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期风险管理探讨
2006-08-08 17:10:44 来源:小浪底水力发电厂
A-
A+
电力18讯: 作者:王琳 杨涛 胡守江
摘要:本文分别从枢纽安全监测、水工建筑物运行维护、水库调度、机电设备运行维护、安全生产管理、枢纽安全鉴定等角度论述了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运行期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过程,便于将来枢纽运行中更好地预测、识别、分析并有效控制的风险,保证枢纽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枢纽 运行期 风险管理
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主要由小浪底水力发电厂负责。小浪底水力发电厂下设水工分厂、发电分厂、调度中心、监测中心、办公室、财务部、物资部、生计部、安监部等部门。水工分厂负责所有水工建筑物和闸门的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发电分厂负责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并完成发电任务;调度中心负责水库调度、防洪、防凌并协调水调和电调矛盾;监测中心负责枢纽建筑物和库区的内部变形监测、地震监测、渗漏排水监测和库区泥沙淤积测验等工作;安监部负责全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小浪底水利枢纽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至今,运行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初步发挥了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等多项功能。小浪底水利枢纽初期运行期间,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水库的精确调度,既能控制日流量又能控制瞬时流量,解决了黄河下游河道小流量(封河流量为1000m3/s、50m3/s)封河的防凌安全问题;水库共拦沙减淤约10亿m3,大大缓解了下游河道的抬升速度。由于小浪底水库的调节作用和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黄河下游没有发生断流,并向下游供水311.36亿m3;小浪底水利枢纽于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发电,至2001年12月六台机组全部投产,总装机容量1800Mw,截止2003年底,小浪底电厂发电量累计为97亿度。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排沙系统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枢纽建筑物泄洪洞、排沙洞、发电洞、防淤闸、厂房及溢洪道等各类金属结构共计闸门69扇,枢纽洞群林立,机电设备繁多。同时,枢纽处于初期运行阶段,又受到2003年8月26日以来(枯水期)黄河上游"华西秋雨"的影响,库水位由EL230.23m骤升至EL265.69m,水库蓄水位达到历史最高水位,超过2003年3月1日水库最高水位EL240.87m近25m。整个枢纽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限制性的风险,以及不易辨识的突发风险,因此,如何做好枢纽运行期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期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可图示如右:
风险预测和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一步,也是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常规的风险诸如洪水、地震、火灾以及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等运行维护的风险对枢纽管理者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对那些损失较大的对枢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风险的辨识就比较困难。事实上,正是这些潜在风险的预测与识别才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小浪底水利枢纽对风险进行预测与识别的方法主要采用了德尔菲方法和头脑风暴法,利用国内外水利专家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直观预测和识别,并进行了总结和分类,详见表1。
表1 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期风险分类表
风险评估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辨识出并经分类的风险进行排序,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管理好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风险评估的对象是枢纽的所有风险,而非单个风险。经过风险评估,我们将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等级:Ⅰ级为严重风险,Ⅱ级为一般风险,Ⅲ级为轻微风险。小浪底水利枢纽为I等工程,承担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等多项任务,水工建筑物安全运行、水库合理调度、金属结构安全运行、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等被评估为Ⅰ级的严重风险。
小浪底枢纽运行期处置风险的措施主要采用风险控制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增强风险意识,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以控制因疏忽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下面从不同角度阐述被评估为Ⅰ级严重风险的管理过程。
1 枢纽安全监测
枢纽安全监测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对枢纽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预警作用。这种方式不仅能识别常规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发现对枢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风险。枢纽安全监测主要分内部变形监测、外部变形监测、渗漏排水监测、库区地震监测、库区泥沙淤积监测等项目。内部变形监测仪器大部分采用进口设备,精度高,稳定性好,关键部位的关键仪器接入自动采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外部变形监测采用目前先进的全球定位技术(GPS)和测量机器人(TPS)技术,还采用了多项改进技术,如用高精度全站仪的对边测量技术代替常规的收敛观测,用高精度全站仪测三角高程代替作业困难地区的直接水准测量等。库区泥沙淤积测量采用GPS-RTK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实时导航),配备了加拿大302B双频测深仪和美国STRATA BOX单频测深仪等高精度进口设备,用专业软件采集、储存与处理有关数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泥沙淤积自动化测量系统。小浪底工程还组织<
摘要:本文分别从枢纽安全监测、水工建筑物运行维护、水库调度、机电设备运行维护、安全生产管理、枢纽安全鉴定等角度论述了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运行期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过程,便于将来枢纽运行中更好地预测、识别、分析并有效控制的风险,保证枢纽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枢纽 运行期 风险管理
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主要由小浪底水力发电厂负责。小浪底水力发电厂下设水工分厂、发电分厂、调度中心、监测中心、办公室、财务部、物资部、生计部、安监部等部门。水工分厂负责所有水工建筑物和闸门的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发电分厂负责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并完成发电任务;调度中心负责水库调度、防洪、防凌并协调水调和电调矛盾;监测中心负责枢纽建筑物和库区的内部变形监测、地震监测、渗漏排水监测和库区泥沙淤积测验等工作;安监部负责全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小浪底水利枢纽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至今,运行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初步发挥了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等多项功能。小浪底水利枢纽初期运行期间,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水库的精确调度,既能控制日流量又能控制瞬时流量,解决了黄河下游河道小流量(封河流量为1000m3/s、50m3/s)封河的防凌安全问题;水库共拦沙减淤约10亿m3,大大缓解了下游河道的抬升速度。由于小浪底水库的调节作用和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黄河下游没有发生断流,并向下游供水311.36亿m3;小浪底水利枢纽于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发电,至2001年12月六台机组全部投产,总装机容量1800Mw,截止2003年底,小浪底电厂发电量累计为97亿度。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排沙系统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枢纽建筑物泄洪洞、排沙洞、发电洞、防淤闸、厂房及溢洪道等各类金属结构共计闸门69扇,枢纽洞群林立,机电设备繁多。同时,枢纽处于初期运行阶段,又受到2003年8月26日以来(枯水期)黄河上游"华西秋雨"的影响,库水位由EL230.23m骤升至EL265.69m,水库蓄水位达到历史最高水位,超过2003年3月1日水库最高水位EL240.87m近25m。整个枢纽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限制性的风险,以及不易辨识的突发风险,因此,如何做好枢纽运行期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期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可图示如右:
风险预测和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一步,也是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常规的风险诸如洪水、地震、火灾以及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等运行维护的风险对枢纽管理者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对那些损失较大的对枢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风险的辨识就比较困难。事实上,正是这些潜在风险的预测与识别才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小浪底水利枢纽对风险进行预测与识别的方法主要采用了德尔菲方法和头脑风暴法,利用国内外水利专家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直观预测和识别,并进行了总结和分类,详见表1。
表1 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期风险分类表
风险评估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辨识出并经分类的风险进行排序,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管理好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风险评估的对象是枢纽的所有风险,而非单个风险。经过风险评估,我们将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等级:Ⅰ级为严重风险,Ⅱ级为一般风险,Ⅲ级为轻微风险。小浪底水利枢纽为I等工程,承担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等多项任务,水工建筑物安全运行、水库合理调度、金属结构安全运行、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等被评估为Ⅰ级的严重风险。
小浪底枢纽运行期处置风险的措施主要采用风险控制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增强风险意识,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以控制因疏忽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下面从不同角度阐述被评估为Ⅰ级严重风险的管理过程。
1 枢纽安全监测
枢纽安全监测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对枢纽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预警作用。这种方式不仅能识别常规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发现对枢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风险。枢纽安全监测主要分内部变形监测、外部变形监测、渗漏排水监测、库区地震监测、库区泥沙淤积监测等项目。内部变形监测仪器大部分采用进口设备,精度高,稳定性好,关键部位的关键仪器接入自动采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外部变形监测采用目前先进的全球定位技术(GPS)和测量机器人(TPS)技术,还采用了多项改进技术,如用高精度全站仪的对边测量技术代替常规的收敛观测,用高精度全站仪测三角高程代替作业困难地区的直接水准测量等。库区泥沙淤积测量采用GPS-RTK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实时导航),配备了加拿大302B双频测深仪和美国STRATA BOX单频测深仪等高精度进口设备,用专业软件采集、储存与处理有关数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泥沙淤积自动化测量系统。小浪底工程还组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