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避灾初探
2007-09-21 16:50:1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邵阳市绥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其山多地形复杂,农田是东一块,西一片毫不相连。全县面积约2926.67平方公里。过去农民修建水利工程时,就图省钱、省工、省力,造成工程质量低,防洪标准低,全然不顾自然灾害是否对其水利工程构成破坏的威胁。一旦发生特大水、旱灾时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水利工程被洪水冲毁,农作物被炎日烤枯。如何处理好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避灾的关系,是解决好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排除其安全隐患的关键。
一、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管理权限政策不清,职责不明。县、乡、村各级对现有水库、山塘等的管理、维修、使用权限没有理顺,政策不清,防汛抗旱等职责没有落实到位。群众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什么事都要依赖政府,政府不给资金,谁也不愿修建、管理。
2、管理机构及水情、雨情监测设施不健全。全县38座大小水库山塘建立专门管理所机构的只有6座,仅占15.8%,平时谁要水,谁放闸,汛期无人管,无法掌握水情、雨情等水文情况。水渠损坏或冲洗后无人修复和管理。
3、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点多。绥宁县有近60%的水库山塘无正式放水闸门或无启门钢丝绳,均靠木塞、纤维袋装土当闸门,既不安全又不规范。全县38座水库山塘,真正存在病险隐患的有29座,达76.3%。近两年治理了14座,目前还有病险库15座。其主要病险是坝基、坝肩、涵洞或卧管漏水,无溢洪道或溢洪道不符合设计标准。
4、没有树立建设、管理、利用好水利工程的观念。群众普遍认为乡村一级无能力组织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因为过去搞水利建设是靠行政命令,给群众摊派积累工、义务工、粮店代扣水利粮,靠政府按计划先拨钱后搞工程,可现在政府拨资金少了,巧媳难做无米之炊。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尤其对存有病险隐患的水利工程、水库、山塘等。一是无人牵头组织干部群众想法筹措资金维修;二是发现隐患问题不及时报告,听之任之;三是每年汛期谁也不管,遇上抗旱时,则乱挖乱放或是不准放水,根本不顾全大局等。
二、山区不利因素给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1、修建水库、山塘等蓄水工程难度大。一是资金无法筹措到位;二是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已根深蒂固,没有形成一种由自己建设、管理、利用好水利工程的现代新观念;三是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的少了,有“经济头脑”的人多了;四是乡镇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发动组织能力不强;五是难以选址定址,因为现在的良田、山头等都已划分、租赁、承包给了农民,没有一定补偿款则很难达成协议,从而无法开工建设。
2、山高田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绥宁县俗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一说。田土大多处于水资源相对比较少的位置,且分布很不均衡。“下雨水外溢,雨停则受旱”是全县水田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山区修建水利灌溉工程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挖鱼塘既搞养殖,又兼顾灌溉,很难保证两者都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山区山洪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毁灭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同时,往往需水时天干,丰水时则大量流失,导致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3、取、用水市场秩序比较泛滥。绥宁县在2003年期间对全县的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先后对3710处水利工程实行了“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大部分的水利工程的管理者并没有做到规范化管理,群众取、用水还是没有按国家水价标准收取水费。也大大消极了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积极性,无心对其水利工程进行相应的维护、保养和扩建,从而减弱了小型水利工程的功能。
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及避灾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积极性。首先根据省、市的要求,按照防汛抗旱、综合经营、工程维护“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
2、力求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做到使群众在上级统一的安排部署、正确的思想指引、专业的技术指导下,确保水利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使群众思想从“被动”转向“主动”。
3、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奖代补。采取对全县农田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重奖,面上水利工程项目轻奖的办法。先建后投,即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由县水务局统一项目规划、技术指导。
4、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即对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拍卖、租赁或承包,让群众明确责、权、
一、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管理权限政策不清,职责不明。县、乡、村各级对现有水库、山塘等的管理、维修、使用权限没有理顺,政策不清,防汛抗旱等职责没有落实到位。群众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什么事都要依赖政府,政府不给资金,谁也不愿修建、管理。
2、管理机构及水情、雨情监测设施不健全。全县38座大小水库山塘建立专门管理所机构的只有6座,仅占15.8%,平时谁要水,谁放闸,汛期无人管,无法掌握水情、雨情等水文情况。水渠损坏或冲洗后无人修复和管理。
3、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点多。绥宁县有近60%的水库山塘无正式放水闸门或无启门钢丝绳,均靠木塞、纤维袋装土当闸门,既不安全又不规范。全县38座水库山塘,真正存在病险隐患的有29座,达76.3%。近两年治理了14座,目前还有病险库15座。其主要病险是坝基、坝肩、涵洞或卧管漏水,无溢洪道或溢洪道不符合设计标准。
4、没有树立建设、管理、利用好水利工程的观念。群众普遍认为乡村一级无能力组织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因为过去搞水利建设是靠行政命令,给群众摊派积累工、义务工、粮店代扣水利粮,靠政府按计划先拨钱后搞工程,可现在政府拨资金少了,巧媳难做无米之炊。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尤其对存有病险隐患的水利工程、水库、山塘等。一是无人牵头组织干部群众想法筹措资金维修;二是发现隐患问题不及时报告,听之任之;三是每年汛期谁也不管,遇上抗旱时,则乱挖乱放或是不准放水,根本不顾全大局等。
二、山区不利因素给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1、修建水库、山塘等蓄水工程难度大。一是资金无法筹措到位;二是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已根深蒂固,没有形成一种由自己建设、管理、利用好水利工程的现代新观念;三是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的少了,有“经济头脑”的人多了;四是乡镇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发动组织能力不强;五是难以选址定址,因为现在的良田、山头等都已划分、租赁、承包给了农民,没有一定补偿款则很难达成协议,从而无法开工建设。
2、山高田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绥宁县俗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一说。田土大多处于水资源相对比较少的位置,且分布很不均衡。“下雨水外溢,雨停则受旱”是全县水田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山区修建水利灌溉工程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挖鱼塘既搞养殖,又兼顾灌溉,很难保证两者都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山区山洪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毁灭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同时,往往需水时天干,丰水时则大量流失,导致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3、取、用水市场秩序比较泛滥。绥宁县在2003年期间对全县的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先后对3710处水利工程实行了“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大部分的水利工程的管理者并没有做到规范化管理,群众取、用水还是没有按国家水价标准收取水费。也大大消极了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积极性,无心对其水利工程进行相应的维护、保养和扩建,从而减弱了小型水利工程的功能。
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及避灾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积极性。首先根据省、市的要求,按照防汛抗旱、综合经营、工程维护“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
2、力求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做到使群众在上级统一的安排部署、正确的思想指引、专业的技术指导下,确保水利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使群众思想从“被动”转向“主动”。
3、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奖代补。采取对全县农田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重奖,面上水利工程项目轻奖的办法。先建后投,即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由县水务局统一项目规划、技术指导。
4、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即对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拍卖、租赁或承包,让群众明确责、权、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