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断路器介损超标原因分析及措施
2007-12-29 11:56:4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摘 要:本文分析了DW2-35型多油断路器介损异常的故障原因,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排除了故障,对该类型设备的介损异常事故分析及处理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断路器 介损异常 原因分析
一、前言
下马岭水电站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总装机容量6.5万kW,1961年投入运行,具有35kV升压站一座,35kV线路6回,在电网安全运行及向地区供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35kV升压站均采用上海某厂生产的DW2-35型多油断路器,且已运行几十年,为此加强了预防性试验,并严格执行电力设备预试相关标准,发现并解决了一些重大缺陷,如套管损坏、油受潮、触头接触电阻高、合闸不同期等。通过对35kV多油断路器进行预防性试验,发现该电气设备介损超标,经过对试验数据的纵向、横向对比和判断分析,采取了有效措施,解决了事故隐患。
二、介损异常现象
下马岭水电站35kV升压站主接线为双母线代旁路母线,共安装10台DW2-35型多油断路器,断流容量1000MVA,额定电流分别为600A和1000A。
1999年6月,在进行一年一度的预防性试验时,发现35kV大安山线断路器介损超标。该35kV多油断路器六只进、出线套管示意图如图1所示, A、B、C分别表示为A相、B相、C相,其中,A1、B1、C1分别表示为进线测套管,A2、B2、C2分别表示为出线测套管。第一次所做的预防性试验数据如表1。
表1 第一次预防性试验数据
相别 介损 相别 介损
A1 6.7 A2 5.5
B1 6.0 B2 6.1
套管对地绝缘电阻:4000MΩ
对照《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中35kV多油断路器(套管为胶纸电容型)的介损tgδ<6.0%,可知该35kV多油断路器可能已受潮。
三、事故判断分析及处理
作为电气绝缘监督手段,通常对35kV多油断路器进行下列项目预试:绝缘电阻测量、接触电阻测量、介损tgδ、交流耐压等试验。由于绝缘电阻4000 MΩ,介损tgδ>6.0%,因此对断路器油进行了耐压试验,测得油耐压为32kV。需对该设备进行解体大修并对油进行真空脱气。
经24小时连续真空滤油后,发现滤油纸上有水迹,油耐压值为A相36kV,B相39kV,C相37kV,已基本达到规程要求。考虑到油已受潮,则灭弧室也一定受潮,需烘烤。拆下灭弧室进行12小时紫外线烘干处理后,A相、B相套管的灭弧室重新安装后tgδ未变(未装油箱),C相灭弧室安装后tgδ为2.9%,但装回油箱后tgδ又超标。
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分析:经滤油后油耐压已上升到正常水平39kV;套管单独试验tgδ为1.9%<3.0%,属正常。则只有下面两种可能:灭弧室未烘烤彻底或者隔板未进行烘烤。
经重新将该35kV多油断路器解体后,对所有灭弧室、隔板进行24小时紫外线烘烤。重新组装后,再次做所有的试验项目,有关数据如表2、表3所示。
表2:第二次试验数据
相别 介损 相别 介损 相别 介损
A1 4.7 A2 5.0
B1 5.8 B2 5.7
C1 4.9 C2 5.3
A 4.1 B 4.5 C 4.3
表3:第三次试验数据
相别 压前绝缘电阻 压后绝缘电阻 油耐压 交流耐压72kv/1min 触头的接触电阻
A 2500 MΩ 2500 MΩ 38kv 5.6A 225μA
B 2800 MΩ 3000MΩ 36kv 6A 235μA
C 3000 MΩ 4000MΩ 37kv 5.8A 215μA
从表2、表3的数据分析,35kV多油断路器已合格。
四、介损超标的常规处理方法
当对35 kV多油断路器做预防性试验,发现其介损超标时,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记录整体试验时的气温、湿度、介损tgδ值;
卸下油箱,做介损试验(套管带灭弧室)并做好记录;
卸下灭弧室,做介损试验(套管)并做好记录。
2000年7月12日在对下马岭水电站下珠线35kV多油断路器进行预防性试验时,发现介损出现异常,采取上述三步措施,比较清晰地判断出了问题所在,有关数据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整体试验时C2的介损tgδ>6.0%,说明该断路器已受潮;卸去油箱后测得的介损tgδ>3.0%,说明灭弧室等有可能受潮或套管有问题;卸去灭弧室后测
关键词:断路器 介损异常 原因分析
一、前言
下马岭水电站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总装机容量6.5万kW,1961年投入运行,具有35kV升压站一座,35kV线路6回,在电网安全运行及向地区供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35kV升压站均采用上海某厂生产的DW2-35型多油断路器,且已运行几十年,为此加强了预防性试验,并严格执行电力设备预试相关标准,发现并解决了一些重大缺陷,如套管损坏、油受潮、触头接触电阻高、合闸不同期等。通过对35kV多油断路器进行预防性试验,发现该电气设备介损超标,经过对试验数据的纵向、横向对比和判断分析,采取了有效措施,解决了事故隐患。
二、介损异常现象
下马岭水电站35kV升压站主接线为双母线代旁路母线,共安装10台DW2-35型多油断路器,断流容量1000MVA,额定电流分别为600A和1000A。
1999年6月,在进行一年一度的预防性试验时,发现35kV大安山线断路器介损超标。该35kV多油断路器六只进、出线套管示意图如图1所示, A、B、C分别表示为A相、B相、C相,其中,A1、B1、C1分别表示为进线测套管,A2、B2、C2分别表示为出线测套管。第一次所做的预防性试验数据如表1。
表1 第一次预防性试验数据
相别 介损 相别 介损
A1 6.7 A2 5.5
B1 6.0 B2 6.1
套管对地绝缘电阻:4000MΩ
对照《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中35kV多油断路器(套管为胶纸电容型)的介损tgδ<6.0%,可知该35kV多油断路器可能已受潮。
三、事故判断分析及处理
作为电气绝缘监督手段,通常对35kV多油断路器进行下列项目预试:绝缘电阻测量、接触电阻测量、介损tgδ、交流耐压等试验。由于绝缘电阻4000 MΩ,介损tgδ>6.0%,因此对断路器油进行了耐压试验,测得油耐压为32kV。需对该设备进行解体大修并对油进行真空脱气。
经24小时连续真空滤油后,发现滤油纸上有水迹,油耐压值为A相36kV,B相39kV,C相37kV,已基本达到规程要求。考虑到油已受潮,则灭弧室也一定受潮,需烘烤。拆下灭弧室进行12小时紫外线烘干处理后,A相、B相套管的灭弧室重新安装后tgδ未变(未装油箱),C相灭弧室安装后tgδ为2.9%,但装回油箱后tgδ又超标。
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分析:经滤油后油耐压已上升到正常水平39kV;套管单独试验tgδ为1.9%<3.0%,属正常。则只有下面两种可能:灭弧室未烘烤彻底或者隔板未进行烘烤。
经重新将该35kV多油断路器解体后,对所有灭弧室、隔板进行24小时紫外线烘烤。重新组装后,再次做所有的试验项目,有关数据如表2、表3所示。
表2:第二次试验数据
相别 介损 相别 介损 相别 介损
A1 4.7 A2 5.0
B1 5.8 B2 5.7
C1 4.9 C2 5.3
A 4.1 B 4.5 C 4.3
表3:第三次试验数据
相别 压前绝缘电阻 压后绝缘电阻 油耐压 交流耐压72kv/1min 触头的接触电阻
A 2500 MΩ 2500 MΩ 38kv 5.6A 225μA
B 2800 MΩ 3000MΩ 36kv 6A 235μA
C 3000 MΩ 4000MΩ 37kv 5.8A 215μA
从表2、表3的数据分析,35kV多油断路器已合格。
四、介损超标的常规处理方法
当对35 kV多油断路器做预防性试验,发现其介损超标时,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记录整体试验时的气温、湿度、介损tgδ值;
卸下油箱,做介损试验(套管带灭弧室)并做好记录;
卸下灭弧室,做介损试验(套管)并做好记录。
2000年7月12日在对下马岭水电站下珠线35kV多油断路器进行预防性试验时,发现介损出现异常,采取上述三步措施,比较清晰地判断出了问题所在,有关数据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整体试验时C2的介损tgδ>6.0%,说明该断路器已受潮;卸去油箱后测得的介损tgδ>3.0%,说明灭弧室等有可能受潮或套管有问题;卸去灭弧室后测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