08%。阿坝州松潘县通过农网改造,电压合格率达到94%,孤立电网频率合格率达到98%,0.4千伏线路供电半径不超过1公里,尾端电压从不到180伏提高到220伏,年供电量从1998年的1000万千瓦时上升到1550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350千瓦时,综合网损率下降到20%以下,过去老乡家里的电灯不亮、电视不稳、电扇不转的状况不复存在。农网改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农村到户电价普遍降低。在已改造的地方,电价普遍降低了0.1~0.5元/千瓦时。凉山州西昌安宁镇东山村九组的杨发贵介绍说,过去电价为4角8分钱,农网改造后降为3角5分5,电价降了,电灯却更亮了。昭觉县竹核乡大温泉村村民勒尔伍合高兴的告诉我们,农改前电价为7角,现在降低为5角2分,真正减轻了电费负担。农网改造工程不仅使许多农牧民告别了"松枝"照明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稳定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广大农牧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接受了外界的现代文明,有效地抵制了一小撮敌对分子利用宗教鼓吹藏区独立的分裂活动。
3.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部分农牧民找到了新的致富渠道。随着电价降低,用电量明显上升。凉山州全州地方电力企业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7.51%,售电量增长9.33%。农网改造和小水电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阿坝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过去州内因无可靠电力而不能开采的矿产资源得以开发,农牧产品可以进行深加工,为招商引资新办厂矿企业创造了条件。随着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九寨沟县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接待人数已达83万人,仅门票收入每年就可达1.9亿元;目前理县境内有15个冶金、建材、采矿和粮食加工业等工矿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50%,集体所有制企业占20%,乡镇和私营企业占30%,2000年全县工业产值2201万元,农业产值6681万元,乡镇企业产值315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8768万元,财政收入998万元,总人口55173人,人均收入5214元。少数民族地区正逐步走向富裕之路。
四、小水电建设和农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1.农网改造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银行贷款到位差,严重影响农网改造工程的进度。省计委下达三州农网建改投资计划13.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0.6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9亿元,累计到位资金5.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到位2.7亿元,占应到位贷款的25.4%,其余4.8亿元为电力公司自筹及赊欠厂家、施工单位设备材料款、工程款。例如,松潘县银行贷款计划1680万元,仅到位200万元;马尔康县近十次会商安排的银行贷款都没有落实,至今分文未贷;色达县省下达银行贷款计划1437.6万元也一分未到;道孚县下达银行贷款计划1449万元,实<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