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电厂状态检修的探索和实践
2007-12-14 14:04:5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摘要:结合水电厂设备检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三门峡水电厂综合自动化改造后的设备现状为基础,从检修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监控自动化改造、技术资料整理等方面对该厂在状态检修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水电厂 状态检修 计划检修 设备自动化
1 概述
三门峡水电厂位于黄河中游下段,作为河南省电网的调峰、调频电厂,首台50MW机组(4#机)于1973年12月26日并网发电,到1978年5台单机50MW的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运。进入90年代后,为利用非汛期弃水发电,增加调峰容量,1991年至1997年,电站利用6#、7#机组段扩建了两台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400MW。1998年至2000年,水电厂对1#机组进行了技术改造,更换了水轮机转轮、叶片,更换了发电机绝缘,使1#机增容为60MW。电站现安装有7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10MW。
三门峡水电厂设备检修依据《发电厂检修规程》的有关要求,一直采用定期预防性试验和定期计划检修的计划检修模式。近十年来,随着“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一系列工作的陆续推行,三门峡水电厂加快了主、辅设备和电气二次控制系统的改造步伐,并在设备改造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以期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实现设备检修的科学化管理、减人增效等手段,降低检修、维护成本,使企业自身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2 设备检修的定义
检修方法有事后检修和预防检修。事后检修:即当设备出现故障、甚至酿成事故后才进行维修。事后维修又分为根治检修和应急检修两大类。根治检修:彻底清除故障,使设备恢复到良好状态的检修。应急检修:当设备不能中断或不能长时间中断运行,并且故障不至于酿成事故时,而采取的临时性的应急、暂时减轻故障影响的检修措施。
预防检修又分计划检修、状态检修、预知检修。计划检修: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设备进行的定期的检修,即计划定期维修。状态检修:根据设备的健康状态,确定是否需要检修,强调以设备状态为依据,该修才修,该修必修。预知检修:根据设备当前的健康状态及其未来状态的预测和设备状态对系统功能与性能影响,确定在保证系统可靠的前提下设备是否需要检修、什么时间区间内检修。
3 设备检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门峡水电厂以传统的计划检修管理模式(即定期预防检修)为主 ,主要是建立在《检修规程》基础上的扩大性大修、大修、中修、小修、临检等定期维修形式。以预防为主的计划检修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及时消除设备缺陷,保证水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水电厂设备更新改造的不断深入,设备的健康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而计划检修方式遵循“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很少考虑设备的实际状况,只要是到期的设备就进行检修,检修项目一成不变,缺陷较多的设备检修不足,而状态较好的设备又检修过剩,对设备存在的隐患不能事先发现,存在临时性检修周期短、定期检修工期长、检修项目针对性不强、检修费用高等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要求。
随着水电厂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监控系统不断完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逐步推行,原来的计划检修已开始逐步向状态检修转变。设备状态检修是目前国际上一种先进的检修管理模式,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当前的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状态监测手段,诊断设备健康状况,从而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或最佳检修时机。实行状态检修,能有效地克服单纯计划检修造成设备过修或失修的问题,能及早发现运行设备存在的隐患,有针对性地进行设备检修、维护,通过减少设备运行故障及由此产生的费用,减少例行的预防性维修和推迟主要设备大修时间,可以提高设备的可用系数和安全性,获得成本效益,并由此提高水电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电厂检修发展的趋势是:通过在思想认识、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上的提高,减少计划检修、尽量避免事后维修、逐步实现状态检修,多种检修体制并存。
4 开展状态检修的目的及实施基础
实施状态检修就是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借助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分析诊断技术,掌握设备状态,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其目的如下:
(1)科学的确定设备是否要检修,以及检修项目、检修间隔和检修工期;
(2)降低检修成本,提高设备可靠性;
(3)形成复合检修要求的管理体制,提高电厂检修及运行的基础管理工作。
状态检修必须建立在设备、技术和管理基础上,这是事实状态检修的三大基础。
(1)设备基础: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设备是实时状态检修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若设备技术不先进,性能不可靠,实施状态检修就毫无意义,只会带来人力和资金的浪费;
(2)技术基础: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
关键词:水电厂 状态检修 计划检修 设备自动化
1 概述
三门峡水电厂位于黄河中游下段,作为河南省电网的调峰、调频电厂,首台50MW机组(4#机)于1973年12月26日并网发电,到1978年5台单机50MW的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运。进入90年代后,为利用非汛期弃水发电,增加调峰容量,1991年至1997年,电站利用6#、7#机组段扩建了两台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400MW。1998年至2000年,水电厂对1#机组进行了技术改造,更换了水轮机转轮、叶片,更换了发电机绝缘,使1#机增容为60MW。电站现安装有7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10MW。
三门峡水电厂设备检修依据《发电厂检修规程》的有关要求,一直采用定期预防性试验和定期计划检修的计划检修模式。近十年来,随着“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一系列工作的陆续推行,三门峡水电厂加快了主、辅设备和电气二次控制系统的改造步伐,并在设备改造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以期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实现设备检修的科学化管理、减人增效等手段,降低检修、维护成本,使企业自身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2 设备检修的定义
检修方法有事后检修和预防检修。事后检修:即当设备出现故障、甚至酿成事故后才进行维修。事后维修又分为根治检修和应急检修两大类。根治检修:彻底清除故障,使设备恢复到良好状态的检修。应急检修:当设备不能中断或不能长时间中断运行,并且故障不至于酿成事故时,而采取的临时性的应急、暂时减轻故障影响的检修措施。
预防检修又分计划检修、状态检修、预知检修。计划检修: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设备进行的定期的检修,即计划定期维修。状态检修:根据设备的健康状态,确定是否需要检修,强调以设备状态为依据,该修才修,该修必修。预知检修:根据设备当前的健康状态及其未来状态的预测和设备状态对系统功能与性能影响,确定在保证系统可靠的前提下设备是否需要检修、什么时间区间内检修。
3 设备检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门峡水电厂以传统的计划检修管理模式(即定期预防检修)为主 ,主要是建立在《检修规程》基础上的扩大性大修、大修、中修、小修、临检等定期维修形式。以预防为主的计划检修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及时消除设备缺陷,保证水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水电厂设备更新改造的不断深入,设备的健康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而计划检修方式遵循“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很少考虑设备的实际状况,只要是到期的设备就进行检修,检修项目一成不变,缺陷较多的设备检修不足,而状态较好的设备又检修过剩,对设备存在的隐患不能事先发现,存在临时性检修周期短、定期检修工期长、检修项目针对性不强、检修费用高等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要求。
随着水电厂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监控系统不断完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逐步推行,原来的计划检修已开始逐步向状态检修转变。设备状态检修是目前国际上一种先进的检修管理模式,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当前的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状态监测手段,诊断设备健康状况,从而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或最佳检修时机。实行状态检修,能有效地克服单纯计划检修造成设备过修或失修的问题,能及早发现运行设备存在的隐患,有针对性地进行设备检修、维护,通过减少设备运行故障及由此产生的费用,减少例行的预防性维修和推迟主要设备大修时间,可以提高设备的可用系数和安全性,获得成本效益,并由此提高水电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电厂检修发展的趋势是:通过在思想认识、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上的提高,减少计划检修、尽量避免事后维修、逐步实现状态检修,多种检修体制并存。
4 开展状态检修的目的及实施基础
实施状态检修就是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借助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分析诊断技术,掌握设备状态,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其目的如下:
(1)科学的确定设备是否要检修,以及检修项目、检修间隔和检修工期;
(2)降低检修成本,提高设备可靠性;
(3)形成复合检修要求的管理体制,提高电厂检修及运行的基础管理工作。
状态检修必须建立在设备、技术和管理基础上,这是事实状态检修的三大基础。
(1)设备基础: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设备是实时状态检修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若设备技术不先进,性能不可靠,实施状态检修就毫无意义,只会带来人力和资金的浪费;
(2)技术基础: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